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菜鳥與多多買菜的訴訟,以及快遞新規的發布,讓驿站老闆這一群體重新回到公衆的視野。
4 月 23 日,菜鳥網絡與多多買菜的訴訟迎來最新判決,後者被判賠償 500 萬元。根據法院文件,雙方的争議主要集中 " 菜鳥 "" 菜鳥驿站 " 标識的使用權上,而發生糾紛的場景大多在快遞驿站。
一個多月前,新修訂的《快遞市場管理辦法》正式發布,要求快遞必須送貨上門。新規一經推出,不少菜鳥驿站老闆紛紛低價轉讓,割肉離場。
爲什麽受傷的總是驿站老闆?
這就要從快遞驿站的商業模式說起。以市場規模最大的菜鳥驿站爲例,菜鳥驿站是加盟模式,驿站老闆要負責門面租金、水電費和人力成本等,但營收主要靠收件、寄件兩項業務。
據此前媒體報道,菜鳥驿站每收一個快遞大概能賺 0.3 元至 0.5 元,寄件每單能賺 4 元左右。但由于市場競争,單票收入持續下滑,很多驿站老闆每天忙碌十幾個小時,收入隻有兩三百元,根本不賺錢。
爲了增加收入,很多驿站老闆選擇經營超市、洗衣、水果店等副業,或者與所在區域的快遞網點 " 秘密 " 合作,直接去網點将快遞拉到菜鳥驿站,這樣可以省去快遞員的派送環節,以賺取其中的派件費。但菜鳥驿站會将幾份快遞員的人工成本直接賺走,同時還要收取驿站收件的費用。
這就不難理解爲什麽驿站老闆會承接多家平台的快遞業務了,因爲隻有多賺一分錢,才能持續經營下去。2022 年 2 月,鑒于很多消費者反饋在菜鳥上搜不到拼多多的快遞,拼多多旗下的多多買菜升級了團長端軟件,爲消費者提供快遞代收寄服務,而且隻提供服務,不抽取傭金,很多菜鳥驿站的老闆也紛紛加入進來分一杯羹,這也是菜鳥和多多買菜争端的由來。
随後,菜鳥驿站發文要求快遞驿站禁止使用第三方軟件,對多多買菜以及整個社區團購平台進行封殺,很多驿站老闆不得不選邊站,此舉也被多多買菜指責爲 " 二選一 "。
菜鳥的做法也引發了引發社會各方關注,2022 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趙皖平提交了《關于加強快遞行業反壟斷監管推進末端服務市場良性發展的建議》。趙皖平認爲,快遞業作爲流通産業鏈末端服務系統,關系到驿站商戶及從業者的基本利益,壟斷潛規則殘存,損害快遞從業者、消費者權益。
" 快遞業頭部平台爲遏制競争對手,在上遊對商家要求 100% 通過菜鳥發貨,在中遊對快遞企業進行信息隔絕,在末端站點進行排他性要求,對用戶則強制要求掃碼下載特定 APP。這種惡性競争行爲已呈常态化趨勢,嚴重制約平台經濟健康發展。" 趙皖平說。
今年 3 月,新修訂的《快遞市場管理辦法》落地,其中明确要求,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未經用戶同意,不得代爲确認收到快件,不得擅自将快件投遞到智能快件箱、快遞服務站等快遞末端服務設施。
這意味着,菜鳥驿站賴以生存的收件業務受到很大影響。新規推出後,菜鳥驿站迎來轉讓潮,有媒體統計,僅在重慶一地,就有不下 100 家菜鳥驿站緊急轉讓。
這也給各大電商、快遞平台提了一個醒,平台之間的競争不應忽視消費者的權益、犧牲底層從業者的利益,而是要通過充分的市場競争,營造良好的行業生态,爲廣大消費者、驿站老闆們帶來普惠,才能走得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