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Unsplash
大地春回,草木欣欣,一年之計,重在開局。在全面貫徹中共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2023 全國 " 兩會 " 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回顧 2023 年全國 " 兩會 ",農業相關話題始終受到全民的高度重視。
代表委員們的提案涉及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科技、農業人才培育、碳排放等衆多方面,爲未來發展引領方向。在此,芥末堆梳理 2023 年兩會代表委員涉及農業的提案内容,供大家閱讀參考,共探機遇!
農業農村現代化是農業強國建設的一個基礎和前提條件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 "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這是 " 建設農業強國 " 首次出現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如何推進?代表委員們這樣說: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後凱建議分階段推進農業強國戰略體系建設。他認爲,不同于一些特色型農業強國,中國在确保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的前提下,建設綜合型農業強國難度更大、任務更艱巨。
魏後凱表示:建設農業強國的内涵很廣,有三個方面的重點任務。首先,要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爲最終建成農業強國奠定一個堅實基礎。其次,要加快農業強國的能力體系建設。農業強國跟國際比較要體現出農業強,這意味着各個方面的能力都要跟上,要爲支撐 " 農業強 " 創造條件。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建設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産業韌性強、競争能力強的農業強國,這 " 五強 " 很多就體現在能力上。此外,要錨定農業強國這一長遠目标,建立完善農業強國的制度體系、政策體系。在農業強國目标下,相關的制度安排和支持政策也要進行相應的調整。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杜志雄認爲,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産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他表示,要堅定踐行 " 确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 的糧食安全觀,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同時,要兼顧農業資源禀賦約束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樹立大食物觀,全域挖掘資源潛力、提高要素利用效益,多途徑開發食物來源,形成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杜志雄表示:發展适度規模化的家庭農場,應該成爲未來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内容。當前農村大量勞動力進城轉向制造業,釋放出大量由他們承包的耕地。他建議:一、在土地制度方面深化改革,在尊重農民意願的前提下,讓農村土地流轉更加順暢。二、讓耕地以相對合理的成本流轉到願意從事農業生産的農戶手上,從源頭上保障農産品的生産和質量。
全國政協委員、安徽省政協副主席、民革安徽省委會主委馬傳喜聚焦 " 用一顆種子創造一個美好的世界 "。他認爲,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産品供給,建設農業強國,關鍵是克服經營規模小、農村勞動力結構性短缺、農業科技存在明顯的短闆等因素的限制,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的農業生産體系。他建議:一、适度發展規模經營,努力擴大糧食等大宗農作物産能。二、改善設施裝備水平,加快提升重要經濟作物的産值和效益。三、以園區建設和裝備現代化爲抓手,促進一二三産融合發展。四、開發特色多樣性的生态産品,保持可持續性發展能力。
全國政協委員、廣西河池市商務局局長歐彥伶針對我國農村部分地區流通服務發展滞後等問題提出建議。她認爲,流通成本高增加了企業負擔,影響企業競争力;信息渠道不暢,影響農民發展産業的積極性。對此她建議:一、大宗農産品交易市場、大型連鎖商超主動到農村地區考察,實現産業對接、消費互通,帶動前端優質種植、養殖和後端餐飲消費市場連接,形成一二三産融合聯動發展。二、建立統一的智慧交易平台,推動農産品從生産、運輸、倉儲、消費等關鍵環節的數據互聯互通、設施共用共享。三、強化對農産品集散地、農産品産區和主銷區物流網絡的規劃及建設,形成覆蓋全國市場以及适應城鄉居民消費升級需要的現代流通體系。四、引導加工企業向産地下沉、向園區集中,有助于提升農産品商品化處理能力,提高市場競争力。五、出台相應政策,對物流方面進行補貼。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态研究所所長姜明表示應促進黑土地保護與利用成果轉化。針對農業系統複雜及影響要素多樣的特點,應建設黑土地土壤産能數字模拟大科學裝置,科學精準評估土壤産能及地力提升,爲東北黑土地農業集約化、數字化管理和高質高效産出提供國際領先的研究平台。
他建議:一、成立由地方政府與中國科學院組成的聯合申請專班,推進大科學裝置立項與建設。二、将黑土地土壤産能數字模拟大科學裝置納入政府重要工作及相關規劃,并對接有關部門,系統推進大裝置的立項。三、充分調研,針對黑土地土壤産能數字模拟大科學裝置進行設計方案、建設思路等相關研究。四、開展專門預研項目,準确把握大科學裝置的科學問題與成效預估。
全國政協委員、六盤水市鍾山區大灣鎮黨委書記楊松提出提高山地農業機械化水平,助力 2035 年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他建議:一、加大對山地型适用農機的研發。由農業農村部和教育部牽頭,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山地農業機械研發,針對山地地形,研發小型化、省力型、多功能的山地農業機械。同時在研發中廣泛運用新能源技術。二、加大對山地農業機械化相關人才的培養及加大開展土地宜機化整治。
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政協副主席、民革天津市委會主委齊成喜建議開展率先實現縣域農業農村現代化示範區。他認爲,首先要科學制定不同地區縣域農業農村現代化指标體系。根據指标體系,開展全國縣域現代化評估,找出各個縣域的差距和短闆,研究制定各個縣域農業農村現代化實施方案,明确現代化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其次,根據各個區域的資源禀賦、經濟基礎、人文特點、生态環境選擇有代表性的縣,開展縣域率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示範區建設,及時總結經驗和做法,帶動其他縣域逐步實現現代化。并根據規劃要求研究出台落實資金、勞動、稅收、技術、數據、金融等配套政策,盡快形成農業穩産增效機制、農村穩定投入和提高效率的機制、農民持續提高文明程度和科技文化素質的機制。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監利市精華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畢利霞建議爲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提供法治保障。她建議,持續加大依法打擊犯罪、維護農村社會治安穩定力度,通過制發檢察建議促進社會問題的源頭防治,加強對農村留守人群的法治宣傳教育,注重對訴訟弱勢群體的關注,推動農村社會治理,爲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提供優質法律服務和有力司法保障。
與此同時,她建議爲農戶提供更具針對性氣象服務産品。此外,她建議加大糧食主産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提出在糧食主産區,新建、改擴建中小型農田泵站要做到全覆蓋,打通田間地頭 " 最後一公裏 ",保障主産區農田灌溉系統正常運行,促進糧食生産旱澇保收、穩産高産,同時提高單位(面積)建設标準和資金額度,推進高标準農田建設全覆蓋,提升農田災害防禦能力,讓高産更有保障。
數字鄉村建設,強化科技創新引領
關于大力推進 " 數字鄉村 " 工程,積極推進農村信息化、數字化建設,不斷完善智慧農業服務體系,助力全面鄉村振興戰略,代表委員們又是如何說的?
全國人大代表、遼甯省營口市農業農村綜合發展服務中心高級農藝師 韓秋香對發展智慧農業保障糧食安全提出建議。具體如下:一、實行全球智慧儲備:增加糧食進口來源、增加企業性國際儲備、增加可控油料作物産量;二、加強土地智慧管理:建立土地智能管理平台、基于現代通信工具,建立農科與農産對接網絡、加強土地保護的同時拓展儲備性耕地;三、研發智慧技術:加強種業技術原創、開發基于自主基礎架構智慧農業區域智能化管理系統、布局工業化高科技農業;四、開創智慧管理:建立土地智能管理平台、發展現代化農業服務業、加快産學研一體化發展;五、涵養智慧生态:增加制度保障、穩定要素安全、确保産業鏈安全。
全國政協委員、合鍛智能董事長嚴建文建議加快發展人工智能農作物育種。他建議由國家農業農村部牽頭,聯合相關頭部企業和科研院校建立國家級的人工智能農作物育種篩選技術平台,建立篩、選、育、播一體化平台技術并全力推廣建立相關大數據庫,以保證我國在該領域能夠在全球範圍内保持領先地位。
同時,他建議國家給予專項資金支持和專項政策引導,建設科學育種、智能化育種和管理專項基金,建設由企業牽頭的國家級創新中心,從良種對于節約耕地的重要性出發,加快我國人工智能在農作物種子篩選應用的開發進度,爲全國的糧食安全提供強大支撐。
全國人大代表、揚州寶應縣國鳳刺繡廠技術總監莫元花表示農業發展應與時俱進,不斷運用數字技術推動現代農業産業發展,讓數字農業成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的支點。她建議推動資源集中化、數據産業化、服務便民化、堅持種養和銷售産銷兩旺,加快農業全産業鏈數字化進程。
全國政協委員、江西農業大學副校長劉木華表示耕地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石。他建議充分利用衛星遙感、大數據等技術,對所有耕地信息進行實時掌握、全周期監管和精細化、精準化管理,并引入耕地保護社會群衆監督機制,争取把每一塊地的現狀都能掌握清楚,确保 " 一畝不少、一畝不假 "。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一拖董事長劉繼國提出農機運行和管理數字化是農業數字化發展的重要環節。他建議,建設全國農機數據中心,統籌接入目前各省、市農機運行、管理數據,實現與全國農機數據中心數據交互、資源共享與協同;推進農機數據應用,構建面向農業領域的物聯網應用平台,掌握我國農機的産供銷和農機作業的詳細情況,爲國家政策制定、農業生産情況分析、農機排放分析等提供準确信息,同時,爲用戶提供農機安全監控、農機作業調度、作業管理和監控、農機故障診斷和保養提醒、農機公共服務等全生命周期産品管理服務。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餘村村黨支部書記汪玉成提出數字鄉村建設,是改變鄉村治理生态的有效工具,也是鄉村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關鍵點。建議通過搭建 " 網上議事廳 " 等平台,讓農民自己 " 說事議事主事 ",實現在線議事、在線監管,拓寬村民參與鄉村治理渠道。用數字技術賦能智慧鄉村建設,構建智慧化的農村治安、交通、醫療等系統,讓群衆生活便捷,也爲基層幹部減負。我們要依靠 " 數字 ",看到鄉村未來的模樣。
全國人大代表,襄汾縣古城鎮關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晉剛表示數字鄉村建設應從國家層面統一規劃、統一建設标準、統一整合各方資源,構建 " 全領域、全天候、全要素、可視化 " 鄉村振興大數據平台,形成集實時監測、快速預警、主動預防和決策指揮于一體的鄉村振興運行管理中心,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建議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擴大數字農業應用範圍,探索農産區數字化方案方面,要發揮平台經濟的規模優勢、技術優勢,以農業産業帶爲單位,推動農業數字化轉型;發揮平台企業市場化能力,建立平台區域産業帶數字化解決方案,改變當前經營方式;聚焦農業産業帶進行種植技術、農業設備、産品安全等全産鏈的數字化改造和助力;着力推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産加工各環節融合應用。" 同時,組織實施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工程、數字農業試點項目,評選數字農業新技術、新産品、新模式,示範帶動生産、經營、管理、服務各環節各領域信息化應用創新,持續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全産業鏈的深度融合。
農業需要懂得相關知識又掌握現代化信息技術的複合型人才
随着鄉村振興戰略持續推進,人才的重要性也愈發凸顯。鄉村振興需要更多的涉農大學生和農業科研人員推動實現農業現代化、林業現代化和城鄉建設現代化。關于培育 " 新農人 ",各位代表各抒己見。
全國政協委員、河南農業大學林學院院長範國強帶來了《關于給予涉農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工作生活補貼的提案》。他建議對高等院校涉農大學畢業生從事農業工作的,給予較高工資、津貼補貼等生活待遇,同時,爲了讓他們可以安心、踏踏實實在農村工作,建議國家制定政策,幫助他們打通上升通道。另外,他還建議支持農業科技人員及大學生開展農業科技研發與推廣應用。政府部門可以把其他補貼,項目資助等,轉移到工資等待遇,進行科技智力補貼;對涉農高校及科研院所碩士學曆或副高職稱以上科技人員帶技術、帶項目,服務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給予創新服務資助。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表示在利用電商平台等數字經濟對農業産業進行全鏈條改造的過程中,要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解決農産品物流堵點,同時培養數字農業人才,建立 " 新農人 "" 新農商 " 培育體系。
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遼甯省委副主委、鐵嶺市副市長杜妍提出職業院校要建立對接産業調整專業的聯動機制,合理分配職業教育資源,實現與鄉村産業結構的精準對接。根據鄉村産業發展新趨勢,對專業内涵進行一體化設計,采取 " 校鎮合作 "、" 鄉村學徒制 "、" 農業衆創空間 " 等多種模式,滿足産業發展不同層次的需求,更好地服務具有鄉村特色的産業鏈條。與此同時,深化産教融合,加強校企合作,構建職業院校新型職業農民人才培養體系,完善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體系,不斷提升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和技術技能水平。
全國人大代表、揚州大學校長丁建甯表示表示科技、人才協調發展是推進農業現代化以及中國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和抓手。具體建議是一、加強農業領域交叉平台、團隊建設,設立 " 交叉學科 " 學科群序列,新增聚合人工智能、多組學、遺傳學等多學科資源的 " 智能生物育種 " 重點實驗室;二是加強農業領域交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與推廣;三是加強涉農交叉學科和專業建設,培育建設一批如智慧農業、農業安全等涉農的新興交叉學科;四是加強具有學科交叉背景的農村管理幹部隊伍和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建設。
全國政協委員、省統計局副局長王素君建議,加大力度培養農業複合型人才。在農業類高校和職業院校設立智慧農業相關專業,培養複合型人才,并采取學用相結合的方式,在學校學習相關理論知識,到農村地區進行實踐鍛煉,提高實際應用能力。對優秀的智慧農業專業畢業生,政府要給予就業安家補貼、減免個人所得稅、綠色通道評聘職稱等優惠政策,引導其到基層去,爲智慧農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持。加強對農民的相關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素質和農業現代化意識,以适應智慧農業的高質量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豐都縣委書記張國忠表示土生土長的新農人非常頑強,正在成爲帶動農村産業發展的主要經營主體。未來将實施新農人培育提升行動,探索制定新農人标準,加快建好新農人會客廳、新農人學校、新農人專項資金、新農人互助會、新農人服務團,深入探索 " 新農人 + 村集體 + 農戶 " 發展機制,力争培育新農人 1 萬人以上,帶動農戶 10 萬戶以上,讓新農人真正成長爲 " 興農人 "。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重慶市委會副主委、重慶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副局長楊光建議改革職業教育,培養更多高素質農民。鄉村急需培養高素質農民、家庭農場主、合作社帶頭人和鄉村服務人才。而職業教育則是培養高素質農民的前沿陣地,也是保障現代化農村建設的育才基地。職業院校在涉農專業學科設置上應充分結合當地特色,增強與地區農業産業的深度融合,以 " 産業學院 + 特色專業 " 進行專業設置,以 " 學曆培養 + 技能培訓 "" 中高銜接 + 專本貫通 "" 技術培訓 + 管理培訓 " 相結合的方式拓展人才培養。
全國政協委員、共青團中央統戰部部長、全國青聯秘書長劉愛平表示加快培養建設農業強國的青年人才 。她建議:一、參照教育類院校免費定向師範生做法,在農業高等院校以及綜合類院校設立相關項目,免費定向培養農業農村急需專業技術人才。二、加大對涉農職業教育支持力度,推動各級各類職業教育、技能培訓與鄉村産業發展有機銜接。三、着力培養鄉村振興帶頭人,突出綠色發展、品牌創建、風險防控等内容,提升産業發展水平和對其他青年的帶動能力。四、加強 " 第一書記 "、鄉村振興協理員等選拔配備力度,有針對性地将涉農高校、科研機構等專家學者,向農業産業發展重點村派駐。
全國政協委員、天津農學院農學與資源環境學院教授班立桐表示認爲西部地區要強化農業科技人才引進與使用。轉變引才用才觀念,堅持 "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 理念,通過 " 假期專家 "" 候鳥式專家 " 等靈活有效的柔性引才方式,柔性引進科技創新人才、團隊到鄉村,以科技創新助推鄉村振興。
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婦聯兼職副主席、宜墾 ( 天津 ) 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中提出破解人才土地資金難題,加快發展鄉村新産業新業态。破解人才土地資金難題,建議制定專門的鄉村新産業新業态政策給予創業資金扶持,鼓勵農村大學生返鄉投身家鄉新産業新業态的生态建設中;實施文化産業賦能鄉村振興計劃,對有條件的文旅鄉村民宿項目制定相對應的提升政策,引進知名成熟文旅品牌建立培訓機制;在生态村增設旅遊服務業學堂,由鄉鎮村牽頭與文旅學校酒店聯合,學習文旅服務業等知識,提升生态村全民服務意識,爲和美鄉村提質增效儲備人力人才。
全國人大代表、牧原股份董事長秦英林提出鼓勵科研機構和高校,以生豬産業、企業需求爲導向,設置研發課題和培養專業人才。鼓勵企業作爲出題人、評價人,能使研發課題與産業需求更加緊密貼合,更有實際意義。
種植業碳排放成爲農業碳排放的主要來源
種植業碳排放成爲農業碳排放的主要來源,包括農作物種植過程産生的碳排放和生産要素投入所産生的碳排放。高排放的同時也意味着高開發潛力。農業碳彙經濟正在越來越受到關注。多位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踴躍建言,聚焦 " 雙碳 " 目标,落實 " 雙碳 " 行動成爲代表們熱議的關鍵詞。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科技學院小麥中心主任茹振鋼建議,把農作物生産納入碳彙經濟中,對農作物高産區的生态服務進行生态補償,有利于促進糧食生産核心區形成良性循環。
全國政協委員、福耀集團董事長曹晖建議打破交易壁壘 盤活農業碳彙資源。曹晖建議,全面摸排我國農業農村碳排放曆史和現狀,科學分析農業農村碳排放趨勢、農業農村減排固碳潛力及其行業和區域分布,對我國主要農作物的排碳量和固碳量進行測算,爲全面開展農業碳彙交易做好前期數據分析。結合深圳碳交易市場實踐經驗,研究制定農業碳彙認證标準、交易規則及監督機制等。
同時,建立監督監管體系,爲農業碳彙交易保駕護航。同時建議,借鑒廈門設立 " 農業碳彙大學堂 " 做法,各地農業部門與高校院所開展合作,将減排固碳納入農技推廣和農資服務的工作内容,将碳彙培訓送到田間地頭,推動形成 " 農業碳彙知識培訓 + 農業碳彙交易應用 + 農業碳彙經驗複制 " 的鄉村碳彙服務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