1984 年 12 月 3 日,印度一家生産殺蟲劑的工廠發生有毒氣體洩露事件,造成當場死亡 3787 人。
兩個星期内死亡約 8000 人,而相關受傷(包括殘疾)人員高達 55 萬。
這是世界上最嚴重的工業事故。
但。
相比于 " 切爾諾貝利事件 ",這樣巨大的災難卻很少有人提及。
甚至 30 多年來。
沒有任何一部電影或劇集呈現過這次事件。
爲什麽?
因爲這家殺蟲劑工廠是美國公司和印度政府控股的,多年來雙方都不承認是自己的責任,以至于 26 年後,還在打着官司。
于是不管你怎麽拍,想必都會得罪很多人(或部門)。
就這樣被默默遺忘了嗎?
前些天,有一部僅僅 4 集的印度劇悄然上線了,目前豆瓣 8.3,IMDb8.6,口碑不俗。
它揭開的,恰恰是 " 博帕爾 " 這塊人們不願面對的傷疤——
鐵道人:1984 博帕爾事件
The Railway Men
01
一個 " 不經意 " 的失誤會造成多大的影響?
印度博帕爾殺蟲劑工廠。
一名普通的工人,隻是因爲 " 操作不當 ",打開了水流管道。
誰知這輕輕地一轉,卻造成了 45 噸的化合物與水結合後産生反應,發生了劇烈的爆炸。
頃刻之間,爆炸産生的有毒氣體彌漫全城。
和洪災、地震這些自然災害相比,博帕爾事件的恐怖之處就在于,毒氣看不見摸不着,人們在毫無察覺的情況下就吸入了彌散的毒氣。
很快,他們就倒地,然後死去。
劇中有這樣一個場景,當地人歡聲笑語迎接節日的到來。
但真正到來的不是節日的祝福,而是一個個倒下去後不再醒來的生命。
這場重大的公共安全事故對博帕爾的襲擊不分階層人群,隻要是在這座城市,都将無一幸免。
所以要如何展現這場災難?
《鐵道人》選擇了一個很小的切入口——
工廠附近的一個火車車站。
這就是這部劇劇名的含義:一個車站,一天内發生的故事,去重現這場巨大的災難。
故事的主角是博帕爾車站的站長。
毒氣洩露之後,爲人正直的站長肩負起了營救車站人群的責任,但問題是,怎麽救?
更何況站長自己也被毒氣困在了車站内。
目前能做的,是先讓人群撤到還沒被毒氣滲透的車站内,然後打電話請求其他車站的支援。
但人們卻因爲恐慌而陷入了非理性的争吵。
甚至,還大打出手。
更要命的是,兩人扭打在一起時,還翻身撞出了窗外。
車站的玻璃窗被撞碎。
毒氣從窗外滲入車站。
救援必須争分奪秒到達車站。
否則,所有人都會死。
02
和《切爾諾貝利》一樣,博帕爾事件發生時,我們看到不僅是人們命運的悲慘,更暴露出事故責任者的自私與狹隘。
真正的災難不隻是流血和犧牲,而是使流血和犧牲産生的那個原因。
造成博帕爾事件的工廠是一家美國企業,工人是印度當地人,管理層則是美國人。
影片開頭。
因爲操作失誤而造成災難的這名工人在接到上級的指令時,慌忙去翻操作說明書。
他根本就不知道如何清洗工廠的設備。
上級質問他時,他很抱歉地表示自己隻接受過兩周的培訓。
但問題并不是這名工人毫無經驗就被趕鴨子上架,而是,他的上級跟他一樣也不知道正确規範的操作。
工人說自己隻接受過兩周的培訓之後,上級說,我也是。
爲什麽會這樣?
因爲當時的社會需求降低,工廠生産大量的殺蟲劑都賣不出去,于是連年虧損,在災難爆發前,曾有過大量的裁員。
許多人,都是低薪頂替。
但要說整個工廠都沒有合格的工人嗎?
也不是。
在毒氣洩露發生之前,就已經有一個領班意識到設備出現了一些問題。
但結果呢?
領班被工廠的白男總經理警告,總經理關閉了報警器,并說不希望聽到這樣的聲音,除非有人死了。
但沒想到,後來,真的死人了。
而總經理在事件發生後的反應更是讓人倒吸一口涼氣。
他沒有坦白工廠管理不規範的問題,而是指責這一定是一些心懷不滿的員工所爲,這是蓄意破壞。
聽聽這套說辭,是不是似曾相識。
随後總經理向大家宣布,在接到美國總部的命令之前,要對這件事進行消息封鎖。
所以你看。
一場看似操作不當引起的災難,實際上已經人爲地埋下了引爆的 " 炸彈 "。
但這部劇不僅僅隻是追問至此。
一個細節。
總經理在跟員工統一口徑時,他說上頭會把這場事故的責任推給他們。
這聽起來好像隻是總經理一個人想要擺脫罪行而找的借口。
但其實總經理知道,造成博帕爾事件的不光是自己的管理疏忽,美國總部也有責任。
而他說的這句話意味着,美國總部表面上是興師問罪,其實暗地裏把他當成了替罪羊。
總經理這個角色,是這部劇展現災難誘因的一個切入口。
這個總經理并沒有被塑造成一個狡猾的刻闆人物,相反,在事故發生之前,他其實也發現了工廠存在的隐患。
他不止一次向美國總部報告此事。
但得到的答複都是拒絕。
老闆們不願意批錢來支持這家已經虧損多年的工廠。
所以并不是總經理一個人造成了事故災難,而是背後的整個資本集團。
資本逐利的天性帶來的是對生命的漠視。
而總經理也從一個發現問題的人變成對問題視而不見的人。
這種人并不是把頭埋到沙子裏的鴕鳥,而是他們即使擡起頭也無能爲力,隻能看着這座 " 大廈 " 一點點爛下去。
劇中雖然對總經理這個角色着墨不多,但還是特地安排了一個場景,點出了他前後心态的轉變。
助手對他封鎖消息的決策評價道:你這是官僚作風,你以前是讨厭官僚作風的。
但緊接着,區長就來電話詢問毒氣洩露的情況。
總經理的答複竟然是,洩露的氣體并不緻命,而且很快就會消散。
旁邊的助手質問總經理,這是欺騙區長!
但總經理卻如釋重負地說,沒有解藥,制造不必要的恐慌有什麽用。
看見了嗎?
這反而成了總經理封鎖消息的理由,而且他的邏輯還相當自洽。
但同樣作爲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你知道。
他是在自欺欺人。
03
現實中的博帕爾事件起因,其實一直有兩種說法。
一種是 " 企業疏忽 " 理論,認爲是由于設施老化,管理松懈,培訓不足造成的;另一種是 " 工人破壞 " 理論,有證據證明,印度政府的确采取了很多行動來掩蓋這種可能,從而把責任推給外國人。
《鐵道人》所持的是前一種主流觀點。
但老實說,如果你從 " 追究責任 " 的角度來看這部劇,大約是會有些失望的,因爲它既沒有像印度國内輿論一樣,完全歸責于美國企業,也沒有談到後續國内的種種問題。
所以這其實就是一部 " 兩頭讨好 " 的劇?
不不不。
一個例子,在諷刺美國企業的同時,劇中對官員的批判也不可謂不狠。
面對災難,官員們看起來也在努力,但其實他們隻有兩條準則,一個是維持好現狀,一個是盡量降低影響。
當接到情報時,領導會說做事不能越級。
當手下請求派出支援時,領導的邏輯回路是:既然已經有一千多人在車站遭受毒氣攻擊,怎麽還可以再派人過去?
甚至于,當别人急得焦頭爛額時,領導還不爲所動地說,怎麽跟平民老百姓一個腔調。
從始至終,沒有任何轉變。
劇中還有更諷刺的一幕,毒理學家曾經問過自己的老師,研制出的溶液産生的毒氣具有極大的危害性,難道不寫進報告裏嗎?
老教授卻回答,印度政府不會不顧及人民的安危。
但結果,工廠就建在了城市正中央。
所以對于博帕爾事件來說,真正的災難,其實是資本和權力的野蠻共謀。
但既然如此。
爲什麽《鐵道人》沒有像《切爾諾貝利》一樣,聚焦在政府高層和美國高管的身上,甚至連庭審都沒有出現?
除了現實原因。
更多的是相比于問責,它更想表達的其實是作爲一個普通人,在這樣極端處境下,究竟該何去何從。
這與官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劇中的大多數主要人物都是基于當時真實事件改編而成的,例如車站站長、調查洩露事件的記者、營救博帕爾車站的鐵路公司總經理 …
唯獨有一個主要角色是虛構的——特快列車強盜。
這名強盜毫無疑問是一個壞人,在特快列車上殺人越貨。
而當他得知博帕爾車站站長辦公室有一個保險箱,并且裏面儲備着大量現金時,強盜決定假扮成警察,前往博帕爾車站。
結果剛好碰上毒氣洩露。
于是強盜隻能繼續假裝成警察,與站長一起營救車站裏的人群。
和世界上所有騷亂一樣,這個時候對于強盜來說反而更好趁火打劫。
他也确實這麽做了。
趁站長體力不支暈倒時,他很順利地偷走了站長身上的保險櫃鑰匙。
但。
拿到鑰匙正要打開時,卻被人發現了。
強盜本想威脅這個人,但沒想到這個人卻毫無畏懼地說,我不怕你的槍,你現在得幫我們一起救人。
那一瞬間,拿着槍的強盜仿佛也矮了一截,分明有一種更強大的力量開始占據他的心靈。
這就轉變了?
也沒有。
當車站的所有人得救之後,強盜按照計劃,再次進入站長辦公室,偷走了裏面的錢。
但當他知道這筆丢失的錢會讓站長受到懲罰時,強盜内心動搖了。
因爲整整一個晚上,都是正直的站長帶領着他們救助車站的人群。
那個時刻他好像體會到了比金錢更重要的價值。
最終,他選擇把錢放回保險箱。
所以你會發現。
在面對災難時,哪有什麽好人和壞人,隻有需要被拯救的人。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人們會因爲災難而分裂,但也會凝聚得更加緊密,因爲他們知道,普通人沒有什麽靠山,一切隻能靠自己。
而這。
也是這部劇真正的價值所在。
說到這裏,Sir 想起劇集的開頭有這麽一句台詞:
我們國家最不值錢的商品
就是普通人的性命
說得很狠,但也很現實。
而到了影片結尾。
恰恰是這些 " 最不值錢 " 的普通人,義無反顧地踏上前往博帕爾火車。
他們彙聚成一股力量,終結了這場災難。
是的,也許在上位者看來,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粒塵埃。
不起眼。
甚至隻是一些名字,一些數字。
但即便如此,也并不妨礙我們做自己的英雄。
爲 " 人性 " 這個詞正名。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John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