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聯社 7 月 21 日訊(記者 劉陽)随着智能電動化的持續深入,中國汽車行業正加速從以往通過市場換技術,向着反向技術輸出的模式進行轉變。7 月 20 日,上汽就此前奧迪購買上汽電動平台的傳聞回應稱,集團與奧迪已達成共識,雙方将通過合作加快電動車開發。
" 大家一緻認爲,中國汽車市場正在經曆前所未有的巨大轉型。因此雙方将進一步深化戰略合作,開啓合作新篇章,爲實現雙赢提供保障。" 上汽集團副總裁、總工程師祖似傑表示," 在新的情況下 , 雙方的合作形式并不固定,可能會有一些(技術層面的)相互許可,也可能會共同開發一些項目。"
此前有消息稱,由于母公司大衆集團的由于軟件開發等制約,PPE 和 SSP 能否如期落地仍存在疑問,在中國市場已經 " 等不起 " 的奧迪,正在考慮從中國合作夥伴上汽旗下的智己汽車處購買電動平台。此外,吉利、比亞迪、富士康也都是被讨論較多的绯聞對象。
根據奧迪的計劃,到 2025 年,将面向全球市場推出 30 款電動車型。其中,20 款爲純電車型,預計 5 年後電動車年産量将達 80 萬輛,電動車銷量将占全部汽車銷量的 40%。
" 選擇和中國車企合作,奧迪能夠在較短時間内補齊在電動化、智能化上的短闆。" 有業内人士認爲,此次奧迪與上汽集團達成合作,相關新能源型有可能由上汽奧迪生産和銷售,以平衡南北奧迪的資源和競争。
有接近上汽集團的知情人士透露,奧迪方面希望能夠獲得 " 三電 " 系統、智能駕駛等相關技術,但外觀、内飾等造型設計仍由奧迪把控。
值得留意的是,自主品牌對外技術輸出的案例已有不少。2019 年,豐田宣布與比亞迪聯手,共同開發純電動車型以及所需動力電池。同年,長城和寶馬也合資成立光束汽車,戴姆勒和吉利汽車亦合資成立智馬達汽車。2021 年,吉利和雷諾宣布合作,雙方将首先在韓國共同生産銷售基于領克節能平台的混合動力汽車。此外,豐田在中國新能源市場則采用了 " 南北獨立 " 的做法——今年 4 月,搭載比亞迪旗下的弗迪電機和磷酸鐵锂電池的一汽豐田 bZ3 正式上市;而廣汽豐田則選擇與中方股東廣汽進行産品技術的合作。
" 如果技術上沒有有效的創新和前瞻性研究,始終保持跟随态度,在國内市場出現全面深度競争的情況下,合資企業的日子極其艱難。" 在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看來,從合資企業尤其是外方來看,要有強烈的危機感,要堅定電動化發展的信心,強化電動車研發的技術創新和導入,站在世界電動化技術的前沿,才能确保其在中國有相對發展空間。" 目前看合資車目前還不到消亡的時候,因爲市場是多元化的。但是新能源依舊是合資車企無法逃避的現實,直面自己的弊端是合資車企化解困境唯一的答案。"
數據顯示,6 月,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達 58.8%,豪華車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爲 30.9%,而主流合資品牌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僅有 3.7%。其中,大衆品牌的 ID. 系列占據了主流合資品牌新能源車近 60% 的市場,這意味着豐田、現代、福特、通用等其他合資品牌在新能源領域話語權依然較弱。據麥肯錫預測,到 2025 年,中國品牌市場份額将加速提高至 60%。
" 中國新能源産業已逐漸成爲全球新能源變革的技術輸出中心。" 前述業内人士認,随着汽車進入電動化和智能化時代,中國自主品牌利用電動汽車發展的技術優勢和市場規模彎道超車,在與外資品牌的合作中也逐漸擁有話語權,合作模式由 " 市場換技術 " 變爲 " 技術輸出 "。" 在技術輸出的合作模式中,除智能、‘三電’技術外,外方看重的是中國汽車制造商所擁有的電動汽車低成本、高效率的制造和投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