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底,《經濟觀察報》援引北京統計局針對規上餐飲企業的調查,利潤暴跌 88.8% 的數字迅速成爲話題中心。
餐飲生意向來利薄,唱衰容易引起共鳴。但拆分北京的數據來看,北京餐飲利潤的下降主要是在一季度(虧損 4.54 億元),上半年盈利 1.8 億元,這意味着二季度盈利 6.34 億元。
事實上,抛開 " 北京 "、" 一季度 " 和 " 規模以上 " 等口徑,按照國家統計局的口徑,今年 1-7 月全國餐飲收入同比增長 7.1%,仍是拉動消費的主力。1-7 月,江西省限額以上餐飲收入同比增長 12.1%,上半年四川、雲南餐飲收入同比增長 11%、11.5%,河南、山東、福建等省份也實現了明顯增長。
餐飲企業的三大成本項裏,房租和人力成本每年固定上漲;另一方面,經過多年心照不宣的漲價,今年以來,諸多連鎖餐飲都遇到了客單價下滑的問題。此消彼長以及重壓之下,關于餐飲業經營的讨論甚嚣塵上。
在大盤穩定的前提下,餐飲業的面貌正在重塑。過去幾年,餐飲業在一線城市的主旋律是從街邊搬到購物中心,用更高的房租換來更大的客流量,與之對應的是房租的水漲船高。但今年以來,許多餐飲龍頭普遍遇到了客單價下滑的問題,此消彼長之下利潤受損。
但同一時期,在下沉市場布局更廣的餐飲企業反而逆勢上漲,百勝和瑞幸超預期的财報便是典型。相比 " 下滑 ",更貼切的形容可能是 " 分化 "。
而在這種分化的語境中,餐飲業對經營模式的探索也在悄然改變。
背不動的大山
2020 年,海底撈的翻台率因爲疫情原因大幅下降,現金流充足的行業龍頭海底撈開始對物業 " 抄底 ",門店數量在 2020 年達到 1205 家,相比 2019 年猛增了 68.3%。
當時,海底撈擴張的重心集中在中小城市,這些地方品牌化連鎖餐飲企業少,消費能力也不如大城市,同時,中小商戶抗風險能力也比較差,疫情影響下,大量的黃金地段空出,給了海底撈抄底的機會。
2021 年,海底撈繼續擴張在三線及以下城市的店面數量,由 2019 年的 194 家暴增到 2021 年的 559 家。
與之對應,門店數量同比大幅的同時,海底撈同期的物業租金及相關開支卻從 2.4 億元下降到了 2.36 億元,開店成本确實下滑了不少。
雖然由于錯判疫情反複,抄底低價物業的海底撈遭到當頭一擊,但從經營角度看,趁着房租下滑簽長約這個動作本身沒有問題。
房租、人工、原材料是餐飲企業的三大固定成本,新開門店經營不及預期,剛性支出又無法裁剪,就會造成虧損。類比酒店行業,無論客房是不是賣了出去,房租都要支付。固定成本占比過高,收入的小幅變動便會讓利潤産生巨大動蕩。
而低房租可以降低經營杠杆,因此收入對利潤影響同步減輕,即使新開門店生意不及預期,新開的門店并不會導緻整體門店大幅下降。隻可惜疫情斷斷續續三年,反而導緻巨額虧損,餐飲老兵張勇被迫離任 CEO。
除去疫情期間的讓利因素,國内一二線城市購物中心的房租一直在增長,是餐飲業諸多變化的核心因素。
2016 年後,轟轟烈烈的新消費運動加劇了大城市黃金地段資源的稀缺性。在這之前,大型購物中心的餐飲類目多以正餐爲主,但伴随諸多細分業态被 " 新消費化 ",購物中心面積的擴張明顯追不上連鎖餐飲的門店擴張。
最典型的是奶茶,喜茶這類新式茶飲不僅改變了産品的形态,同時也把門店開進了購物中心,取代了 DQ 和哈根達斯。此後,拉面館、快餐店無一例外都往購物中心擠。
最後,餐飲品牌化及連鎖化帶來的商超資源緊缺。海底撈剛出道時,搶商超地盤還局限在正餐,但随着連鎖經營的風越刮越盛,原本盤踞在臨界的奶茶、快餐店,爲了提高身價都在往商場擠,以至于商場建設腳步一直跟不上連鎖品牌的擴張步伐。
那麽,連鎖品牌想要拿下好點位,依然必須直面高昂的房租成本,并承擔更高的經營風險。
中小商家的問題也同樣嚴峻,雖然這類商家不需要購物中心的客流,但受限于品牌知名度,溢價和創收能力并不高,更重要的是風險敞口更大。
對大量以個體戶爲主的中小商家來說,門店房租絕對值不高,但不少門店房租占月營業額達 30%-40% [ 2 ] ,網絡上流傳諸多給房東打工的段子,根源就在于此。
連鎖餐飲門店成百上千,即使小部分門店虧損,剩餘的大多數還是能将利潤拉回正軌。中小商家以夫妻老婆店爲主,即使有分店,通常整體規模在兩位數以下,因此任意一家門店遇到困難,都會讓整個局面陷入被動。
總結而言,不論是連鎖品牌還是中小商家,都有自己一本難念的經,但相同的是他們都在殚精竭慮尋出路,擠利潤。
含蓄的擴張
2021 年,海底撈如日中天,全國券商分析師不眠不休寫起研報,幫海底撈測算營收的天花闆。
按照各路券商的測算,海底撈在中國大陸的門店上限可以達到 4000-5000 家,即便最悲觀的預測,海底撈也能開出 3100 家門店。但此後三年,海底撈在中國大陸隻新增了 14 家門店,一共 1343 家,辜負了各位分析師的期待。
如果以目前年增 5 家的增速算,哪怕達到 3100 家的最悲觀預期,也需要 354 年。
抛開分析師的水平不論," 能開多少店 " 被廣泛讨論背景是——門店數量決定身價高低。
餐飲是一個利潤非常微薄的行業,除去三大成本,再算上稅費、固定資産折舊與其他損耗,利潤率大多在 10% 以下。
連鎖餐飲的核心是利用規模效應,壓縮上遊成本,擴大利潤規模。老鄉雞的産業版圖從門店一路延伸到了養雞場,就是爲了壓縮原材料成本。在這個語境下,門店規模不僅關乎利潤規模,也意味着供應鏈成本的壓縮空間。
另一方面,無論火鍋、拉面還是快餐,連鎖餐飲估值核心都緊扣 " 單店指标 × 門店數量 "。一旦單店模型跑通,估值多高,取決于門店有多少。
衡量單店模型的指标有很多,最有名的是翻台率,原因在于它足夠的簡單和普世,可以做到跨公司觀測一家餐企的邊際效益,而其外在表現又是能引發傳播效應的排隊等号,是資本市場的最愛。加華資本投老鄉雞時,700 多家門店隻有 15 億估值。等老鄉雞的門店擴展到 1000 多家時,估值飙到了 178 億 [ 3 ] 。
一些餐廳熱衷于播放高分貝的流行音樂,不是店長藝術品位有限,是在委婉提醒你吃完趕緊走人,不要影響翻台率。
盡管種種因素延緩了擴店速度,但連鎖餐飲始終有足夠的擴張動機。事實上,盡管房租和人力成本在提高,但很多餐飲企業并沒有停下擴張的腳步,而是換成了開店之外的方式:
(1)延長營業時間。海底撈翻台率碾壓同行,很大原因是它幾乎是唯一能做到全天候開店的品牌,吸納了那些 " 看完演唱會淩晨 2 點想吃火鍋 " 的客流,在火鍋這個業态裏幾乎絕無僅有。
有了榜樣的力量,同行們抄起作業比誰都快。連鎖酒館 COMMUNE 原本晚上七八點才開門,隻做夜貓子的生意。現在中午 11 點就攬客,兼做賣披薩的打工人飯館,營業時長從 7 小時延到 11-18 小時 [ 4 ] 。
(2)拓展新業态。比如隻做外賣的衛星店,門店即廚房,從打掃、接單到出餐,隻要一兩個人。相比堂食店,門店面積大幅縮水,成本壓縮立竿見影。
而通過堂食店的品牌效應,衛星店可以用更低的定價,将消費者的外賣訂單 " 分流 " 給衛星店。雖然本質上是廚房,但畢竟有品牌的标準化品控做保障,精緻窮鬼也能吃個安全放心。
(3)拓品類和渠道。不論海底撈最近做的炸雞、烤肉子品牌,瑞幸借 " 輕輕茉莉 " 進軍奶茶界,還是太二和大董烤鴨做預制菜賣進山姆,都是沿用 " 擴品類 "" 擴渠道 " 的辦法,提高市場空間。
盡管形式有所差異,但其内核都是在不增加門店規模的前提下提高單店經營效率,将擴大經營風險的固定成本占比壓縮到最低。
在 "70% 商戶人均客單價不過百 " 的環境下,面對預期的不确定性,餐飲企業的開店計劃必然慎之又慎。一旦關店,不僅人員需要重新分流,按年攤銷的裝修成本等開支也得一次性計提。2021 年海底撈巨虧 41.6 億,幫兇之一就是關店一次性計提的裝修損失。
而當不斷上漲的成本開始挑戰餐飲業多年以來奉行的經營邏輯是,外賣平台在期間扮演的角色,也需要重新審視。
辦法總比困難多
2021 年 2 月,有 " 中國餐飲 F4" 之稱的木屋燒烤創始人隋政軍公開表示:" 将全線關閉外賣,隻做堂食 [ 5 ] 。"
隋政軍的心路曆程無從考證,但過去 3 年,木屋燒烤新增的 340 家門店裏,超過三分之一都是以外賣訂單爲主的衛星店,外賣袋子上寫着 " 跟堂食一樣好吃 "。
實際上,并非所有餐廳都做外賣生意。比如一些高端餐廳主打食材的稀缺和新鮮,或是經營工藝和造型複雜的功夫菜,外賣反而會破壞自身的品牌形象。
另一類是位于低線城市的少數夫妻老婆店,這類商戶的特征非常明顯:隻做拉面、胡辣湯、水煎包等單品,或者是相對日常的家常菜。這類小店攤位在菜市場或街邊,租金低廉,主要靠實惠、好吃吸引線下客流,若懂得如何做線上,自然也能帶來一部分的增量。
對于這些小商家來說,做外賣雖然是增量,但是投入力度和考量完全不同,這也決定了商家的經營重心是在線上還是線下。有些線上經營得好的商家,甚至會依賴線上帶來的輻射效應,選擇相對偏僻的門店,減少租金、裝修等成本,轉而主攻線上。
但不少商家一邊做外賣一邊吐槽的原因是,外賣平台一般有幾個點的傭金,若客單價低則會覺得賺得不多。但線下的房租、人力是看得見、動不了的成本大頭,對于他們來說,線上這部分的增量,他們不做可能被其他人搶走。
歸根結底,誰會做虧本生意呢?
在中國餐飲市場,這兩類商戶始終是少數。對絕大多數餐廳來說,外賣有效的延伸了其經營半徑,做與不做歸根結底是個算賬和精力平衡問題。
外賣深度參與餐飲業發展的時期,其對應的消費場景已經從單純的 " 堂食的外賣化 ",變成了基于外賣的新的消費場景。
當下 " 社交聚餐去堂食、單人 solo 吃外賣 " 已成爲都市白領們心照不宣秘密,背後是餐飲消費場景的分化。最典型的案例是,大部分餐廳都會開發針對外賣場景的小份菜。早在 2021 年,外賣滲透率超過了 50%,與網絡遊戲旗鼓相當 [ 6 ] 。
與之對應,門店需承擔的角色更加多元,不少餐廳開始單獨做外賣套餐。西貝就在店裏設了小小的外賣檔口,出 " 面筋 + 肉夾馍 " 等單人餐。去年,外賣占西貝收入近三分之一,爲它帶來了 20 億元的營收增量。
所以,木屋燒烤雖然表示打包影響口感,但面對外賣貢獻的利潤增量,依然大開衛星店,主動投懷送抱。
按美團的統計口徑,一家衛星店僅需 8 — 10 個月就能回本 [ 4 ] 。直到今年 6 月,國内 50 多個品牌猛開近 600 家衛星店 [ 7 ] ,其中不乏海底撈、太二酸菜魚、老鄉雞等明星選手。
說到底,連鎖餐飲這一系列變化,都可以概括爲 " 縮小風險敞口 ",這個過程中,外賣平台也從配角,變成平抑經營波動的關鍵角色。
所謂預制菜大行其道,菜單越做越薄,花活越來越多,本質上都是連鎖餐飲行業面對日益高漲的剛性成本,倒逼之下的商業 " 創新 "。
從 " 紅高粱 " 創始人喬赢的那本《我挑戰了麥當勞》開始,以标準化聞名的麥當勞就成了中國連鎖餐飲的榜樣。近幾年聲名鵲起的連鎖餐飲品牌,把從爆品策略、縮減 SKU,到店内工序簡化、服務自助化等手段,基本都用了一遍。
但麥當勞的成功可能也在于,它首先是個地主。
[ 1 ] 北京餐飲業 " 利潤驟降 "?業内人士:二季度利潤已轉正,行業進入調整期
[ 2 ] 2023 年中國餐飲年度報告,中國飯店協會
[ 3 ] 對談五位消費基金創始人:人來人往,消費永遠有機會,晚點 Latepost
[ 4 ] 新式酒館,不如叫新式餐館,有數 DataVison
[ 5 ] 木屋燒烤隋政軍:停掉一切折扣!拒絕促銷活動,紅餐網
[ 6 ] 2024,這 10 個品牌的外賣策略,值得所有想要營收翻倍的餐飲人看一遍,蒜頭外賣運營課堂
[ 7 ] 1 平米即可開店?" 壓縮 " 店面、提坪效、降房租成品牌餐飲們開店新思路,鳳凰網财經
作者:嚴張攀 / 黃茜琳
編輯:李墨天
視覺設計:疏睿
責任編輯:李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