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的一天,齊國的國王和相國田單一塊外出,去民間視察。
兩個人看到一個老人,在非常寒冷的天氣裡,居然淌着水過河,由于實在太冷累,老人過了河之後,已經受不了,渾身哆嗦地坐在岸邊。
這個時候,田單上前把自己的皮袍脫下來,讓老人穿上。
按理說,自己的大臣,知道愛惜百姓,不管他是作秀還是真心實意,對齊王來說,這個時候,應該是很高興才對。
但是,奇怪的是,齊王看到之後,臉上卻露出不高興的神色。
齊王為什麼不高興呢?因為他怕田單。
田單這樣的大臣,如果長期用這些小恩小惠來籠絡人心,萬一田單以後要奪取自己的王位,豈不是都沒有人支持自己了嗎?他長期住在宮中,自然不可能像田單一樣四處去籠絡人心。
當時有一個采珠人,聽到齊王在那自言自語的嘀咕什麼,猜到了齊王的心思,就給齊王提了一個建議,齊王聽完這個建議,直接把田單的善舉變成了自己的名聲。簡單來說就是,你田單做好事,我齊王要揚名。
那麼,齊王到底是怎麼做的呢?
齊王回到王宮之後,就發布了一個告示,通告天下說,田單在把自己的皮袍脫下來,給一個凍僵的老人穿上,這種做法非常好,值得大家學習。隻要人人都像田單這樣,奉獻自己的一點光和熱,咱們齊國就可以變成美好的人間,其他諸侯的百姓都得羨慕咱們。
你看,齊王這麼一宣傳,大家都知道了:田單這樣的大臣對百姓這麼好,齊王還表揚了他,咱們也得學學田單。
這招其實很有謀略思維,一個田單齊王或許很擔心,但是,更多的田單出來了,可以說是分化了田單的影響力。田單想搞事,那就很難了。
又過了幾天,這個采珠人來見齊王,收取咨詢費,順便給齊王繼續做輔導。
第二天,齊王在早朝的時候,發布了一項重要王命,以後要收容那些生活沒有着落的老百姓,要做到老有所依,幼有所養……讓齊國成為這亂世中的一片樂土。
不久之後,老百姓們紛紛議論:原來田單和大臣們這麼愛護百姓,都是因為齊王領導有功啊。
齊王為什麼害怕田單呢?當時的齊國是戰國時期的一個大國,後來由于齊闵王昏庸無道,結果被燕國打敗,打的齊國隻剩下兩座小城,差點就亡國了。
而齊闵王也被人給殺死了,當時有一個人挺身而出,齊國全靠他守住了即墨城,這才有了反攻的轉機,這個人叫田單。
田單很快反攻燕國,收複失地,接着把太子庸給接回來,太子庸就成了齊襄王,而田單呢,因為給齊國做出了這麼大的貢獻,所以,就成了相國。
田單愛護百姓,百姓也很擁戴這個救國英雄加相國,所以,田單很得人心。
但是,齊襄王卻有點擔心田單,這樣有名聲,還有實力的大臣,真要把齊王踢下去,也不是沒有可能啊,所以,齊襄王對田單很忌憚。
田單一個很小的行為,就引起了齊襄王的憂慮,咱們不能說齊襄王過于敏感,這是身處他這個位置該有的考慮。
盡管齊襄王沒有多大本事,但是,他能聽取他人的意見;說起來固然氣量不是很大,但是,依然可以選擇從積極的方向,去改善君臣的關系,所以說,齊襄王也算是一個聰明的君王了。
那麼,你覺得,這個故事中,真正有智慧的人是誰呢?自然是那個采珠人。
那個采珠人應該是一個高手,可以說精通人情世故,你看他這招數,不僅緩解了齊襄王對田單的忌憚和嫉妒,分化了田單的影響力,而且還利用齊襄王和田單之間這種隐晦的矛盾,把這種矛盾變成了好事,變成了有利于百姓的好事。至少表面上來看,大臣們都願意聽齊襄王的,偶爾也做一做好人好事,這也是對百姓有利的。
就算咱們不考慮齊襄王和田單的這種内部競争關系,僅僅就從這個采珠人提出:贊美強大的善行,宣揚自己的善心,這一計策,就可見他有很高的處世智慧。
所以說,我們在生活中跟人相處,或者帶領團隊的時候,一定要記住這一點:看透他人心機的人,固然有着比他人更深的心機;但是,那些懂得贊美他人善行,宣揚他人德行的人,一定是能夠欣賞他人德行的人,也是具有更廣闊胸懷更高德行的人。
從這點出發,你就能為自己樹立一個心胸開闊、有德行的形象。
你覺得是這樣嗎?
關注我,每天為你分享讀史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