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電影,看得很多職場打工人、應屆畢業生都咬牙切齒。
因爲影片過于感同身受,那種職場的窒息感是撲面而來的。
它就是由鄭朱莉導演,裴鬥娜、金施恩主演的韓影《下一個素熙》。
電影的主線就是講述一個即将畢業的職高生不斷被職場 pua 和簽下陰陽合同後被剝削,最終緻死。
" 揭露了‘大家都是精神韓國人’這句話的真谛 "
" 除去本身的社會批判力度和精巧的劇作外,一扇東亞鏡子 "
" 雖然劇作結構較爲簡單,但這可真是東亞社畜必看的電影啊 "
電影既然能讓一群東亞社畜深深共鳴。
也就意味着,我們也正在陷入一場東亞式内卷社會的悲劇中。
" 職高生被逼死,是她承受能力差?"
素熙 ( 金施恩 飾 ) 是一名專注于職業培訓教育的高中生。
她希望實習的時候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而在班主任的強烈推薦下,素熙也進入了一家大型通信公司當客服。
用他的話來說就是:" 終于我們也能送入大企業就業了,素熙真是苦盡甘來。"
原本素熙也以爲會是苦盡甘來,并對職場充滿着希望和幻想。
但殊不知,她将面臨的是貪婪公司所給的巨大壓力,無盡頭的壓榨。
在公司裏,所有人都戴着耳機,重複着一些既機械繞圈子的話術,而素熙也将是其中一員。
這份工作并不需要什麽重要技巧,隻需要爲顧客解決問題的同時讓客戶回心轉意。
而最重要的就是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因爲接下來客服工作的每分每秒,面對無素質的客戶,随時都會崩潰,哪怕是組長。
客服面對顧客發火,自然少不了投訴。
一投訴,整組員工都面臨着拿不到獎金提成,大家都爲了 KPI 忍氣吞聲,哪怕到手的錢其實根本就沒多少。
在素熙所簽的合同上,明明寫着有 160 萬韓元(8400 人民币),到手卻少得可憐。
這時候組長又以合同上的" 工資根據實際情況有所浮動 "爲由反駁素熙。
甚至說,素熙作爲實習生,績效連合格線都達不到。
哪怕當客服賣出了商品,自然也無法有提成。
素熙進了公司之後,每天都加班,等到了下班幾乎是八九點。
組内的業績達不到,還要被言語辱罵,完全沒有一絲尊嚴,辦公室内的氣氛是壓抑又崩潰。
但讓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組長先忍受不住了。
他沒多久被發現在車内燒炭死亡。
盡管如此,所有人都必須頂着壓力工作。
素熙在眼看同事忍受不住離職,組長又因崩潰而自殺,新組長又繼續用新的話術 PUA 着員工,公司甚至讓大家簽下了保證對自殺事件閉嘴不談的保證書。
這一切都讓她的心理防線逐步潰敗。
等到第二次,素熙再次詢問關于提成的事情時。
新組長直接厚着臉皮說,因爲害怕實習生離職,所以通常都會扣押一兩個月再發。
" 公司也得有個保障不是嗎?"
" 你就當在銀行存了一筆錢 "
甚至還要 PUA 她,因爲她的鬧事,整組人的提成也沒了,業績墊底,辱罵她是窮酸樣。
她想辭職,可卻沒有人能夠給予她支持。
在這種壓迫、剝削、毫無人性的環境下,她仍然在過一種地獄般的沒有選擇餘地的生活。
種種沉重的壓迫,都把素熙推向了大冬天去往水庫自殺的道路。
然而施以壓迫剝削的每一環都沒人覺得自己是加害者,都覺得是素熙的問題:
" 社會職場都這樣,怎麽隻有她自殺?"
更無力更窒息的是,就算人因爲這個社會系統而死,好像什麽也做不了。
大家知道問題根源但又無力改變,因此一切又繼續如常。
" 下一個素熙 ",一扇東亞鏡子
那句老話說得對,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電影中也沒有人爲組長的死、素熙的死而真的要付出什麽代價。
在女刑警(裴鬥娜 飾)的調查中,無論是家長、學校、公司、教育廳,他們都在冷漠地爲自己脫罪,整個社會系統都處于一種不正常的運行。
首先是父母,在素熙第一次割脈自殺又被救回來之後,素熙在車上說自己想辭職。
但父母假裝沒聽見。
甚至不知道素熙長時間處于痛苦之中。
其次班主任和學校隻在乎素熙做的事最後會給學校聲譽造成多大影響,就業率怎麽才好看。
而不在乎素熙第一次、第二次爲什麽會自殺。
就是因爲所謂的就業率,所以學校一直不斷把學生送去一些所謂的大公司,任由學生被資本所壓榨所剝削。
但班主任根本不知道學生在公司裏面工作的具體内容。
素熙所在的那所通訊公司,一共有 670 多名員工,而去年僅一年就有 629 人辭職,新入職 617 人。
然而爲了就業率,教導主任依舊覺得沒問題。
宣稱這就是社會的現實,還說素熙自殺,讓學校因爲一個不良學生而蒙羞。
當女刑警找到教育廳,教育廳依舊在提就業率,那些陰陽合同、勞動力剝削,他們隻會說,那是勞動局的管轄範圍。
與其說這是學校、教育體系,不如說這是一個大型的勞務市場。
在組長自殺的車内,他曾經留下了一份遺書。
上面提到公司就是在剝削實習生們,内部方針就是用百般的理由不發放提成。
對此,公司卻說員工們都是自願加班的,因爲這是員工們希望在規定時間内達到績效,拿到提成的方法。
但實際,有哪位打工的,會自願犧牲自己去加班?
公司就是看中他們都是剛畢業的實習生,利用一些陰陽合同,讓提成可以用各種理由搪塞不發放,進行勞動力壓榨。
最後甚至受害者有罪論,把髒水潑向素熙:
她如果覺得辛苦,其實她直接辭職就可以的吧?
女刑警的調查讓上級覺得她越界了,覺得根本沒必要就這件自殺案件深究下去。
但實際上,就是因爲成年人一環又一環的迫害和不在乎,所以孩子才會被逼死。
" 孩子們一個接着一個死掉,就隻會關注就業率,勞動局教育廳睜眼瞎才造成這種局面的不是嗎?"
電影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這種社會體系的弊端,也不僅僅發生在韓國。
電影名字也很貼切,步入社會的人,誰都有可能是 " 下一個素熙 "。
素熙隻是千千萬萬打工人的一個縮影,在她身上,我們都能看到自己曾經初入社會時的樣子,甚至一些職場上的羞辱也發生過在自己身上。
電影結局很真實,責任追究下去,又好像沒人真的需要付出代價,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沒問題,工作都是爲了目标 KPI 而已。
忍受不住辭職難道真的因爲自己吃不了苦嗎?
難道不是這個社會出了問題嗎?
種種的無力感,都讓人感到窒息。
" 下一個素熙 ",離我們真的不遠。
不得不說,這才是最真實的打工人困境。
而不是像咱們内娛所呈現的影視劇那樣,浮誇、虛僞又自欺欺人。
爲熬過今天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