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特約評論員 蔣光祥
又見銀行大額存單熱銷刷屏。近日,有報道稱,一些地市的居民從春節前搶到春節後,搶了快 1 個月還是沒搶到。
是因為大額存單利率有多高?實際上國有大行兩年期大額存單利率不到 2.8%,股份制商業銀行也不到 3%,部分城商行、農商行大額存單利率最高在 3.5% 以内,但是期限則變為三年,且額度要靠搶或者附加了僅向新客戶提供等條件。
大額存單熱銷的同時,很多人可能忽視了另外一項數據——銀行理财存續規模 2022 年四季度與三季度相比下降超過 2 萬億元,回落至 2022 年一季度的水平。這與去年 11 月後市場利率上行,債券價格下跌,導緻部分銀行理财産品出現淨值回撤乃至 " 破淨 " 頻發密切相關。當然,這也不是銀行理财産品第一次遭受沖擊,自資産新規實施以後,銀行理财産品出現浮虧,甚至紮堆出現浮虧的情況并不鮮見。毋庸置疑,相當一部分本來理财産品的客戶,現在被迫到大額存單市場當中來 " 卷 "。
雖然股市也是一個選擇,但顯然與大部分理财産品和大額存單客戶群體的關系不大,尤其是大額存單客戶,基本屬于絕對的風險厭惡者,甯願犧牲數年的流動性,來保證本金的絕對安全和一定的收益率。對于一些中老年人來說,不管外界怎麼宣傳," 保本保息 " 仍然是其走進銀行後,腦海裡首先顯現的四個大字。
保本的重要性又在保息之先,退一步說,隻要收益率強于活期,這類群體可以接受收益率的一低再低。但對于本金的虧損,絕無從情感上接受的可能。特别是對于收入來源已經受限,對 " 老本 " 異常珍視的老年人。
因而,對于之前想多圖那麼一點收益,但卻在銀行理财産品那邊吃了虧的中老年客戶來說,沒有比大額存單更好的選擇了。無他,全靠 " 同行襯托 "。并且他們還會 "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對于銀行理财産品的穩健印象不再。這也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大額存單各期限利率下跌趨勢較為明顯的情況下,大部分銀行 3 年期大額存單年利率已經下調至 3% 左右," 一單難求 " 現象并未得到緩解的原因所在。
除了利率不斷降低,大額存單還呈現出存款期限縮短的趨勢。今年新發行的大額存單以 3 年期和 3 年期以下為主,3 年期以上的大額存單非常稀少。這也從側面說明,在存款利率改革的背景下,銀行與儲戶都預計到未來存款利息還将繼續下行,因而儲戶傾向盡早買入存款類産品以鎖定收益,而銀行則不太願意用相對今後可能較高的價格,來鎖定較長時間的資金成本。這也是盡管大額存單供不應求,銀行卻不肯多發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儲戶的錢對于銀行來說是 " 負債 ",而負債的成本則需要有相應收益率的生息 " 資産 " 來匹配,否則銀行這筆買賣就做不下去。但現在要找能夠符合銀行風控标準,又可以提供豐厚收益率的資産,顯然不是一件易事。遑論即便有,也架不住同業會進來把收益率 " 卷 " 低。因而,活期儲蓄的成本倒還好說,大額存單發多了,其成本負擔自然會讓一些銀行着急,所以成了限量供應的 " 香饽饽 "。從這個角度去看,也就不難理解最近另外一個熱門話題—— " 提前還房貸不易 ",早期普遍 5% 乃至 6% 左右的房貸利率,是妥妥的好資産,還能持續 20 年、30 年,銀行自然舍不得讓你提前還。這對于銀行發掘出好資産的差異化競争能力,提出了真正的考驗。
總的來說,去年以來,伴随居民投資理财風險偏好明顯下降的是居民存款增速顯著加快,存款收益率步入下跌趨勢,這是一個不争的事實。但無論是一般存款,還是大額存單的熱度起來,也有自身的好處,會帶動銀行負債成本下降,進一步推動實體經濟實際融資成本降低。同時以往那種 " 高息攬儲 " 的不理性競争也自然會銷聲匿迹。無論對于儲戶還是銀行,對這些變化想必都會逐漸習慣。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