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小青的個園 ,作者梅子涵
謝謝。
那個人不要車票
自己的心裏
卻寫下了欠條
▲
著名特級教師張學青在第十七屆兒童閱讀論壇上
執教散文課《車票》(選自梅子涵新作《黃麥地》)
四月中旬落幕的第十七屆兒童閱讀論壇上,周益民、蔣軍晶、郭初陽、張學青、劉穎五位明師的課堂,讓人記憶猶新,值得細細咀嚼與回味。
爲了讓老師們有充分的時間和機會與五位明師及兒童文學作家等零距離請教、對話、探讨,親近母語特别推出 " 明亮的讀書課 " 整本書教學在線研習營,讓我們在賞析中,觀其 " 理 ",察其 " 義 ";在對話中,明其 " 術 ",見其 " 道 "。
5 月 19 日開營,報名從速
點擊可了解活動詳情
讀書課的第一步,首先應該是老師自己深入文本,把握全景、咀嚼細節、體悟情感,真正地讀懂文本,後面在課堂中一系列有價值的設計、闡發、引導、啓迪,才能可能實現。
論壇上,梅子涵老師跟孩子們說,我寫的車票,其實并不是指一張票,而是一種記憶、一種情感。
《車票》一文背後有怎樣的創作故事?文學的閱讀與寫作有怎樣的價值和意義?梅子涵老師對張老師的文學課堂又有怎樣的感受與評價?一起來聽梅老師爲我們講述。
一
我寫的是謝謝
文 / 梅子涵
《車票》是我寫的散文。它是很年輕歲月一個夜晚記憶。那麽多年前的事,完全不是一件大事,忘記是很容易的,可是我卻偏偏記得。
它不是總杵在那兒,但是在心裏的路上,偶爾會 " 突突 " 開來,匆匆離去。在寫作的文學尋找中,它突然就完整地回到了那一晚,文學讓事情恢複完整," 突突突 " 的聲音格外清晰,我仿佛又站在了黑夜的路邊,拖拉機停在了我的身邊。
那樣的年代,雖然生活簡陋,有些艱苦,但是樸素情感、人間溫暖仍舊路途可遇,人性沒有死在錢裏,所以雖不要車票,心裏卻自己寫下了欠條。那個夜晚的好人在哪裏呢?他如果後來的一些年裏繼續開拖拉機,或者開上了小車、卡車,遇上無可奈何的路邊人,是否依然會誕生一個 " 突突突 " 的溫暖故事呢?
我沒有理由這樣問,社會和年月不是池塘,而是如同江河往前,誰能問江河呢?我們甚至都沒有把握問自己,所以記住了那一次就夠了,那一晚那一個人,是我的一首抒情詩,我能記住,并且溫暖、美好地寫出,表明我的池塘還是在,沒有被卷走,情誼,情感,信念,感恩戴德之心,很多的人之美,能一直被圍在那兒碧綠、盛開,好珍貴!
我寫的是一個珍貴的故事。
文學的寫作尋找,是特别能激活記憶和情感的,所以如果一個人的情感細綿,又恰巧選擇了文學的作業作爲耕犁之趣,那麽他的有效的成篇記憶和故事的确可能更豐富,不流爲江河,也容易成爲涓涓溪流。
《車票》是生活給我的,是情感的性格給我的,也是寫作的文學尋找給我的。文學不是一種單獨的東西,而是一種衆體相約相合的東西,所以我總是對兒童們說,不要急于想當作家,而是先安穩成長。
《車票》故事發生的時候,我不知道後來會寫作它。寫作出來時,也沒有想到老師會組織了小孩閱讀它,成爲一個文學課。
恰好老師組織學生閱讀的時候,我又有機會坐在下面旁聽,成爲一個局外人,聽着她掌局和提問,油然覺得這是一個多麽好的欣賞閱讀,欣賞閱讀者,欣賞文學故事如何被拉開了門,被踏入,這裏看看,那裏坐坐,想出了詢問,想出了回答,想出了你沒有在意的轉彎抹角,聽别人讨論自己寫出的文學作品,這真是一種有些奇妙的生活之憩,藝術而飄蕩。
當文學作品成爲課堂集體閱讀和讨論的内容時,提問的确是免不了的方式。
《車票》課也是以提問方式帶動思考和進行。
這個故事是以前的還是現在的?
這個問題好像不是一個水準很高的問題,但是一個有成效的問題,學生被帶着知道了些從前的情景、生活,如今自己開車,軟件打車,哪裏還在乎什麽 " 突突突 " 地突然到來,搭上個拖拉機,記憶幾十年?
車票情感,車票歉意,洗澡邀請的真誠和盛意,開拖拉機的人也一定會對村子裏的人說,他認識了一個磚瓦廠的知識青年,叫他去那兒玩,去洗澡。他後來沒有去,也許還是因爲他覺得知識青年畢竟是城裏人,他是鄉下的;有的熱情人,幫助别人是默默的熱情,可是接受别人的好意,卻又會不好意思……
有了明确的時間,也是學習曆史,了解不同時代。一個人,一個孩子,是需要知道些從前的,知道前輩的生活,理解前輩的情感原因。
他們以後也會成爲後人的前輩的。
曆史不是隻寫在教科書和專著中,個人也可以叙述。曆史也都是一個個小故事。文學從來都是含有曆史内容的。
《車票》也含有。
關于兩次上拖拉機的區别也是一個細膩的問題。第一次是 " 我 " 的請求,第二次是拖拉機人的相送。第一次是溫暖、善良的順道,第二次則完全是意外的關懷。
一個滿身勞動塵埃的農民," 突突突 " 地重新返回,不讓你辛苦地再行走那麽一段長路,内心是何等細膩、柔美,黑黑的夜晚路上,全是他的光亮,光芒。所以欠下的哪是一張車票錢,那是要付給光亮、光芒的一聲長長的謝意!
《車票》寫的是一個 " 謝謝 "。是一個無價故事。
很珍貴。
我把文學看得很珍貴。
謝謝上課的張學青。
謝謝課堂上那些天真、認真的學生們。
他們來自我喜歡的南京長江路小學。
梅子涵老師在論壇現場與孩子們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