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逆耳利于行!
這些話許沁聽不進去沒關系,你們可得牢牢謹記,就算不刻進 DNA 也要融入骨血裏。
許沁瞧不上養母的審美沒關系,
老公——
兒子——
替閨女挑的相親對象——
你們争取照這條件挑另一半,别爲了一碗連鹹菜都舍不得配的白粥要死要活。
許沁嫌棄養母限制她自由沒關系,你們一定要放開膽子許願,争取下輩子投胎到這樣的家庭。
即便當不了付聞櫻親閨女,當付聞櫻養女也成。
然後死死抱住活菩薩大腿,每天貼貼争取過上媽咪指哪打哪的幸福生活。
總之就兩句話:
聞櫻嚴選,皆是頂配!
理解孟母、贊美孟母、成爲孟母、超越孟母,歐耶!
雖說這部歹毒的劇強行大圓滿有段時間了,但還是想不通許沁看不上孟宴臣和孟宴臣的朋友就算了,居然還有抑郁症的設定???
而且,這還不是最無語的,真正離譜的是,居然有人共情許沁,說孟母的強勢誰遇見誰倒黴。
Emmmm… 行吧 … 如果要怪就怪陳瑾老師演得好吧 …
别問爲什麽不怪孟母,呵 ~ 問就是許沁有病我沒病。
說實話,最初看見陳瑾演《我的人間煙火》我是意外的,有點無法理解她爲啥會接偶像劇,畢竟作爲内娛拿獎拿到手軟的演員,出演這種劇着實不太符合身份。
不過,多了解幾集付聞櫻就明白了 ~
幾年前,她錄制《魯豫有約》說自己老給人一種特别挑劇本的錯覺,其實不是。
演什麽角色全看興緻,看它(角色)有沒有觸動自己某個點,或者給自己帶來什麽樣的想象力。
當時,魯豫聽完沒 get 到陳瑾想表達的點,覺得能帶給演員想象力應該是好本子才對。
但很快被否定了,陳瑾直言很多時候本子隻是一個方向,然後順着這個方向想象來确定接不接。
所以,若是站在上帝視角看整部劇,毫無疑問,絕對是個爛片。
But,如果單獨審視付聞櫻這個角色,不難發現裏面确實有許多可挖掘的閃光點。
應該挺多人看過原著吧,小說裏描述的付女士強勢、說一不二,甚至有點歹毒。
但這其實都是女主視角裏的孟母,或者作者爲了表達男女主的甜蜜愛情按頭孟母很壞。
可實際上孟母真那麽壞麽?
試想啊 ~
孟家不缺錢不缺人脈,掌管一個那麽大的集團,這硬件擱現實生活中,完全是别人上趕着巴結。
然後再思考,醬紫的家庭會培養出除了戀愛啥都不顧的孩子麽?
如果有,不妨按這個經濟體量找一下參照人物,比如娃哈哈宗馥莉、華爲孟晚舟 …
三星長公主曾經倒是嫁給普通人,但你看她舍得跟家族決裂嘛?
然後再思考回來:孟母真如小說描述的那麽壞麽?
說白了,真正的孟母就應該是電視劇裏表現出來的那樣,而那些也正是陳瑾說看本子時能想象的地方。
當這些想通後,估計很多人都明白她爲啥接這部爛劇了吧!
抛開孟母這個角色,咱們再仔細想想陳瑾,印象中的她演戲這麽多年似乎好像就沒演過爛角色,隻要由她出演,肯定都是演啥像啥。
《都挺好》裏重男輕女的蘇母、《歡樂頌》裏趙醫生的媽媽、《知否》裏的平甯郡主、《三體》裏的葉統帥 ……
由于經常演媽媽,還每個媽媽角色都有優秀的子女,所以不少網友調侃陳瑾乃國産劇最強媽咪,主打一個痛過哭過自己的孩子沒輸過。
而之所以每個角色都深入人心,說到底還是她喜歡鑽研。
當因爲胖找不到合适的角色時,每天吃一個桃加一杯咖啡減肥,有時間還去遊泳。
漸漸有本子找上門時就鑽研角色,一直跟自己較勁,勢必要将人物吃透。
要是沒心儀的本子就鑽研人,在她看來,不帶成見的研究 " 人 ",然後從人身上挖掘某件事是非常有意思的過程。
而她恰好是一個不在乎結果、不關心目的,隻享受過程的人。
剛發現這個愛好那會兒,陳瑾以爲是職業習慣作怪,後來發現不是,隻是單純想理解不同形态的人罷了。
常說最好的創作靈感一定來源于生活,正因爲她紮根生活,觀察形形色色的人,這才有了屏幕上這麽多靈動的角色。
當然,她并非一開始就這樣,用本人的話是,小時候也度過一段虛榮的時光。
在軍區大院生活的時候,陳瑾和哥哥屬于邊緣人物,基本不跟其他孩子玩耍,兩人經常躲在某個角落默默幹自己的事情。
多年後,她調侃自己當時有虛榮心作祟,故意通過特立獨行的行爲引起别人的注意。
有時候穿衣服,不穿好的,就穿破洞打補丁的。
後來随着年紀慢慢長大,陳瑾有意識的糾正過去某些想法,再後來漸漸入了演員這一行,思想也在種種經曆中成熟起來。
好比之前的特立獨行來,當初有博關注的心思,現在就純屬爲自己開心了,而且越來越不願被裹挾。
節目裏,她透露甭管做啥選擇都有可能後悔,既然如此,何不怎麽開心怎麽來呢。
想那麽多,焦慮成一團,能不能活到後悔那天都難說。
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未來的事情又無法掌控,我們能做的就是把握現在,說不定到 80 歲的時候還會覺得 50 歲也挺好。
與其活在别人的規則裏,不如堅持自然的活着。
即便聽有學問的人的經驗也幫不了自己,因爲對方是對方,不是任何人,他的經曆未必适合其他人,有些事就得自己去經曆才能明白。
然後她又說:
" 自由就是孤獨地站立,不依戀不懼怕。"
陳瑾這樣認爲,同時她也這樣履行。
年輕那會兒,她跟哥哥約定終身不婚。
如今,陳瑾馬上 60 歲,兄妹倆依然堅定地奉行不婚主義,大不了别人讨論婚姻家庭的時候自己閉嘴。
要知道,當下這個年代不想結婚都得頂着莫大的壓力,可想而知她那個年代。
但陳瑾和哥哥毫不 care 旁人的眼光,隻做自己認爲對的 or 想做的事情。
對此,仍然有不少人覺得會寂寞,但其實仔細想想,人這輩子始終是跟自己相處,即便有家有孩子,很多事情依然是自己去面對。
陳瑾也說,人總會把得不到的東西想的特别美好,但實際上隻是一個換位而已,得不到這個但擁有那個,要麽得到這個那個就失去了,其實很多時候隻是選擇罷了。
講真,人生旅途中太多人喜歡用自己的認知衡量他人。
有人喜歡熱鬧喜歡一群人嘻嘻哈哈,同樣也有人覺得一個人呆着舒服。
有人覺得結婚幸福,同樣也有人不願意接受婚姻,不喜歡小孩子。
而能數年如一日一個人呆住的人,那是人家精神世界豐富,旁人的參與隻會是一種幹擾。
好比陳瑾,她特别享受未婚的感覺,自由、沒有太多人物事牽絆。
平時除了喜歡研究人,培養幾個小興趣豐富生活。
其中,設計珠寶就是她多年堅持的一項活動。
年輕那會兒,一部戲片酬幾萬塊錢。
她因爲喜歡一個镯子,糾結一段時間後直接用一部戲的片酬買了。
最初是收集珠寶,随着了解越來越深,她又開始參與設計。
爲此,每次出門拍戲 or 旅行都特别喜歡撿石頭、貝殼,或者去一些店裏淘東西。
收集到自己認爲好看的有意義的東西就将其運用到珠寶設計中。
講這一興趣期間,陳瑾直言看見成品通常隻會興奮一會兒,且不會愛不釋手。
因爲相比作品更享受設計的那個過程,覺得腦子開鍋的體驗非常快樂。
說實話,縱觀陳瑾這一生,真的很難不佩服。
說不結婚就不結婚,每天活得潇潇灑灑;
說減肥就狠下心減肥,堅持多年不吃主食;
說搞事業就好好搞事業,先增進演技,然後将飛天、白玉蘭、百花 …… 拿了個遍。
陳瑾堅持自然的活着,我希望大家也能像她一樣,學着豁達一點,不要畫地爲牢,更别生活在别人制定的規則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