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千媽。
最近教育圈最重磅的消息,恐怕就是教育部正式頒布的《校外培訓行政處罰暫行辦法》了。
這個辦法的厲害之處在于定性,從今年 10 月 15 日開始,無論一線城市北上廣深,還是十八線小城市,全國統一将學科補課定爲違法行爲,這是雙減體系的最後一環,也就是執法的标準尺度。
▲ 圖源:教育部官網
啥意思呢,就是在這個文件正式下發前,各個部門就算是對一些違法教培機構進行圍追堵截,但對于他們的處罰,其實是沒有準确依據标準,所以,有的地方嚴打,有的地方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很多教培換個馬甲、換個形式就可以繼續開着,甚至這兩年的培訓費用還漲價了。
大家還記得前段時間,網紅鐵頭在杭州打假新東方的新聞吧,鐵頭被家長們群起攻之,逼到認慫,表示短期内不會再碰教培行業。
家長意思是,我有需求,自願花錢補課,市場行爲,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又不違法,你管得着嗎?
現在不一樣了。
有了明确的執法标準,既然立法了,就表明了國家堅決遏制教培的決心和态度,執法部門有法可依,短期内不會再有回旋餘地。
▲ 圖源:電影《墊底辣妹》
我把 " 辦法 " 裏家長最需要了解的三點,給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它明确了監管主體,不管你是找一對一,還是把孩子送去機構裏面,都是不被允許的。
其次,明确了監管範圍,不管你家孩子是通過線上平台補課,還是在線下,比如居民樓、咖啡館、酒店等等公共場所,就算是打着家政服務、遊學、夏令營的旗号,隻要是開展有償學科類的校外培訓,全部都在監管打擊範圍之内。尤其是一些線上平台,都會被大數據嚴厲監管。
最後,文件還提到了校外培訓内容,培訓内容要跟實際開設内容匹配,非學科不能從事學科培訓,學科當然也不能去從事非學科培訓。
以前有些機構還能打擦邊球,現在這條路也被堵死了。
所以,真心勸告各位家長,最近報班一定要謹慎,尤其是那種預交費的,直接可以 Pass 掉。
那麽,國家這次爲什麽要花這麽大力氣改革呢?
肯定不僅僅是因爲培訓班讓孩子太累。
這件事關乎到教育的本質和國家的未來。
現在針對課外培訓班,普通人的體驗就是孩子覺得累,家長覺得貴,但這些還不是這個行業最大的問題,甚至培訓班自己胡作非爲也都不是它被整頓的真正原因。
培訓班到底犯了什麽禁忌,這還要從基礎教育的本質說起。
教育首先是學習知識,形成對世界的基本認識,這個要求其實很低,學校的義務教育就能夠滿足,不需要額外補習。
而基礎教育的另一個作用是篩選,這個作用非常微妙,因爲全社會的高級教育資源都是有限的,社會對頂尖人才的需求也是有限的,國家也不需要人人都具備科學思維。
那麽到底應該選擇誰去接受更好的教育呢,誰有資格成爲所謂的知識精英呢,基礎教育裏面的中高考就是層層篩選,把有天賦的孩子選出來,讓聰明的孩子去接受更好的教育,這樣對于社會來說回報是最大的。
因爲你選出來的都是好苗子,培養出來容易結果,也最公平。
很多人會抱怨,說初高中有些知識,考試完後可能一輩子都用不上,說的确實沒錯,考試最後那幾道大題,可以說就是故意爲難普通人的。
這種極端的基礎知識,根本不具備生活上的實用意義,就是爲了區分和篩選,把天賦好,學習能力強的孩子選出來。
什麽叫天賦好,學習能力強呢,大家每天上學八小時,你課外培訓再加八小時,然後比别人學得好,那能叫天賦好嗎?
不過是你爸媽更舍得投入,這樣打雞血,上了大學還能繼續保持每天學 16 個小時嗎,工作了還能繼續保持這樣的強度嗎?
這肯定不現實,也不健康。
所以,從國家角度看,這其實是一種作弊。
就跟體育比賽打興奮劑一樣,歪曲了人才選拔的本意。
國家要選的是讀書的好苗子,是有潛力的人,現在很多孩子靠着大量課外培訓,提前透支身體,看起來成績很好,但如果國家隻想選家境好、資源好的人,幹嘛還要高考呢?
這種培訓就是對社會資源的一種巨大浪費,小學初中的時候,父母可以幫你找培訓老師教你做題,工作以後面對人生問題也能找培訓班教你嗎?
對國家來說,培訓班的風靡,讓一些天賦一般的孩子,通過外力幫助獲取了教育資源,這既讓孩子很累,又讓一些原本有天賦的人喪失了機會。
從家長角度看,自己孩子就算不擅長學習也舍不得放棄,我們都能理解,隻要能讓孩子上個好學校,對國家那些利弊肯定是顧不上的。
國家也知道家長想法,所以就從校外培訓入手,大力整頓,不要求家長做什麽,而是要求培訓機構不能比學校教的更快更多。
人爲限制培訓班的投機性質,你理解了政府這個立場,就能猜到,像文化課以外的,比如體育、藝術這些培訓不會受到明顯影響,甚至還會鼓勵大家多參與這種不以考試爲目的各種興趣學習,這種改革對國家整體來說是好事,是資源更好地調配,對孩子來說也是好事。
因爲如果大家真的都不補課了,選拔的機制就依然是公平的,優秀的孩子就還是能跑出來,而且所有人都更輕松。
唯一會有不滿,可能就是那些特别喜歡給孩子補課的家長,其實這群家長也不用不高興,因爲極端的競争下,你能補課,别人也能補課,内卷到極緻,大家都是白辛苦一場。
不隻于此,還有個更加危險的信号促使國家改革。
開校外培訓不是做公益,肯定是以盈利爲主,什麽叫資本化運作,說白了就是先燒錢,然後賺快錢。
我們看近幾年培訓機構的發展軌迹,就能感覺到,一夜之間滿世界都是廣告,大量廣告拉動市場擴張。
資本的運作邏輯,第一步從來都不是提升産品質量,而是燒錢搶占市場,畢竟打磨教學質量需要非常長的周期。
一個優秀的老師,往往要好幾年時間才能成長起來,資本是沒有這個耐心的,提升教學質量太難,但制造焦慮就簡單多了。
2020 年,中國培訓機構用來打廣告的費用普遍占收入一半左右,也就是說,家長交的學費一半都用來打廣告了。
研發費用是 7.3 億,占總費用 10%,銷售費用卻高達 58 億元,銷售費用占收入的 80% 多,家長交一千學費給老師,提升教學水平的錢隻有 200,其中 800 都被培訓班拿去打廣告。
▲ 圖源:網絡
這還隻是坑點家長錢的問題。
如果國家放任不管,等培訓機構第一階段圈到錢,想要保住市場,自己培養老師根本來不及,資本的競争是以小時爲單位,最快最便捷的方法就是挖學校裏的優秀老師、校長。
學校裏有很多教得好的老師,被校外培訓機構高薪挖走,就會導緻校内老師 " 教不好 "。
爲什麽那麽多家長反映校内教育不夠好,從某個角度來說,就是因爲培訓班通過資本積累,把最好的教育資源,最好的老師壟斷在自己手裏,并通過這種壟斷對學校教育無情碾壓。
很多家長渴望通過在培訓班上砸錢,幫助孩子實現階層跨越。
現實卻是,培訓班在資本化後,通過把窮人阻斷在外,進而造成教育資源更嚴重的兩級分化,還讓全國孩子陷入無效内卷。
當教育變成一場資本遊戲,幫助普通家庭跨越階層就成了一個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