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美國馬裏蘭大學的科學家們都專注于研究锂電池的失效機制,他們開創了一項技術,可能使電動汽車(EV)更安全、更節能。這一進步可以降低電池起火的風險,這是現有電池技術的一個關鍵問題。
最新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一篇論文提出了這種創新方法,它抑制了锂枝晶的生長,破壞了所謂的全固态锂電池内部形成的枝狀結構。正是枝晶阻礙了這項有前途技術的廣泛商業化。
這項研究由馬裏蘭大學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系教授 Chunsheng Wang 領導,他們新設計的 " 中間層 " 可以阻止枝晶的形成,并可能爲 EV 全固态電池的生産打開大門。
在美國,至少有 75 萬輛注冊的電動汽車使用锂離子電池,锂離子電池因其高能量儲存而廣受歡迎,但它含有易燃的液體電解質成分,過熱時會燃燒。
Wang 說,全固态電池可能會使汽車比目前的電動或内燃車型更安全,但要繞過其缺點是很困難的。當這些電池以電動汽車所需的高容量和高充放電速率運行時,锂枝晶會向陰極一側生長,并導緻短路和容量衰減。
" 在我們弄清楚這部分之後,我們提出了重新設計中間層的想法,這将有效地抑制锂枝晶的生長," 他說。
據悉,他們的解決方案是獨一無二的,因爲固體電解質和陽極(電路中的電子進入電池的地方)以及電解質和陰極(能量流出電池的地方)之間的電池界面是穩定的。新的電池結構增加了一個富含氟的中間層,穩定了陰極一側,以及用鎂和铋修飾陽極中間層,抑制了锂枝晶。
研究人員們表示," 固态電池是下一代電池,因爲它們可以實現高能量和安全性。在目前的電池中,如果你想獲得高能量,你就得犧牲安全。"
不過,在産品進入市場之前,研究人員還有其他挑戰需要解決。爲了使全固态電池商業化,專家們必須縮小固體電解質層的厚度,使其達到與锂離子電池電解質相似的厚度,這将提高能量密度,也就是電池可以儲存的電量。該團隊表示,基礎材料的高成本是另一個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