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 "90 後 " 作家海漄憑借作品《時空畫師》獲得了第 81 屆世界科幻大會雨果獎最佳短中篇獎。這一消息引發了網絡上的廣泛讨論。
10 月 21 日晚,科幻文學領域的國際最高獎項—— " 雨果獎 " 在成都科幻館揭曉。此前曾經獲得過雨果獎的中國作家科幻作品包括劉慈欣的《三體》和郝景芳的《北京折疊》。劉慈欣此前曾憑借《三體》獲得過雨果獎 " 最佳長篇小說獎 "。
值得注意的是,海漄是一名金融工作者,其于 1990 年生于湖南湘潭,大學畢業後到深圳從事金融工作,據财聯社報道,海漄目前就職于招商銀行深圳分行。
招商銀行 90 後員工獲得雨果獎:
白天做金融,晚上寫小說
海漄是誰?《時空畫師》講的是什麽内容?爲什麽會得 " 雨果獎 "?在互聯網上的一片祝賀聲中,還有許多人帶着想要深入了解的疑問等待解答。
獲獎後,海漄發表感言稱:
我昨天晚上從深圳趕到了成都,從收到組委會郵件開始,我就在暢想現在這一刻,但直到現在,我還有強烈的不真實感。
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故鄉的書店就在我腦海中搭建了一個隻屬于我個人曲徑通幽的自然花園,這個花園裏,科幻是最美的風景。現在我離開了故鄉,在大城市做了一個非常平凡但很繁忙的工作,我們要忠于理想,也要面對現實。
我每天計算着我的時間,計算着我的收入,但我在下班途中,在每天晚上加班回家的路上,我也會去仰望一下星空,這本來是兩個毫不相關,互不幹涉的平行世界,但現在在成都,這兩個世界融合了,理想照進了我的現實。
在這裏我要感謝我所有的讀者,所有的科幻迷,不管是對我提出過異議,還是對我表達過欣賞,因爲有你們,所以我才感到我在這個世界并不孤獨。
還要感謝我的兩位編輯,八光分文化的楊楓和田興海,如果沒有他們兩位,這個作品可能根本不會出現。最後我要感謝爲本次大會付出的所有工作人員,給我們呈現了一場盛宴,希望我今天的喜悅能夠傳遞給大家。
自 2011 年開始涉足科幻創作,海漄一直在探求曆史與科幻交織時可能産生的火花。他的這部作品《時空畫師》是對曆史和未來的一種想象和探讨,打破了時間的界限,讓讀者在時空的流轉中思考人類、文明和未來可能的命運。
海涯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能夠留給我寫科幻的時間非常少。經常晚上 11 點才能到家,這是一種常态。星期六、星期天也經常要加班。但是,我晚上回家以後,把别人可能用來刷手機或者看短視頻的時間花到了寫作上。在工作中養成的自律和目标感,也幫助了我。" 海涯表示,因爲工作繁忙等原因,自己依然寫得很慢," 寫兩萬字大概需要兩三個月。" 他應對的法子則是 " 自律 ",提前制定創作計劃并嚴格執行," 比如說今天我決定要寫 1000 字,就一定要寫足 1000 字。"
來源:财聯社、中國基金報
SFC
本期編輯 江佩佩 實習生 宋佳遙
21 君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