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滬飄 3 年的農村男孩決定裸辭回家。
媽媽的癌症、疫情圍困、思鄉情緒,複雜的因素推着他做出了這個決定,今年 6 月,26 歲的肆一回到了東北農村。
回到農村的第一件事,他打算給家人拍一套紀錄片。他想到了那個心酸的問題,在農村生活的老一輩,有多少人直到死亡都找不出一段影像?為了給自己和家人留下念想,他拍了姥姥姥爺、大姑二姑,還有自己一家人的故事。
拍攝剛開始,長輩們大多有些拘謹,二姑害羞," 拍我幹嘛呀,多大歲數了,滿臉褶子。" 但這些生活日常真正被影像呈現之後,家人們都感到新鮮和喜悅,而肆一的家庭紀錄片也得到了網友的喜愛,收獲了全網近 100 萬點擊率。
在肆一的視頻評論區,經常有粉絲留言," 好溫暖 "、" 治愈 ",這些粗糙質樸的鄉村畫面和普通農村人的生活紀實傳遞出的溫情,不僅感染着觀衆,也讓肆一本人得到了回歸家庭和農村的價值感。
「後浪研究所」和肆一聊了聊,在家庭紀錄片背後,他想表達怎樣的親情觀和生活觀?一個見識過大城市繁華的農村青年,又是如何看待腳下這片土地和自己的身份?以下是他的講述。
更多農村人隐入塵煙
(給家人拍紀錄片)這個想法 19 年就有了。那時候我奶奶去世了,我才發現之前有一兩期視頻是帶着我奶奶拍的,她沒有出鏡說話,隻是在後面靜靜地坐着當個背景。我再翻過來這些視頻看還是挺有感觸的。
雖然說那個時候拍的不好,但是能記錄下來還是挺珍貴的。包括我媽媽生完病之後她全白頭發了,但是我也有她黑頭發時候的視頻。我一直想要拍個家庭紀錄片,但工作沒有時間,就一直拖一直拖,直到辭職回家才開始拍。
肆一拍攝爸爸幹農活的畫面
我家在吉林通化下邊的一個農村,我們村裡大概二百來戶,但真正在家裡的可能一半都沒有,有一半出去打工了。
我是我們全家目前唯一考出去的大學生,也在上海工作過三年。我之前做過一段時間的短視頻運營,也做過電商運營,因為從事相關的工作,所以自己也在業餘拍拍視頻,18 年就做帳号了,剛開始也是純粹的愛好。
我是六月中旬回家的。之前上海不是封了幾個月,那時候就感覺很壓抑了,因為工作是運營,很多地區都發不出去貨,那段時間壓力比較大,每天還蜷在那個 10 個平方不到的農村自建房小隔間裡,哪都去不了,吃的也不好,什麼都買不到,非常的壓抑,整個人狀态非常差。這是我人生當中最黑暗的兩個月,瘦了 10 斤。
這段時間我的人生觀發生了變化,孤身一人在上海,我越發的沒有安全感和歸屬感了,想到癌症初步治療完的媽媽,想到兩年沒有回家過年,想到自己這三年來在上海的點點滴滴,我決定把青春留在了上海,辭職回家。
人的眼界開闊了以後,你能夠有更多的維度去審視你現在農村當下的生活。你再去看他們的眼光就不太一樣了,不光是說他們是農民,他們很辛苦這種,而是說你能夠發現他們生活中的閃光點,記錄下來。回家以後,我完成了自己的計劃,給我的姥姥姥爺、大姑二姑以及我們一家四口拍了家庭紀錄片。
我拍了兩期姥爺的故事。姥爺今年 78 了,他是山東人,有四個孩子。那時候東北更富,成家以後,差不多也是在二十五六的年紀,他就帶着他弟弟妹妹," 闖關東 " 來我們東北了,在這邊也是當農民種地。他跟我說過,有跟一個老先生學過中醫,他挺聰明的,學挺長時間也學會了。
姥爺正在拉二胡
以前姥爺住在特别偏的一個村子,我媽嫁過來以後,他就搬來了我們村上。搬過來之後就開了診所。姥爺在村裡很有威望,西醫看不好的,在我姥爺這可能調理好,像上海的都有來找我姥爺看病的。你說他沒有點本事,也不可能開個 20 來年的。
他什麼都治,記得我小時候我姥爺給我治過鼻炎,喝了七八副藥鼻炎就好了。臉上青春期起痘痘,也喝了姥爺給的一個多月的藥也好了。
我從小就很敬佩姥爺,他會做很多東西,寫對聯、做雞窩、笤帚、編土籃子,什麼都會。我媽結婚的陪嫁,木櫃和碗架都是他親手給做的。我家炕上兩個大箱子也是姥爺打的。小時候過年,他還給我做過燈籠。
要拍視頻之前我就跟姥爺說過,他是知道我要拍他的,但是他不知道我要拍他幹嘛,但他覺得挺好玩的,喜歡在鏡頭裡邊的那種感覺。
我捋下來(這些素材),我感覺姥爺還挺要面子的。他知道我在拍他,會主動跟我說," 等到哪天有空你過來我給你做笛子 ",才有了那期拍他做笛子的畫面。拍攝的時候,做出來的笛子吹不出聲,他是知道有很多人在看我的視頻,還特地又換了之前做的塑料笛子,跟我說這個可以吹響。
我給姥爺看拍他的視頻,他就會一邊看,一邊笑兩聲出來,他其實是不太會表達的人,也沒有多說别的什麼話。
肆一和家人一起吃飯
在家庭紀錄片裡,如果說内容的話,我其實最喜歡拍我二姑那期。情緒上是更到位的,寫腳本的時候,寫着寫着就回憶到了小時候的狀态。二姑臨走的時候,給了我爸一件棉衣,我在剪這段的時候都很感動。
我二姑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一輩子沒有離開過東北。因為她嫁得遠,我對她的了解其實并不是很多,隻記得小時候在念幼兒園的時候來玩了一個暑假,那時候二姑還很年輕,每天帶着我田間地頭跑。
二姑家有很多一毛錢的硬币,是留着我表哥結婚的時候用的。二姑對我很好,每天都會給我 5 個一毛錢的硬币,我就會拿着硬币去村口的小賣部買冰棍吃。二姑家有很多的二人轉碟片,我每天的快樂,就是吃着冰棍看二人轉。在那個沒有手機的年代,在二姑家的日子,真的是我童年很溫柔的回憶了。開學後我爸來接我,二姑還把我反複看的那個碟片送給我了,雖然那個碟片現在已經找不到了,這段記憶卻沒有忘記。
在二姑家拍攝的時候,她一開始還會介意說,拍我幹嘛呀,多大歲數了,滿臉褶子。但是相機架在那裡,你跟她一直聊,時間長了,他們也就忘了相機在這,表現就自然了。
家人們正在觀看肆一制作的紀錄片
我二姑也是千千萬萬普通農村婦女當中的一個,一輩子省吃儉用,住破房子,穿破衣裳,卻把賺的錢都留給了孩子,一輩子沒有離開過東北,兩個孩子卻可以走南闖北。我也一樣,我相信很多農村出來的孩子都一樣,都是踩着父母的肩膀,去見識父母不曾見過的風景罷了。
我的家人們對我特别好,可能他們沒有什麼能耐,這一輩子過得也并不是很好,但你能從他們身上感覺到,就是一種安心踏實的感覺。
我剛開始隻不過是想把他們一輩子的故事,濃縮成個六七分鐘視頻,但是拍完以後,還是會覺得就挺傷心的,因為他們這一輩子挺累的,拍完以後會感覺到挺心疼他們。
很多在農村的農村人,其實他們過的也都是這樣的人生,隻不過是他們更多的是隐入塵煙了,也沒有人去幫他們記錄他們的故事,也不會有人看到。剛好我會拍視頻,順便就想記錄一下我家人的故事。在農村生活的老一輩有多少人直到死亡都找不出一張照片一段影像,我怕到最後這些陪伴我成長的至親,他們連存在過的證明都找不到。我拍家庭紀錄片,也是想留個念想。
回家吃飯
我給家庭紀錄片系列取名叫《回家吃飯》,回家吃飯其實是我家族群的一個群名,這個群名也是我起的,為什麼叫回家吃飯呢,因為我感覺回家吃飯是比較溫馨的一個畫面,因為現在很多親戚人在外面,雖然說離得不是特别遠,但是你想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飯還是挺難的,都沒有時間或者都在忙,跟小時候一比就很難,所以說才叫回家吃飯的。
家庭紀錄片目前拍了姥爺、我大姑、二姑、我爸我媽,全網加起來有超 100 萬人看過了。視頻的細節是沒有規劃的,隻不過是把親人們平時做的事情記錄了下來。我拍完素材回來以後自己再看一遍,看完了以後再寫腳本,然後再剪。
肆一的家庭紀錄片《回家吃飯》視頻截圖
我寫腳本的時候,(看到)有些日常是很感動的。比如說我媽媽包餃子,或者說我爸幹農活,或者說是他們種菜收獲,就那些點都很美好了。這都是我之前這幾年經曆不到的,我這幾年我都在外面打工,我都感覺我不像個農村人了。
這個欄目算是記錄親人的一種紀實,記錄親人們大半輩子人生的縮影。我的腳本也是按照他們整個人生的,我了解熟悉他們的一些故事,然後濃縮成六七分鐘的一個視頻。
《回家吃飯》有一集是我們一家人去拍全家福。我們都有十年沒有在一起拍過照了,上次還是我妹幼兒園我讀初中的時候。我跟我老妹長大了,我爸我媽變老了,我都感覺到時間過得還挺快的。再跟之前的照片一看就感覺,我的天,能夠感覺到時間的痕迹在我們臉上都留下了一些東西,包括眼神。
為什麼要拍(全家福)呢,因為我媽前兩年生病,癌症化療了。如果我媽特别健康,我都不一定能想到這個選題。之前可能小時候就會想等自己長大了再帶老媽出去旅遊,但你後來才感覺,可能人生當中有太多的不可預知的東西了。可能下一秒或者明天後天(就有意外情況),就珍惜當下該做的事情,今天都做一做。
拍全家福那天,我媽戴了假發,妹妹也化妝了。她們還是想拍照的時候好看一點。但我可能就直男,隻想記錄,就随便找了身衣服穿。拍完之後我們去鎮上洗了照片,洗完照片以後,我請一家人去飯館吃了頓飯。
肆一的家庭紀錄片下,網友的評論
那天也是我們全家人第一次一起下館子,一共點了四道菜,涼拌菜、肉末茄子、幹煸蟬蛹和鍋包肉。父母一輩子節儉,家裡日常便飯都很少吃肉。我們一家人可能連 10 塊錢往上一斤的水果,像菠蘿、芒果、荔枝這種都沒有買過,我小時候記得很深刻,家裡有的水果就是蘋果、香蕉、大鴨梨這種。
那天媽媽看着要比爸爸拘謹些,我爸可能朋友多,他經常出去下飯店,但我媽幾乎是沒有吃過飯店,這讓我看着有些心酸和心疼。這次能帶着老爸老媽老妹來飯店吃飯,真的感覺很有成就感,也有一種自責感,感覺自己還是不夠優秀和強大。
農村孩子回到農村
我在外面工作了三年,有兩年都沒有回家過年,之前可能也就一周打個視頻電話給我媽。一直在外面也沒有時間陪家人,(這次回家)也是一種對家人的彌補。
一開始(回家做短視頻)其實沒有太明确的規劃,我就是被疫情搞得有點難受了,想回家,然後帶我老媽出去走走。也沒有說過能夠就是有這種底氣,在家全職做博主,因為那時候粉絲也比較少,一個視頻的播放量就兩三千。
你在家如果沒有事情做的話,父母看你每天非常閑,什麼都不做,那他們也沒有安全感了。你在家如果忙一忙,拍拍視頻的話,他們知道你有事做,你自己也充實。你帶他們拍拍視頻,找點什麼話題拍視頻互動,有這種互動還會拉近跟家人的距離。
肆一拍攝的農村風光
回家就是會焦慮的。有時候感覺自己好像不太屬于這裡,但是又确實從小就在這裡長大,雖然說隻離開了三四年,但回來以後就感覺格格不入。
之前在上海也可以稱得上月入過萬,但回來以後收入就不怎麼穩定了。也有賺錢買車買房成家、照顧父母的壓力,我媽媽身體不好,我爸他有些幹農活落下的病也有,他倆其實在農村種地的話沒什麼收入。
(對未來)我其實還是會有一些規劃的,想先找着女朋友,然後共同的規劃未來,她可能覺得你拍視頻不穩定,或者可以再出去工作也還好。我也有考慮說我妹妹,她(以後)考(大學)出去了她就不在家了,我可能就帶我老媽老爸去自駕遊,到雲南成都這種城市,租個房子住一兩個月,帶他們感受一下其他地方的生活。我感覺挺好。
回村以後,除了拍視頻,我還會在家裡幹幹農活,農忙的時候去收苞米,有時候也要起(拔)土豆、起花生,幹點家裡的零碎活,比如噶點草喂鵝什麼的。今年也是我第一次和老爸經曆一整個完整的秋收,對我自己來說也算是一種救贖和回歸。
我感覺我媽是開心的,她現在每天笑的時候更多了。可能兒女都在身邊,我現在做的事情她也比較認可,她也經常看我視頻,也知道有很多人在看我視頻。
她以前不願意出鏡,還是會害羞。但是拍着拍着就感覺還挺好的,慢慢地願意出鏡了。甚至她看到了很好看的一些場景,拍個日落給我,或者說是拍個小雞小鵝,她都會發給我看看,問我能不能用上。
我妹學習非常的差,每天都大大咧咧比較傻。所以我讓我妹也注冊了賬号,也讓她拍拍視頻,我就想讓她通過短視頻樹立點自信。因為我本身也是一個比較自卑的人,從農村出來的,但我感覺拍視頻能夠給我自信,我也從中獲得了很多粉絲的認可。這種反饋對我來說真的是非常重要的,才能支撐我拍了五年的視頻。我希望我妹妹能夠通過這件事情,獲得一些力量。
肆一和妹妹一起幹農活
回村已經大半年了,有一個很深刻的感覺就是村裡人變少了,或者說有很多熟悉的人,之前我爸我媽經常提起的人,他可能去世了,就這幾年不在家的時候。小時候感覺(村裡)還挺好的,那長大以後,感覺可能也是見到外面太多的光鮮亮麗吧,你像上海對吧,國際大都市,你再回家一看,就感覺家裡這地方就挺小挺破的。
可能房子本身就是這樣的,過了幾年它還是這個樣子。隻不過在我見識到太多的參差以後,我感覺到回到家裡,就感覺這邊(農村)還挺心酸的。就外面是那個樣子的,然後家裡就這個樣子,感覺世界的參差就在自己眼前。
但我感覺在農村的生活,我說實話,比在大城市的打工上班要有意思得多。因為你能夠看到一年四季村子的變化,你家春天種菜了,它夏天就在長,然後長着長着,可能夏末就能夠長成菜,就能吃到自己家種的菜了。然後自己家種的果樹,可能你今年種樹了,然後過個兩三年它就結果子了。這種感覺是你在城裡感受不到的。
你在農村,能夠感受到世界的變化,你能感覺到周圍的變化,這種感覺是很好的。
肆一的爸爸媽媽和妹妹
有很多看我視頻的人都會評論我,說我不像個農村人。怎麼像農村孩子呢?那種很土的,說話東北味很重的,沒有什麼文化的,那是個農村孩子,他們是這麼想的。
但這也是一種偏見啊,農村孩子他隻是一個身份,而不是說是你的氣質。你不能說就是那種就守村人,就一直辍學在家的,一直在種地的,那才是農村孩子。不是的,你知道咱們中國可能還是大部分都是農村人,就是很多在外打工的孩子都是農村,隻不過他們融入到了大城市的生活裡,他們也是白領,也許他們根本就看不出來(農村痕迹),你就你不去不問的話,你根本就不覺得他是農村出來的孩子。
我就是農村來的,這就是我的一個标簽。也不讨厭,也不排斥,這就是我的身份,這就是我的人生。
裸辭回村的這些天裡,我收獲的成就感和對生活對家庭的意義,比在上海工作了三年都要大,你做的事情有對比,是外面水深火熱,但在家一方淨土的感覺。
從山溝裡走出去,見過外面的世界,帶着外面的思維和理念回歸家庭,從而更好的生活。這可能就是生命的意義吧,去體驗、感受,最後找到最真實的自我,接受自己的平庸,但是仍然熱愛生活。
(部分素材來源于 @記錄生活的肆一 家庭紀錄片《回家吃飯》)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 後浪研究所 "(ID:youth36kr),作者:邱瑜敏,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