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_ ⊙ )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衆号:地球知識局
NO.2420- 國際勞動婦女節
作者:小米桶
校稿:辜漢膺 / 編輯:果栗乘
3 月 8 号是國際婦女節是一個爲了紀念女性運動而設立的節日。這個節日雖起源于歐美國家,但保留下來的大多都是受社會主義影響深遠的國家,如中國、古巴、越南和俄羅斯等國。
橫屏 -過婦女節的國家(實際情況或有出入))▼
中國、俄羅斯等國的女性們,在這一天可以獲得難得的休假,這真的可以算是社會主義國家先進的體現之一。政府以及各個機關單位也都用贊美女性的演講、表演節目、發放小禮物等各類形式,來向各位辛勞的 " 半邊天 " 族群送上慰問。
這樣的福利請多來一點
(圖:wiki)▼
商家也紛紛付諸行動,以女性商品打折,送禮一類的促銷活動,意圖用消費讓女性享受到更多幸福感。
但是,請問有誰在演講與歌舞中能得到真正的滿足?人們想要極力營造出來的尊重女性氛圍,從女性覺醒到如今的一百年間,又是否已達到目标?
如果三八婦女節這一天女性,依然要通過這些仿佛是 " 再多一個情人節 " 的形式中尋找認同,那就說明女性的所謂解放其實還遠沒有徹底。
今天的文章,就一起來看看婦女節的曆史。
以共産主義之名
婦女節誕生于 1857 年的美國,那年的 3 月 8 日,紐約的紡織女工走上街頭,抗議惡劣的工作條件和低薪。在接下來的很多年中,3 月 8 号當天舉行女性勞工遊行逐漸成爲傳統,并且遊行規模越來越大。
在這天全世界各個地方成百上千的女性走向街頭
爲婦女争取她們應有的權利
(圖:wiki)▼
1908 年 3 月 8 日,一萬五千名女性勞工走上紐約的街頭,反對男女不對等薪資、反對超長工時、以及要求給予女性選舉權。正是這一次罷工打出了 " 面包與玫瑰(We want bread and roses too)" 的口号,在很長一段時期内都成爲女性覺醒,追求生活品質和自我價值的指導精神。
沒錯,我們在爲面包而戰,但我們也爲玫瑰而戰……
女人的解放意味着整個人類社會的覺醒和進步……
——詹姆斯 · 奧本海姆《面包和玫瑰》節選
(工人在勞倫斯紡織品罷工期間遊行 圖:wiki)▼
從此開始,一個主張社會主義女權運動的美國政黨——社會黨(Socialist party)就提出,建立一個除母親節和情人節以外,爲所有女性的紀念日。1909 年 2 月底,他們就慶祝了第一個婦女節。
呼應政黨女權運動的,是上世紀初的美國社會活躍着的一批以争取女性權益爲目的的左翼活動人士,例如加入美國共産黨的伊麗莎白 · 佛林(Elizabeth Flynn)、美籍瑞典歌手喬 · 希爾(Joe Hill)等人。然而這些左翼人士們在當時不是牢底坐穿,就是被判死刑。當時的社會意識形态的右傾極爲嚴重。
《The Rebel Girl》就是喬 · 希爾受伊麗莎白 · 佛林
啓發而寫的勞工歌曲
(The Rebel Girl 海報 圖:wiki)▼
從鬥争的角度來看,資本主義與父權主義、階級壓迫與性别壓迫,都是從共産主義誕生之初就有的兩個明暗對手,從來都沒有分開過。這就不難理解,近代國際上爲何堅守女權運動的皆爲共産黨活動家。
歐洲的羅莎 · 盧森堡(Rosa Luxembourg)克拉拉 · 特察金(Clara Zetkin)這兩位女權運動家,更是直接參與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編撰與發展,國際地位與列甯齊名。
大名鼎鼎的羅莎 · 盧森堡(右)與克拉拉 · 特察金(左)
(圖:wiki)▼
婦女節作爲一個政治意味明确的紀念日,早期一直沒有統一的日期,全憑各國共産主義政黨以重要罷工或者重大事件的紀念日爲标準。将婦女節放在 3 月 8 日,是在 1922 年莫斯科舉行的第二次國際共産主義婦女代表會議上。此後,蘇聯以及其他奉行共産主義的國家都将這一傳統保留下來。
蘇聯郵票慶祝國際婦女節
(真的是全球五大區域女性全部到齊)
俄國婦女的抗議與罷工
對沙俄羅曼諾夫王朝的崩潰起到了重要作用
蘇聯政府自然不敢輕視女人的力量
(1917 年彼得格勒街頭的婦女示威 圖:wiki)▼
沒有女人的一天
在歐美國家,雖然女性依然仗義敢言,也不曾放棄鬥争,不過在冷戰對立的陰雲籠罩之下,這個共産主義色彩鮮明的紀念日還是成爲禁忌的話題。
然而女權與左翼之間從來就是不可分割的,沒有共産黨,也自有其他左翼政黨和勞工聯盟來繼續挺進。他們陸續爲女性争取到投票權、離婚、避孕、堕胎這些權利。
即使是在相對發達的歐美國家
女性争取自己的應有權利的過程也很坎坷
(圖:《推翻羅訴韋德案》)▼
然而從 2017 年開始,被遺忘了近一百年的三八婦女節重新進入美國社會,原因正是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競選時期就被連環爆出各種醜化女性的特朗普、不論是在俄國的 " 招妓門 "、還是 " 有錢就任由他摸 " 的錄音檔,特朗普以往種種行爲和言論,毫無掩飾地歧視女性,引發女性群衆對他集體反感。
厭女這件事上,特朗普十分 " 驕傲 "
(老婆女兒不算女人?圖:shutterstock)▼
于是在 2017 年的 3 月 8 日,女權組織便各處串聯,發起了 "沒有女人的一天(Day without a woman)" 運動。号召全美、甚至全球女性在這一天、身着象征革命與犧牲的紅衣,離開工作和家庭、不在商場或者互聯網上做任何消費,以 " 集體缺席 " 的姿态,凸顯女性的重要性。
當時在網上發布的運動召集宣傳
(圖:twitter@womensmarch)▼
整個活動保守估計有兩百萬人參加,經由互聯網等傳播媒介迅速傳播後,不僅僅是美國國内、而是在全世界都掀起波瀾。身着紅衣的女子們聚集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墨西哥、英國等國主要城市的街頭呐喊。
與此同時,這些城市的許多商家、學校、乃至政府機構都被迫暫時關閉,理由是因爲女性員工 " 消失 " 一天,導緻人手不足而無法正常營運。
沒了女人,市政廳也别想開工
這場由特朗普引發的戰火,事後的我們也許很難體會那天的抗議聲浪是如何的聲勢浩大。但是在大家熟知的紐約曼哈頓華爾街上,有一個弱小卻堅定的雕像可以讓世人回味,這個雕像被稱爲 " 無畏女孩(Fearless Girl)"。
看到這般堅定的神情,很難不受其鼓舞
(圖:壹圖網)▼
無畏女孩是在 2017 年 3 月 7 日,也就是國際婦女節的前一天,安放在華爾街上。女孩身高 130 公分,綁着馬尾,雙手叉腰,下巴倔強的昂着。而女孩怒目相對的,就是那隻舉世聞名的華爾街銅牛。
這個場景真是很絕妙,碩大的銅牛,不管它之前是代表了金融繁盛還是牛氣沖天,如今卻成了男力與權貴的代表。在一個小女孩的怒視下,公牛竟也顯示出猶豫和退讓的神色。
牛看上去真的有點慌亂
無畏女孩作爲 2017 年三八婦女節快閃活動,已經比預計展出的時間延長了整整一年,并且已經獲準永遠保留在紐約。雖然不一定會繼續與銅牛對峙,不過她傳達出的精神早已紮根于世:" 即使勢單力薄,也要堅守到底,哪怕是面對一隻比自己巨大幾百倍的公牛 "。
然而經過挪址後,女孩對面變成了紐約證券交易所大樓
(圖:Flickr)▼
荊棘之路
中國慶祝三八婦女節,開始于 1924 年,這一年正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初期。
當年慶祝三八婦女節的陣仗可謂宏大,有宋氏姐妹、何香凝等各界女性革命人士數千人參與。呼籲革除陋習如多妻制、童養媳、娼妓、以及纏足等口号,激勵中國女性爲謀求自身解放而鬥争。
1924 年 3 月 8 日
何香凝組織廣州各界婦女紀念 " 三八 " 國際婦女節活動
這是中國女性第一慶祝屬于自己的節日
(何香凝先生 圖:awarewomenartists)▼
當年中國女性的戰鬥力,絕不落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1927 年的三八婦女節,有一群女子走上武漢街頭,全裸爲 " 束胸 " 這一陋習抗議,時稱 " 天乳運動 "。
原來在彼時的中國,除了纏足,還有一道枷鎖就是束胸,且不是像現代女性使用的文胸内衣,而是一件更窄更緊的束奶背心。女人要把胸部緊緊的裹起來,使外人看不出胸部,隻因當時的社會有 " 以平胸爲美 " 的思潮。
張愛玲在《更衣記》裏描寫穿緊身背心的女性
" 看上去不大像個女人而像一縷詩魂 "
(圖:《良友畫報》)▼
裹胸這一延續數百年的吃人禮教,在天乳運動下不到一年就被消滅的蕩然無存。自此,女性以天然曲線爲美,當時的着裝風格連一百年後的今人都覺得開放大膽。
放在今天甚至可以引起一股複古潮流
(三十年代上海的月份牌)▼
随着新中國的建立,女性權益确實有着更大的提高。中國人對三八婦女節的慶祝從未間斷過的,遠勝于西方國家。我國也是女性識字率和就業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女性參與政壇和商界成功者衆多,确實是數十年社會進步之體現。
1951 年在北京舉辦的國際婦女節紀念活動
(圖:《人民畫報》)▼
當然,女性在中國的徹底平等還遠沒有達到。重男輕女、同工不同酬、生育政策缺失、家暴、封建陋俗等問題依然存在,中國的女權就還有需要努力的目标。
新生事物春滿園,女性仍需要平權
(圖:chineseposters)▼
女權運動作爲國際共産主義運動的一波浪花,曾是文人精英與進步先驅的共同追逐的理想。從恩格斯到列甯、從孫中山到毛澤東,無不以支持女性解放爲己任,并将其發揚光大。
可是現今社會,卻不少人視女權爲 " 癌 "。
紀念婦女節的蘇聯郵票
(圖:kolekzioner,hugedomains)▼
激進的女權主義者,無法在男女兩性中尋找到中間點,隻能強硬追求女性達到男性的标準。社會于是産生了 " 提升女權就是打壓、貶低男性 " 的觀感。女人們在職場搏殺證明自己的同時還要分擔生計、生兒育女和照顧家庭,肩膀上的擔子越來越重。
一百年前的女人們 " 期待像男人一樣生活 " 的做法已經開始變得僵硬而頑固,反而讓女性越來越看不清自己原本擁有的、也是無法取代的力量和價值。
如今的女權,不能試圖徹底否定和推翻男性的價值觀;亦不是讓男人們順着捋毛,獻上玫瑰與禮物,心口不一地呼之爲 " 女王 "。女人價值的呈現,不應以外物的觀念爲變化,隻因自己的閃光而存在。
社會對任何人都沒有歧視和不公,才是女權最偉大的胸懷,也才是婦女節這個節日形式背後最深處的價值觀。
不應矯枉過正
而應理性地追求平等
(圖:《婦女參政論者》)▼
最後:
* 本文内容爲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壹圖網
END
擴展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