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有條新聞特别火:比亞迪供應商郵件事件。
簡單來說,就是比亞迪向一些供應商發了封郵件,要求從明年起所有供貨産品降價 10%。同時,這篇郵件的語氣過于強硬,讓人感覺不像商量,而更像 " 通知 "。
于是,這封郵件被憤怒的供應商發到了網上。
随後,比亞迪集團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雲飛,在自己的微博緊急做出了回應。他表示與供應商的年度議價是汽車行業的慣例,比亞迪基于規模化大量采購,對供應商提出降價目标,但并非強制要求,雙方可以通過協商來推進。
這些天,一直有人問我對這件事的看法。我确實有一些不成體系的思考,分享給你,僅供參考。
首先,這件事本身并不複雜。很多人認爲,像比亞迪這種規模的采購商,确實有 " 底氣 " 向供應商壓價。你看那些超大規模的制造業品牌,比如蘋果、豐田,幾乎都是年複一年地和供應商反複壓價。
但爲什麽這次比亞迪引起了如此大的讨論?這件事倒很值得說道說道。
非常推薦你去看一本書: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鄒振東老師的《弱傳播》。我們公衆号此前也寫過解讀文章,在末尾的 " 參考資料 " 中,歡迎你去看看。
鄒教授的核心觀點是:我們生活在兩個世界,一是現實的世界,二是輿論的世界。而這兩個世界,遵循着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邏輯。
現實世界,整體邏輯是 " 實力決勝負 "。
你想上北大,我也想上北大,怎麽辦?那我們一起參加高考,誰考的分高,誰就上北大。
兩個拳擊手,誰也不服誰,怎麽辦?上拳台打一架,誰能把對方打趴下,誰就拿金腰帶。
這種邏輯,導緻了現實世界的權力分布,一定是 " 金字塔結構 "。
你看,學術世界裏,一定是博士比碩士少,碩士比學士少,學士比沒讀過大學的人少。
公司架構裏,一定是 CEO 比副總裁少,副總裁比部門經理少,部門經理比基礎員工少。
但輿論的世界,卻截然不同。它不是 " 實力決勝負 ",而是 " 影響力決勝負 "。
1000 萬粉絲的明星,就是比 500 萬粉絲的明星,在微博上能掀起更大聲浪。
在遇到不公事件時,一個 10 萬粉絲的小自媒體博主,就是能比不做自媒體的素人,能容易維護自己的權益。
而專業人士呢?雖然他們具有專業知識,但能聽懂他們的人,注定隻能是少數。
換句話說,在輿論世界中,你的權力與榮耀,來自共情你、認同你、追随你的人。
這讓輿論世界,形成了一種 " 倒金字塔結構 "。誰能獲得更多人的支持,誰就能取得輿論的成功。
現實世界就像物理世界,遵循力學定律;輿論世界則像量子世界,充滿不确定性。
你再看這次的比亞迪事件。比亞迪,無疑是 " 現實世界的強者 "。強勢的品牌、巨大的采購量、極緻的供應鏈整合,這讓它在任何一家供應商面前,都有着其它品牌無法比拟的談價能力。
但很多人生氣的,并不是 " 強勢乙方壓價 " 這件事本身,而是這封郵件中展現出的那種有些 " 冷漠 ",甚至讓很多人覺得 " 傲慢 " 的姿态。
這種姿态,讓很多人憤怒,更讓很多人共情,共情起了自己生活中的弱小時刻。比如,被利欲熏心的老闆要求加班、被毫無同情心的導師要求熬夜、被自視甚高的長輩要求結婚生娃。
都是成年人,誰還沒有身不由己的時刻?誰能不被這種同理心點燃?
于是,供應商,成爲了 " 輿論世界的強者 ",引爆了大衆傳達。
所以,這件事本身并沒有什麽對錯之分,比亞迪的談價或許無可厚非,我們更不能指責那些供應商 " 爲什麽不讓自己更有競争力 "。這背後,是現實世界和輿論世界邏輯的區别。
但我确實想借這個機會,帶你思考另一個重要的商業邏輯:你的合作夥伴,有沒有可能在某一天變成你的競争對手?
你一定聽說過一項戰略工具:波特五力模型。從直接競争對手、顧客、供應商、潛在新進公司、替代性産品這 5 個方面,去分析企業面臨的競争格局。
1972 年,隻有 32 歲的邁克爾 · 波特提出的這一模型,奠定了他一生的戰略大師地位,也成爲了或許是全球知名度最高的戰略分析工具。
但是,也或許是被誤解最多的戰略工具。
我在各種渠道分享時,經常提到這一模型,很多人都不理解。
供應商怎麽會是競争對手呢?難道不是合作共赢,一起賺錢的夥伴嗎?
顧客怎麽會是競争對手呢?難道不是買我産品的衣食父母嗎?
潛在新進公司和替代性産品,那就更沒影了,進來了嗎?都沒進來就說是競争對手,等上了牌桌再說吧。
特别是 2012 年,波特自己創立的咨詢公司 Monitor Group,宣布申請破産保護,并被德勤收購。
很多人都說,你看看,我就說這些模型都是忽悠人的吧。連戰略大師自己,都規劃不好公司的生存戰略。還有很多人說,波特五力模型過時了、難以滿足這個時代動态競争的需要了。
但我覺得,波特五力模型最重要的,是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種思路,或者說一種世界觀:
這世上的所有的人、所有的公司、都可能成爲你的競争對手。競争和合作,隻是一塊硬币的兩面。
不信?我帶你一項項看。
你看,假如你開一家奶茶店,直接競争對手好理解,就是隔壁的奶茶店。但供應商和顧客,真的是你的合作夥伴嗎?
并不是,供應商和顧客,作爲你的上下遊,在時刻和你競争一樣東西:利潤。
你的門店選址不佳,客流慘淡,但你卻很幸運的遇到了一位大胃王客戶,他每天要在你這裏喝 1000 杯奶茶,占你總業績的 99.9%。
你是不是特别開心,覺得此生飯碗有着落了?
但如果下個月,他要求你降價 50%,直接按照成本價賣給他奶茶,不然就去隔壁喝,請問你答不答應?
答應,利潤沒了。不答應,企業沒了。
一般來說,隻有把從任何一個客戶那獲得的收入,降到 1/3 以下的時候,這才是一個健康、安全的業務構成。
同理,你找到了一家堪稱完美的奶油供應商,用它做出的奶茶,簡直讓人飄飄欲仙,連 200 公裏外的客人都能開車過來,就爲了喝你一杯奶茶。
你是不是特别開心,覺得這就是你的競争優勢?
但如果下個月,它突然要求你把采購價提高 10 倍,不然就不賣給你了,請問你答不答應?答應,利潤沒了。不答應,企業又沒了。
在一片森林裏,隻有獅子才有資格說團結。過于依賴某個大客戶、或者某個核心供應商,指望靠 " 團結 " 永保合作,這就相當于把命脈給到别人手裏。
店大了就會欺客,客大了就會欺店。這無關品德,隻關乎商業邏輯。
前段時間在 " 年度戰略工作坊 " 上,我帶領幾位企業家,分析各自公司有哪些壁壘。
有人說,我們的壁壘是強大的客戶關系,有多少客戶保持了多少年的合作關系。
還有人說,我們的壁壘是完善的經銷商資源,有多少多少家經銷商在幫我們賣貨。
但我覺得,客戶關系和經銷商資源,從來都不是壁壘。
客戶之所以買你,是因爲你給了更低的價格。經銷商之所以賣你,是因爲你給了更高的返點。
如果有一天,世界變了呢?你沒法提供這些資源,你猜顧客還買,經銷商還賣嗎?
能有什麽變化?比如,潛在競争對手和替代品。
還用開奶茶店舉例子,現在這個商圈隻有你一家奶茶店,來來往往的客人想喝奶茶都隻能找你,你非常開心,覺得這真是個風水寶地。
但這種紅利能維持多久?既然這麽賺錢,旁邊會不會開起第二家、第三家、第一百家奶茶店?那時,你的日子還有這麽好過嗎?
把時間再拉長一點,消費者會不會不喜歡喝奶茶了,而改喝其它替代品,比如咖啡、果汁、或者别的什麽更新鮮的東西了,就如同若幹年前奶茶替代甜品一樣?
電影院的競争對手,不是更大的電影院,而是密室逃脫、是脫口秀、是演唱會。
航空公司的競争對手,不是更便宜的航空公司,而是高鐵。
新手開車,隻看車前蓋。而老手開車,能看到兩公裏之外。這種看到未來競争對手的能力,就叫戰略能力。
這次比亞迪和供應商的故事,就是一次活生生的商業案例。提醒我們每個人思考,你在客戶心裏的地位,真的夠穩固嗎?你和供應商之間,真的隻是合作關系嗎?在你還沒有看到的地方,競争對手到底出現了嗎?
因爲,如果等未來降臨的那一天才開始思考對策,那就已經沒你什麽事了。
*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參考資料:
1、誰弱誰有理
主筆 / 歌平 編輯 / 二蔓 版面 / 黃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