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他的多部電影作品,或多或少都帶有紀錄片的痕迹。
文 | 阿布
9 月 16 日,中秋前夕,14 級台風過境。都在傳是枝裕和的飛機根本無法起飛,晚上的見面會怕是來不了了——沒想到,和他的電影片名一樣," 奇迹 " 發生,是枝裕和導演在下午順利起飛,并且安全抵達了上海浦東國際機場。用過晚飯之後(據說吃了剛上市的大閘蟹),他準時出現在了天山電影院 - 虹橋藝術中心的影廳。此時燈光剛剛亮起,作爲本次影展的壓軸好戲,他的代表作《無人知曉》剛剛結束放映。
熱情的影迷
9 月 7 日至 9 月 16 日,由上海藝術電影聯盟主辦的 " 是枝裕和電影展 " 在上海大光明電影院和天山電影院 - 虹橋藝術中心舉辦,展映了是枝裕和導演的 7 部電影:《幻之光》《距離》《下一站,天國》《無人知曉》《步履不停》《比海更深》《小偷家族》,時間跨度長達 20 多年。
天山電影院爲是次影展設計的 8 款印章
這場影展的策展人也堪稱重量級——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前主席馬可 · 穆勒。
馬可 · 穆勒親臨現場
馬可 · 穆勒曾經詢問中國年輕電影人:最想和哪個國際導演見面交流?
呼聲最高的第一票選人,就是是枝裕和。
于是馬可 · 穆勒親自策劃了影展,還把是枝裕和請到了上海。
是枝裕和在上海
其實按照原定行程,他應該在 15 日抵滬。航班因爲天氣原因延誤後,導演就在日本羽田機場附近的酒店住下,等 16 日的早班機,早班機也沒等到,還好,等到了午班機。
讓我看看來了多少人
而他的這部《無人知曉》,開票一分鍾,幾百個座位迅速售罄。即使在台風之夜,仍然有九成上座率。這是一場台風天的雙向奔赴。是枝裕和登場時,影迷的掌聲堪比戛納現場。如果不是主持人示意大家好歹讓導演說兩句,掌聲就沒有停下來的意思。
導演已經成了朋友圈的表情包
肉眼所見的是枝裕和,就像他一貫給影迷的印象一樣,敦厚儒雅,三分呆萌。他對觀衆的每個提問,都會作出一休哥的标準動作:頭痛,真是令人頭痛的問題啊 …… 然後低頭沉吟再三,才會說出自己的回答——但他語速極快,吐字清晰,像個調了倍速又調低了音量的,晚間新聞播報員。
一休動作
但是對于他不認可的結論,他又會非常明确地告訴你:我并不認爲 XXX,我沒有覺得自己 XXX…… 溫順隻是表面,骨子裏他有自己的堅持和确定。
爲了歡迎他的到來,天山電影院 - 虹橋藝術中心還舉辦了影展限時快閃活動(9.14-9.16),現場展出了大量與是枝裕和相關的書籍、雜志、日本電影刊物。
什麽是 " 理想的父親 "?
台風天 + 是枝裕和,很容易讓人想起他導演的《比海更深》。電影裏,飾演父親的阿部寬,也有 " 抗台風 " 的情節。
《比海更深》裏飾演父親的阿部寬
" 台風一來家裏就亂成一團,平時在家裏毫無存在感的父親,會用繩子拴住屋頂,免得被風吹走,把窗戶整個用白鐵皮封上固定,我還記得他那時生氣勃勃的模樣。" 對父親的這段印象,是導演的靈感來源。
這晚交流前,影院很有心,提前收集了現場觀衆的問題,放在一個大紅色的箱子裏,讓是枝裕和從中随機抽取。
喜滋滋 " 抽獎 "
是枝裕和感覺自己像是在抽獎,笑嘻嘻地抽出一張卡片,可是一看到上面的問題,他就笑不出來了——那個問題是:你覺得父親是家庭中必要的角色嗎?有了孩子以後,你是不是一個理想的父親?
是枝裕和沉思許久,歎了又歎:" 這真是最困難的問題啊 ……"
苦惱地尋思怎麽回答問題
他的電影裏最不缺的就是 " 毫無存在感的父親 "。這大概源于個人經曆:是枝裕和 1962 年出生在東京練馬區,小時候家裏附近都是工廠和農田,家庭環境也不算好,一家人住在一棟有點傾斜的兩層木結構老長屋裏,爺爺患有老年癡呆,父親整日沉迷賭博,母親則要打工維持一家的生計,養活 3 個孩子:是枝裕和和他的哥哥姐姐。
在父親缺席的環境裏長大,輪到自己當父親,連個參考模版都沒有。" 拍《如父如子》的時候,是我自己有了孩子。那段時間,大腦裏瘋狂思考什麽是父親,怎麽做父親。在電影裏飾演父親的福山雅治,也經常提出同樣的問題。" 是枝裕和說," 理想的父親是什麽形象?我覺得不是去空想,而是在和小孩的關系中形成的。理想的父親根本不存在,我也不願意做被大家認爲‘理想父親’的人。父母就是在和孩子的互動中一同成長起來的。到現在我也沒有覺得自己是理想的父親。"
福山雅治在《如父如子》中飾演父親
看多了是枝裕和的電影,你會發現他很在意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他說:" 我沒有想過‘人是獨自一個人’這件事,在我看來,出生就有父母兄姐,我們總是在關系裏生存,我們總是會形成一個共同體。區别在于,我們與這個共同體是否合拍,是否能在共同體裏實現自己的價值。"
擅自把自己當成侯孝賢的兒子
衆所周知是枝裕和是侯孝賢的迷弟。
是枝裕和與侯孝賢導演
在上海的交流會上,是枝裕和更以 " 父親 " 來稱呼侯孝賢:" 大家都知道我是做電視導演出身,在電影領域我沒有做過任何人的副導演,所以可以說做電影導演我沒有導師,也沒有學習過怎麽拍攝電影——我擅自把侯孝賢當成自己的師父,通過學習他的電影來拍電影;早期的時候還擅自把自己當成侯孝賢的兒子。"
是枝裕和與侯孝賢導演 2
侯孝賢比是枝裕和年長 15 歲,兩人的結緣早在 30 年前。
當年,32 歲的是枝裕和拍攝了自己的第一部電影長片《幻之光》,侯孝賢導演告訴他,這個故事很适合送到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于是開拍之前,是枝裕和已經決定送去威尼斯參展。
第一部電影《幻之光》
幸運的是,電影真如侯孝賢預料的那樣,順利入圍威尼斯電影節競賽單元,令是枝裕和自信滿滿。可是再次見到侯孝賢之後,侯導對他這部作品的評價卻是:" 在拍攝之前,你就畫好了所有的分鏡圖吧,不是應該看了演員的表演之後才确定攝影機的位置嗎?你以前是拍紀錄片的應該知道啊。" 那一刻,是枝裕和感覺深受打擊——因爲害怕第一次拍攝電影失控,他确實提前畫了 300 張事無巨細的分鏡圖," 拍攝紀錄片時,眼前的人和事物的關系會随着拍攝産生各種變化,這是我覺得有意思的地方,然而我從紀錄片開始繞了如此遠的路,才來到電影世界,卻沒有将積累的經驗充分發揮出來 "。
他在現場總結自己的拍攝經驗:
第一是要用好的演員;
第二是要在現場注意觀察演員的表現。
" 如果一場戲演員做不到我想要的效果,是哪裏不對?台詞,還是現場布置?要改變哪個元素才能讓他們順暢表現?現場觀察很重要,導演要接得住演員對劇本的反應。" 與他合作多次的樹木希林," 她是非常嚴厲的老師,如果覺得導演不行,第二次就不會合作。所以我覺得她是有資格對我的拍攝現場進行評判的人。通過她的表演,我對自己寫的東西也有了更多的理解——與演員的反應邂逅,才能讓作品成真 "。
《步履不停》裏樹木希林飾演的母親
受到侯孝賢導演的影響,是枝裕和也一直在變化和拓展自己的題材。最近幾年,他和法國團隊合作了《真相》,和韓國演員合作了《掮客》," 想要走到更廣闊的地方去做點什麽 "。
宋康昊主演《掮客》
九次入圍戛納的輝煌戰績
是枝裕和曾先後九次入圍戛納國際電影節(《距離》《無人知曉》《如父如子》《海街日記》《小偷家族》《掮客》《怪物》入圍主競賽單元,《空氣人偶》《比海更深》入圍 " 一種關注 " 單元),并且以《小偷家族》拿下了最高榮譽 " 金棕榈 " 大獎。
《小偷家族》獲得戛納金棕榈獎
縱觀他的多部電影作品,或多或少都帶有紀錄片的痕迹。
比如這次展映的《距離》,是他第一次入圍戛納主競賽單元的作品。
故事基于曾在日本地鐵散播毒氣的 " 奧姆真理教 "。而《距離》的獨特視角在于,它不僅拍攝了邪教信徒,還把重點放在了信徒的家屬身上:感覺生活美滿、孩子小腳丫上的指甲油如紅寶石般可愛的中年大叔,卻不知妻子在深陷邪教前,已經打胎兩次;賢良美麗的妻子,當被警察問及丈夫是什麽時候開始出現異樣,也語焉不詳,仿佛丈夫是一夜之間走火入魔 …… 聯想到片名,導演對邪教的思考,更在于他們一步步被吸入邪教深淵之前的普通人際關系。
《距離》中的五個人
2004 年讓是枝裕和再次入圍戛納的《無人知曉》,也來自真實事件—— 1988 年在東京豐島區發生的西巢鴨棄嬰事件——父親在長子快到入學年齡時失去蹤影,在商場工作的母親此後結識了不同的男子,并在家裏相繼生下了長女、次子、次女、三女兒 …… 所有的孩子在出生後都沒有去相關部門辦理出生登記,在法律上并不存在,所以也無法上學。他們默默出生,默默死去,無人知曉。
" 當時‘遺棄’這個詞還不太爲人熟知。" 是枝裕和說," 電影上映後,媒體上開始越來越多提到這個詞。"
柳樂優彌主演《無人知曉》
《無人知曉》當年還創下一個紀錄——主演的孩子柳樂優彌獲得了戛納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不但是史上最年輕的戛納影帝,也是首次獲得戛納影帝的日本演員(後來又有役所廣司)。
在上海,是枝裕和分享了和小演員溝通的技巧:" 最重要的是耐心和等待。全體職員都要遵守一個規則:不要去和孩子演員說今天的拍攝計劃,說必須按照什麽時間進行,你不會因此得到你想要的結果——小孩有自己的個性,你不要生氣,不要吼他們,别讓他們說你寫好的台詞,讓他們從個性中找到自己的語言去演出。"
我不是刻意選擇家庭主題
可能是拍多了日常,有人說,是枝裕和的電影都是家庭電影。在交流會上,他澄清說:" 我并不是刻意選擇家庭的主題,拍那些電影的日子裏,我經曆了父親的去世、母親的去世,經曆了自己成爲父親,這些都是我切實的人生體驗,所以在這種時期會非常自然地選擇自己關心的話題去拍,而不是說非要拍家庭——大家都這麽說的話,我反倒會想要離開一點。"
他提到自己喜歡的編劇山田太一:" 去年山田先生去世了,他寫的故事都不是那麽激烈的(代表作《父親的背影》《二人世界》《平凡奇迹》等),他的主角通常是日常生活中不被看見的人——我也想把鏡頭對準這樣的人。"
在散文集裏,是枝裕和曾寫道:" 無法取代的珍貴之物不在日常生活之外,而是在日常的細枝末節裏。" 在交流會上,他說:" 對日常事情的表現,是我一直想要做的。"
他的電影裏常有食物的戲,像是《無人知曉》裏的泡面,《距離》裏的飯團,《奇迹》裏的章魚小丸子,《小偷家族》裏的可樂餅和彈珠汽水,《海街日記》裏的梅酒和銀魚蓋飯 …… 爲什麽要寫這麽多關于食物的戲?是枝裕和說,因爲食物可以顯示人和人的關系:" 這頓飯是誰做的,是誰收拾的,在吃的過程中,手的運動方向,人和人面對面說話,都是非常真實的場面——在餐桌環境下,人和人的關系會加強,現實場景也會更真實。"
《小偷家族》裏的可樂餅
《步履不停》裏出現的玉米天婦羅,是導演本人最鍾愛的食物,因爲 " 小時候母親經常會做給我吃。我現在去店裏也會點來吃 "。《步履不停》裏,飾演母親的樹木希林,在鏡頭下完整呈現了玉米天婦羅的做法:從玉米脫粒,一直到煎成餅。
雖然此次展映片單中沒有《奇迹》,但這一晚,上海影迷都覺得,是枝裕和能來到,這本身就是奇迹了。" 我的電影《奇迹》講的是小孩子爲了尋找日常中的奇迹,踏上旅途。我想講的是,奇迹就在日常之中,這不是一句漂亮話,你需要經曆探索的過程,才會認識到。"
《奇迹》也是小孩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