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3 日,A 新能源汽車闆塊再度拉升,成份股中,盛弘股份一度漲超 17%,比亞迪一度漲超 4%,德方納米漲超 5%,科士達漲超 3%,彙川股份、均勝電子、華友钴業漲超 1%,甯德時代、天齊锂業、億緯锂能、恩捷股份小幅上漲。
主流 ETF 方面,截至 13:44,新能源汽車 ETF(516390)漲 0.97%,沖擊兩連陽。
消息面,7 月 2 日晚間,比亞迪發布了産銷快報,今年 6 月銷量再創新高,新能源汽車銷量 25.30 萬輛,同比增長 88.79%,這也是比亞迪月銷量首次突破 25 萬輛關口。二季度累計銷量超 70 萬輛,去年同期爲 35.4 萬輛,同比增長近 100%,創下季度最高銷售記錄。
2022 年全年,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爲 186.35 萬輛,而今年上半年銷量已經達到 125.56 萬輛,以此計算,比亞迪今年僅用半年時間便完成去年全年銷量的三分之二。
此外,儲能和充電樁龍頭——盛弘股份盡管在 6 月 30 日披露了股東減持公告,但市場似乎對于其儲能和充電樁業務依舊較爲看好。
乘聯會表示,中國新能源車企正在走出囚徒困境。首先,從車企角度看,多家新能源車企已經停止或減緩直接降價,并通過更具性價比、更貼合用戶需求配置的車型吸引消費者。其次,從消費角度看,4-5 月期間在上海等多地車展逐步釋放消費者購車需求,汽車銷量、新增訂單等短期數據有回暖迹象。近期官方陸續出台新能源汽車消費鼓勵政策,有望進一步刺激終端需求提升,國内新能源汽車行業下半年銷量增速有望再次擡頭向上。
中金公司則認爲,新能源車下遊需求持續複蘇。乘聯會預計 6M23 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達 67 萬輛,環比增長 15.5%,同比增長 26.0%,滲透率約 36.6%。據此,中金公司預計2Q23 零售銷量 170-180 萬輛左右,同比增長 45+%。往後看,看好新車周期對需求端的催化及價格的支撐,我們預計 7-8 月銷量維持 70 萬輛、9 月進入旺季有望起量,3Q23 新能源車銷量有望達 230 萬輛左右。(來源:中金公司《電新:南方電網投資提速,新能源車下遊持續複蘇》)
近日,新能源汽車産業鏈上市公司開始密集開展回購和增持。
6 月 21 日,璞泰來宣布回購資金總額不低于 2 億元;6 月 26 日,恩捷股份宣布控股股東 PAUL XIAOMING LEE 及實際控制人家族成員之一李曉華拟增持公司股份,增持金額不低于人民币 1.5 億元。
截至 6 月 30 日,新能源汽車 ETF(516390)标的指數市盈率(TTM)20.53 倍,指數發布以來曆史分位點爲 16.19%,即市盈率低于 2017 年指數發布以來 83.81% 的時間。
國盛證券楊潤思等在《2023 年新能源車中期策略:充電樁基建加速,新能車需求無憂》研報中表示:
1)優質車型釋放下,下半年景氣度有望回升,預計 2023 年全球新能源車銷量 1380 萬輛,同比增長 37%。
2)锂鹽價格回落後企穩反彈,關注材料環節出清情況。伴随下半年終端需求修複,電池闆塊龍頭盈利能力有望回升;正極闆塊價格與锂鹽價格強相關,風險充分釋放後有望迎來拐點。
3)新能源車行業長期趨勢确定,看好下半年需求回暖帶動闆塊盈利擡升。從估值角度來看,2023 年 6 月 9 日新能源車闆塊 PE ( FY1 ) 和 PE ( FY2 ) 爲 18.3x 和 14.4x,從 2022 年 5 月開始闆塊就處于 2020 年初以來的估值中樞水平下方。在全球電動化趨勢不減的情況下,繼續看好新能源車的高成長性!
對新能源汽車感興趣的投資者不妨關注新能源汽車 ETF(516390)。公開資料顯示,新能源汽車 ETF(516390)跟蹤複制中證新能源汽車産業指數,該指數爲定制化指數,綜合覆蓋新能源汽車全産業鏈,前五大重倉股包括比亞迪、甯德時代、彙川技術、億緯锂能、天齊锂業。(數據來源:中證指數公司,截至 2023.6.8,指數成份股不代表個股推薦)
習慣場外申贖或沒有證券賬戶的投資者,可關注彙添富中證新能源汽車産業指數(A:501057;C:501058),同樣跟蹤中證新能源汽車産業指數,可在互聯網代銷平台 7*24 申贖,最低 10 元即可買入,便捷高效。
風險提示: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投資人應當閱讀《基金合同》《招募說明書》《産品資料概要》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征,特别是特有風險,并根據自身投資目的、投資經驗、資産狀況等判斷是否和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相适應。基金管理人承諾以誠實信用、謹慎盡責的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資産,但不保證基金一定盈利或本金不受損失。上述産品屬于中等風險等級(R3)産品,适合經客戶風險等級測評後結果爲進取型(C3)及以上的投資者。請投資者關注指數化投資的風險以及集中投資于單一産業鏈或行業指數成分股的持有風險,請關注部分指數成分股權重較大、集中度較高的風險,請關注指數化投資的風險、ETF 運作風險、投資特定品種的特有風險、參與轉融通證券出借業務的風險等。文中提及個股僅爲指數成份股客觀展示列舉,本文出現信息隻作爲參考,投資人須對任何自主決定的投資行爲負責。本文中的任何觀點、分析及預測不構成對閱讀者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
本條資訊來源界面有連雲,内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AI 技術戰略提供爲有連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