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柯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與 ACW 立場無關
股市是一系列真相與謬誤的集合,無關準确,代表公衆情緒的聚焦與放大。阿裏股價的上揚,被賦予政策風向的積極解讀。人們相信,動蕩的互聯網風潮即将過去。
Threads 母公司 Meta 集團股價的逐漸攀升,預示新一輪輿論場的實驗。它正确、體面,提供永不凋謝的歡樂,是推特的反面。自馬斯克掌握這個聯通世界的辯論場,規則的消失,越來越使它呈現菜市場的質感。
而當理想一舉成爲市值最高的新造車企業,它同樣象征新的情緒。
我對理想懷有偏見。認定它是一種被新奇所包裝的平庸。很長一段時間,我一廂情願推測這種産品,與茶飲、直播相似,主導着日益風靡的速食文化。年輕人受惠于廉價的糖分,而理想則滿足正确而乏味的家庭生活。
更讓我認定,模式的勝利,這種老派商業精神仍适用于今日的競争。
二十年前,全球化的圖景在中國企業家眼前徐徐展開。這些企業家從斷裂的社會走來,各自野蠻而又奇迹地收獲第一筆财富。如今,他們好奇而忐忑,渴望在世界版圖中尋找自身的坐标,卻對全新遊戲的規則一無所知。作爲這種擔憂的注腳,頗具聲名的财經記者胡舒立,把企業改革比喻爲一場可能危及生命的大型手術。
一位香港的作家則在商業評論雜志上寫道:" 在 21 世紀的舞台上,我們要像硬殼動物一樣,要定期脫胎換骨……才能繼續生存。" 我們的技術真的有競争力嗎?如何定義知識産權?什麽是合理健康的産業政策?人們提出了一連串的疑問,随後留下一連串的空白。
迷茫又混亂的時刻,強調模式成功的傑克 · 韋爾奇給予了這些一籌莫展的企業家必不可少的安慰與指導。
世紀初,中國企業家雜志的采訪中,幾乎所有的采訪對象都提到了傑克 · 韋爾奇的自傳。這位帶領通用電氣走向巅峰的職業經理人認爲,決定商業結果的,不僅是創造,更取決于你對已有資産的兼并重組。
不少中國企業家對這股商業精神加入了更靈活的理解。對市場的觀察,對規則邊界的過人判斷,同樣重要。這讓我想起史玉柱,還有他備受争議的腦白金。
一度被視爲新造車浪潮局外人的理想,通過把握傑克 · 韋爾奇貌似過時的商業精神,從無人關注轉變爲聲名鵲起。
它的成長方式備受争議。矛盾的是,它的銷量随着争議愈發高漲。李想認爲,備受歡迎的産品,隻要市場接受,實現的方式并不重要。
一夜之間,李想收獲了驚人的關注。他不隻是最成功的産品經理,在發布會上公開把工程師嘲諷爲一幫搞臭技術的,爲取消第二排座椅的扶手提供讓人折服的理由。不僅如此,他還賦予企業領導人嶄新的社會角色。
似乎互聯網一直在等待這樣的明星登場,精力無窮,樂于接受激蕩的氛圍。他在網絡上解讀自家産品,判斷行業走勢。
一些時刻,他甚至熱情地分享對企業管理的獨到見解。觀點偶爾顯得過分地武斷,從中還蘊含着許多個人的情緒,作爲企業家本身的迷茫、痛苦、煎熬的求勝欲以及不可直視的驕傲。
有一次,他内省地說道,他們的王牌産品被華爲打得無力招架,幸好,最後時刻,局面被扭轉了。我對其不置可否,一如他的産品那樣,是對互聯網情緒的刻意挑逗與迎合,片刻接着片刻,一段接着一段。每一天,都扮演着 15 分鍾的名人。情緒會泛濫,形象過于真切,最後帶來了新的疑惑與失真。
無可否認,這種态度也暗含我的妒忌。他做得那樣少,獲得的關注卻那樣多。
過去,行業以沉悶著稱,許多産品失卻與現實的連接,企業領導人都說着無關痛癢的話。偶爾的輿論高潮,不出意外地着落在空泛的奮發圖強與某南方車企的粉絲攻擊,顯得陳詞濫調。一些被委以重任的車企,滑稽而不自知。
班宇對吞噬人的麻木,描述生動又準确。" 波濤湧來,身後寂靜,世界如在一側呼喊……保護着的同時,也在毀滅。" 很長時間,這也是這個行業散發的氣息。
2014 年,馬斯克出現在中國,行業進入了新的叙事。" 雲遊控股董事會主席兼 CEO 汪東風、UC 優視董事長兼 CEO 俞永福…… 8 名企業領袖們從馬斯克手中接過了屬于自己的 Model S 鑰匙,成爲特斯拉在中國的第一批用戶。" 新聞中如此寫道。
也像過去一樣,随着嶄新時刻的開啓,驚喜與混亂一同到來。轟動一時的騙補案,代表混亂的頂峰。
李想是新聞中提到 8 名企業領袖的一員。他再次押注,加入這場造車運動。出于驚人的實用主義,技術先進性與用戶需求之間,天平天然地傾向後者。同樣是實用主義的延續,這個中國互聯網的第一代沖浪手還負責着品牌的宣傳。
印象中,他與史玉柱很是相似。都有尖利的眼睛,幹練的發型,同時,都語不驚人死不休。史玉柱從不掩飾他對陳天橋的借鑒。
李想則聲稱備受争議全賴産品的成功,回避了他的言論與産品争議。兩人骨子裏都深深刻下了個性、張揚,像石子一樣劃破平靜的水面。
更重要的是,他們都共享着相似的生存哲學,理解你所處何方,随後用盡全力抓住那根最有把握抓住的稻草。
今年春天,我短暫了解過理想,跟預期中的一樣,太讨巧,亦太平庸。他們最好的車,沒有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我承認,其中有李想的聰明。
而在網絡上,他說的對的,跟說的錯的一樣多,刻意表現的尖銳,包含同等分量的荒誕。身處過于保守,甚至凝滞的行業,他做着一個正常人會做的事,因此收獲矚目的名聲。
我不喜歡理想,但能理解李想的張揚。他舉起了整個行業,随後松開雙手,原本的鐵闆一塊,在接觸地面的那一刻如積木拼圖散落滿地。無論如何,舉起鐵闆的人是他。
從不願意改變的對手,此刻圍繞着理想讨論座椅的布局。一位知名的車企領導人在網絡上了解到理想高回報的宣傳手段後,公開表示佩服,點名負責的部門進行學習。
多年來,我從未試圖撬動過這僵硬的鐵闆,常做的,是身處邊緣嘲弄、漠視,汲取着我固有的舒适。
李想激起的波瀾是如此之大,一位邊緣的創業者竟克服了金錢,關系,從零開始的造車門檻。馬斯克承受量産折磨的同時,李想卻不得不額外考慮更多。
" 請給我一次失敗的機會 ",這句話,仍能喚起許多辛酸的記憶。天價收購造車資質的時刻,李想應當有一般人無法想象的不憤。理想推出第一款産品時,他發現,要做的不隻是進行增程技術的普及,同時也适逢對尚未明朗的政策押注。我感到佩服,但另一方面,又爲他過于功利的氣質所不适。
如果他與我同齡,也許我會渴望與他相識,汗流浃背地在大排檔喝上一杯,問一問他的自信來源于何處。
很少人意識到,這個在互聯網上精力無窮的人,已經 42 歲。過去出于撰寫報道,我不鹹不淡地了解到他些許的信息。接連創立泡泡網,汽車之家,并一再幸運地成功,典型的馬克 · 安德森的中國信徒。
頗具象征意義的新舊世紀交彙處,美國互聯網泡沫的破滅沒有影響新一代中國青年對這個新鮮事物的熱情接納。
更何況,這個以笨拙腳步走向世界的國家,剛剛奇迹般地申辦了奧運。緊接着,它又加入了 WTO,嘗試以規則的對等尊重獲得世界的擁抱。
" 我們已經談了 15 年……黑發人談成了白發人。" 一位當事人如此感慨。在街頭,鄧麗君的歌聲已經過時,穿皮靴皮褲的少男少女拿着黑色的索尼 DVD,聆聽着李雷與韓梅梅的聲音。
北大的未名湖不再有詩歌,人們熱衷談論的,是新東方。出國去,去看一看世界的模樣。
而互聯網,它需要撥号,還資費昂貴,卻是人們走向世界最便捷的方式。
身處石家莊的李想,剛剛成年,内心一定期許已久。
20 年前的石家莊,該是賈樟柯鏡頭下的畫面,空氣滿是塵土的味道,大街上生機暗淡,生活的軌迹像被上了發條,重複又精準。
人們信奉最好的生存選擇,是離開。即便 20 年後,我走進一家知名的保定企業,我對彼時發生的一切印象全無,僅能想起 " 每天進步一點點 " 的标語,印在大門上,紙杯上,甚至是尿兜前的提示牌上。仿佛你隻有像機器一樣賣力,希望才會從量變産生質變。
而早在 1998 年,透過互聯網,李想看到的是一個與現實截然不同的世界。
他尚讀高中,已是網絡上知名的數碼編輯。同齡的青年在盜版光碟的《美國派》裏窺探到人生諸多的可能性,李想更進一步,選擇付諸行動。家人的支持下,他放棄高考,創立自己的 IT 網站。
所有在這場互聯網風潮裏獲得成功的企業家,起點都極爲相似。僅憑的隻有熱情,與對公衆情緒的奇妙把握。
" 其實我隻是個很愛網絡生活的人,知道網民最需要什麽,所以爲自己和他們開發最有用的東西,如此而已。" 在後來,馬化騰回憶道。當時的他,正在一款模仿 ICQ 的通訊軟件裏充當水軍。
李想同樣努力。日後成爲行業規則的搶先報道,正是汽車之家的創新舉動。同時,論壇裏著名的賣弄風情的帖子,上年紀的人提到時,仍能會心一笑。
然而,所有人都無法猜測性地回答一個問題,如果沒有牆,沒有對國外先行者的借鑒,這批如今顯赫的互聯網企業的發展,是否還會像後來一般的順利?
這正是這批企業家實踐商業時的奇妙之處。混沌襲來,舊的秩序不複存在,新的圖景模糊不清,你對規則的理解,以及對邊界無可避免的靈活試探,能否有過人之處?
倘若追溯至近代的商業傳統,熟讀胡雪岩的商人也不得不承認,機警的智慧是你可靠的生存哲學。我想起李嘉誠式的笑容,低調含混,那樣意味深長。
有時候,這種奇妙的押注也會失效。我第一次試圖理解理想,正是他押注失敗的挫折時分。
那是 2018 年,期待的政策沒有落地,理想的第一個項目 SEV 宣布放棄。我記得,一位同事對它的抒情評價,它可笑,但其中對新式交通的大膽構想,不乏閃耀的理想色彩。
2 年後一家柳州的企業,以另類的方式實現了這個大膽的構想,掀起意想不到的風潮。
企業家定是一群過分敏感的人。他們定義社會的同時也被社會所定義。18 歲便辍學創業的李想,或許敏感得難以想象。倘若他是姜文式的演員,畫風也一定太差,在戲谑與傷痕中遊走,在狗屁與崇高中轉移,莽撞傳遞着時代的微妙情緒。
熊彼得認爲,拯救商業社會,依賴的是破壞性創新。身爲企業家的喬布斯愛問員工,如果錢不是問題,那你會做些什麽?
李想不是這樣的企業家,他能做的是押注,抓住那根最有把握抓住的稻草,并且無比抵觸李斌那樣的商業情懷。像我們這樣的旁觀者,是否過于苛刻?
我總是做着奇怪的聯想。這位機警的企業家多次宣稱,他商業上的智慧,都從華爲身上習得。他熱愛分享講述華爲商業哲學的書目,卻從未說明華爲領導人最熱愛的書。
在内部訓話時,又意外地在一堆商業性詞語中混入四渡赤水的比喻。上世紀 80 年代,袁運生在首都機場創造的裸女壁畫轟動一時。一位香港商人總是偷偷觀察這幅壁畫的情況,以此猜測營商的氛圍。
我好奇,在猜測政策落地的時候,李想會不會做着相似的另類判斷?
如果結合國情,李想的技術路線是正确的,他的産品定位也是正确的。
曆史學家認爲,随着更新一代中産群體的出現,必然會催生出更爲開放的精神文明,人們将尊重、平等作爲行事準則,信奉個人價值的無限潛能,甚至創造出新的公共空間。
曆史學家沃特金斯指出,中産群體的核心特征,是 " 他們面對壓力,決心維護自己的權益。" 事實上,我們逐漸發現,新的階層迅速崛起,然後下意識地變得凝固保守。黃岡中學的介紹信成爲聚會的話題,一座朝陽區的房子成了最高的追求。人們變得富有的同時,也趨于保守。
李想了解這一群體的平庸與怯懦,極力滿足。他打破了行業的僵局,滿足新一代消費者對生活的想象。你有體面的房子,漂亮的妻子,乖巧的小孩。這是宏大的商業想象,隻是當中缺少理想的質感。
讓我們回答一個問題,除了電視,一輛汽車能否有着更多的想象力?
我們要意識到,創造是商業社會最迷人的特質。而距離世紀初已經過去了整整二十餘載,我們應當擁有勇氣,扔掉舊的包袱,進行破壞式的創新。一個從傳奇走來的人,如此聰明又大膽,理應制造出更驚豔的産品。
也可能,這些偏見全是我的誤解。對一個不斷押注的人而言,每一次的押中都通向下一局牌桌的籌碼。正是理想太遠,你不得不賦予它足夠多的理性與數字,以此标記出每一步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