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pixabay
中國汽車産業,作爲最大的制造業門類,正成爲目前除人工智能、機器人外最火熱的産業之一。今年 6 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打造消費新場景培育消費新增長點的措施》,提出要拓展汽車消費新場景,鼓勵限購城市放寬車輛購買限制,增發購車指标。一系列汽車新政正悄然落實下來。
中國汽車産業的快速發展,有政策牽引的因素,也是中國自主汽車品牌崛起的必然結果。
結合 SBD、麥肯錫、德勤多家咨詢機構的報告數據,在全球市場,到 2035 年全球 L2+ 自動駕駛和輔助駕駛的市場規模将達到 6000 億美元。2030 年全球車聯網數據創造的業務營收将達到 2500-4000 億美元 / 年。一輛 2025 年生産的智能汽車代碼量預計将達到 7 億行,相較于 2022 年将增加 2.3 倍;2030 年汽車行業在 AI 領域的投入将達到 745 億美元。
而在中國市場,根據今年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統計數據,中國汽車産銷量已突破 3000 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占比 31.5%,占全球區域市場産銷量第一。2023 年,中國汽車乘用車的出口量已經超過 443 萬輛,同比增長 66.1%。2023 年中國新能源汽車 L2 自動駕駛滲透率 42.4%,遠超全球的 25%。2026 年中國車聯網市場産業規模達到 8000 億。
但另一方面,中國汽車市場正呈現激烈競争、内卷态勢。日前,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2024 年 1 — 6 月的汽車行業收入 47672 億元,同比增 5%。但數據還顯示,2017 — 2023 年汽車行業當期利潤率分别爲 7.8%、7.3%、6.3%、6.2%、6.1%、5.7%、5.0%。2024 年上半年利潤率 5.0%。國内汽車行業利潤率呈下行趨勢,而相比之下,國外車企的利潤率普遍在 10% 以上。
複雜的環境因素和競争驅動下,出海,成爲中國車企又一大典型特征。進軍歐洲、中東,再放眼全球市場,車企們正紮堆出海,拓展市場增量,迎擊過程中的種種挑戰。
但出海之路并沒有想象中簡單,認真布局出海的車企更是屈指可數。利用在中國市場的經驗和在新能源汽車、自動駕駛汽車領域的創新優勢,與國際老牌車企同台競争,道阻且長。
汽車産業鏈上雲,挑戰重重
尋求增長新落點的願景牽引下,汽車企業正在探索。
上汽集團旗下的上汽海外出行,全面負責其自主品牌産品在海外的智能網聯服務,包括智能車載系統、用戶端 App、系統在線更新(OTA)等業務。其核心是幫助上汽集團引入數字化技術能力,打造智能網聯出行服務,在國際上建立自主品牌差異化競争力。
捷豹路虎中國在 2015 年制定了 Cloud First 戰略,以滿足業務快速發展需要。2023 年,捷豹路虎中國對 API 管理平台進行了較長時間的評估和應用驗證,其面臨的難題是:成本困境,作爲車企的核心(開發)平台,API 管理平台實現了對上百個系統的 API 集成和數據調用,從車主到車輛,從汽車經銷商到供應商,不同業務之間采取的協議是一緻的;運維困境,此前平台技術棧老舊,運維成本較高;安全困境,基于開源軟件構建安全環境,需要大量精力應付各種軟件各種框架的升級與補丁;開發困境,開發複雜性導緻開發周期更長,無法實現系統熱部署,至少需要幾小時中斷……
一位國有車企的信息化負責人曾對钛媒體介紹他們自身遇到的問題:作爲傳統車企,曆史建設周期長,經過幾十年的建設積累了大量信息化系統,有的制造工廠數字化積累經驗并不多,相反車企也在近幾年落地了智能化工廠,比如單車間内就幾十萬個數據采集點,将所有系統産生的數據收集,以保證實時、穩定、精益生産、産品質量等。
很多新能源車企都有這樣一個特點,追求對先進技術,應用于生産、服務、銷售等環節,同時,第二個特點在于,全部直接采購外部現成解決方案肯定是不夠的,爲了滿足企業自身研發訴求,加大研發投入的一個最直接手段就是加強自研。生于互聯網時代的造車新勢力,可以更從容應對數字化時代的挑戰,繞開了傳統車企信息化建設的老路。
一位曾在國内頭部電動車企的數字化高管告訴钛媒體,對于沒有包袱的全新創業公司,基本上就直奔主題了,即純直銷模式,沒有自己的經銷商網絡的生态合作。但同時,我們在這個過程中也看到很多傳統汽車企業也不斷創新摸索,通過建立新的子品牌進行新模式的試水。目前基本能夠看到這類傳統車企主要走的是一種混合模式,即新品牌做直銷,老品牌則仍然走 4S 店經銷商的模式。
沙利文研究總監李慶指出,在整體汽車産業鏈上雲行業,基于不同的業務場景來看,車聯網目前的行業需求正在上升,國内國外的發展節奏明顯不同,國内的車聯網内容會更加的豐富,同時車企出海面臨更多不确定的地域性合規風險需要具有全球化經驗的雲廠商來幫助上雲。
而從出海的角度,亞馬遜雲科技中國區行業集群總經理沈濤看到,目前中國車企出海主要存在以下四類挑戰:一是産品在全球迅速鋪開能力的挑戰;二是産品怎麽結合當地客戶需求并快速落地的挑戰;三是高效運營的挑戰;四是安全合規,這一點很重要,不能出任何差錯。
" 不能說我們中國的自動駕駛汽車體驗搞得很好就可以了,你還要賣到歐洲,賣給年紀偏大的人,但可能他們并不需要這些。同時,傳統車企重渠道,分銷商售賣;新能源汽車直接面向 C 端售賣,那麽當中國車企到歐洲,前期需要重投入,大量的開 4S 門店,成本非常高,但如果賣不出去,這對高效運營就帶來很大挑戰。"
此外,車輛數據相關法規要求企業關注合規性問題。
" 汽車裏的數據量也是蠻大的。除了電池,剩下都是各類信息,比如人和車的交互,手機跟車的互聯,存在很多隐私數據。會不會有人對這些數據進行監管,都是不确定的。當這些不确認的問題出現後,要更快地幫助企業客戶擺脫困境,适應變化,确保合規、審計。因爲業務還是最重要的,隻要能掙錢,剩下都好辦。" 某海外雲廠商負責人對钛媒體表示。
車企全球化需要什麽:雲、合規、本地化
覆蓋全球的基礎設施,幫助車企實現全球統一部署;廣泛而深入的雲服務,幫助車企快速實現本地化創新;安全合規理念和實踐;以及全球夥伴解決方案的創新等等,正成爲車企在全球快速鋪開的基本面。
而更爲具體的是,各個雲廠商還塑造了屬于自身的汽車行業方法論。沈濤告訴钛媒體," 中國車企的自研能力都非常強,尤其是新能源車和造車新勢力,但我認爲,自研能力再強,也不代表你會成爲一家全球化布局的企業。" 在他看來,全球化布局企業首先要以合規作爲堅實底座。目前亞馬遜雲科技不僅給到客戶在汽車行業的全球實踐經驗,同時也爲其提供了雲基礎設施服務,爲其研發和業務提供了很好的基礎設施底座。
以亞馬遜雲科技爲例,在汽車數字化領域,以客戶利潤增長爲核心的飛輪,通過數據驅動決策創新,不斷創新改善用戶體驗、運營、産品上市和交付時間,推動盈利增長。爲此,從産品研發和創新、智能制造和供應鏈、市場的營銷,再到車聯網和用車體驗,以及終端客戶服務和應用,參與到客戶的數字化轉型的全鏈條。
圍繞産品旅程和客戶旅程,除了用雲與 AI 技術賦能營銷内容智能生産外,亞馬遜雲科技還圍繞智能座艙、設計與制造、自動駕駛,爲開發人員、IT 和技術團隊開發最佳的車輛制造和車内使用體驗。目前看來,亞馬遜的全球業務中,已經積累了一些汽車行業的客戶使用,如智能語音助手 Alexa 被廣泛應用于家居和汽車行業的智能座艙場景。此外,還有廣告、電商、物流等産品用于行業的解決方案中。
同時,大陸集團、博士、哈曼、地平線、大衆旗下 Wireless Car、博世旗下 ETAS 等全球合作夥伴,共同構築了亞馬遜技術生态。一方面,行業客戶可以選擇圍繞亞馬遜技術生态共創的行業解決方案,基于過去十幾年服務汽車行業的實踐經驗,亞馬遜雲科技總結了二十多種應用場景,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用合作夥伴在細分領域提供的解決方案。
沈濤指出,如果亞馬遜雲科技自身及合作夥伴沉澱下來的最佳業務實踐,客戶覺得好,就可以拿去開箱即用,也可以借助亞馬遜雲科技的原型團隊、架構師團隊和合作夥伴團隊,配合客戶的定制化需求。
出海怎麽卷
整體來看中國汽車出海有這麽幾個特征:
一是中國汽車出口量正迎來爆發期,同時中國自主品牌的市占率正不斷上升。同時,盡管燃油車仍然較大比例,新能源汽車占比已經逐步提升。
二是在出海品牌分布上,造車新勢力的全球化路線略有不同:内燃車主要以中東歐、非洲爲主,新能源車則在東南亞、中東非、南美占據主要市場。
三是不僅是産品出海,還有制造出海、營銷、供應鏈的整體出海,因爲帶來的強有力支撐,将有利于成本的有效控制和産品質量的保障。車企出海面臨本地化創新、安全法規、高效運營等挑戰。
亞馬遜雲科技汽車暨制造與消費電子行業峰會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總工程師許海東分析了中國汽車國際化進程中面臨的挑戰,如信息收集、法規認證、經營支持、供應鏈協同,合規、品牌建設,以及國際化人才匮乏、基礎管理落後等方面,尚有諸多不足。中國企業已具備一定的核心競争力,并預計未來出口和國内市場都将保持良好發展。然而,要實現更廣泛的國際化目标,還需克服許多困難并進行大量努力。
徐海東認爲,智能化将是下半場汽車産業競争的關鍵,預計 L5 級自動駕駛将實現,同時國内外政策都在促進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他建議,中國車企應通過差異化策略應對市場競争,不斷探索新技術以滿足消費者需求。
他指出,中國汽車行業同樣需要經曆從探索到快速發展,以及到海外生産力爲主的階段。現階段,2021-2030 年,将是以貿易爲主,海外直銷爲輔,全面探索海外發展路徑,注重體系能力建設和品牌建設,并且需要同時兼顧長短期目标。
極氪智能選擇通過全域數字化和智能化手段,爲消費者提供提升出行體驗,并在全球範圍内擴展其業務影響力。極氪智能科技副總裁劉昊指出,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改造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業務模式的革新,要求業務和技術深度融合,在合适場景下進行系統改造和數據治理,以實現業務模式的創新。
不過,車企出海依然面臨諸多挑戰,除了工廠、門店跟得上外,也要跟得上網線,自建超算中心難度非常大,車企想要在雲端訓練出優秀的大模型,對雲端算力要求非常高。
爲某車企提供服務的阿裏雲負責人告訴钛媒體,目前大模型應用層面主要仍在于智能駕駛座艙場景的智能交互,在智能控制環節,用于幻覺非常嚴重,又退回到傳統小模型。同樣,這類客戶還希望所有的生态都有大模型,并且能夠通過大模型統一調度。但實際情況是,在車上的很多生态,比如地圖,音樂,視頻,美食,支付,客戶都是分别去對接和采購。
如今,中國汽車崛起,必然要出海,目前出海進程各不相同,出海姿态卻越來越像。在考慮利用雲計算快速拓展全球化布局的同時,合規與本地化高效運營體系建設越來越不可忽視。大模型爲車企注入增長新動力,決定車企智能化下半場。
從這個角度講,中國汽車出海,上雲、用數、搞大模型,正突破每一重困難。(本文首發于钛媒體 APP,作者 | 楊麗,編輯 | 蓋虹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