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來源:長江商學院 MBA 項目書客談第 12 期線上直播。
對話嘉賓:楊曉燕(主持人),長江商學院助理院長;脫不花,得到 CEO& 聯合創始人。
高級筆記達人 | 李雲
輪值主編 | 智勇 責編 & 值班編輯 | 金木研
第 7344 篇深度好文:4160 字 | 11 分鍾閱讀
思維方式
筆記君說: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往往會遇到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都是拒絕,但如果不去嘗試新的事情、有挑戰的事情,能力就會原地踏步,甚至倒退。
所以,我們要學會有勇氣,邁出第一步試一下,就像脫不花說的:" 趁年輕,多經點事,真遇到難處的時候就不會害怕,真遇到挑戰時就知道該怎麽承受。"
一、勇氣,是找到長期可以堅持的事
楊曉燕(主持):脫不花一直都是我在職場上敬仰的女戰士,你把勇敢分爲了三個階段。今天我們将圍繞這三次勇敢,談談在職場上的一些困惑。
你将一階勇敢(或第一次勇敢)叫做勇氣,勇氣是長期投入的事情。2016 年,你辭了職和老羅(羅振宇)、快刀青衣創辦了《羅輯思維》,那時候的勇氣是從何而來的呢?
脫不花:首先必須承認每個人的成長都需要勇氣,女性需要一些額外的勇氣。所以,我認爲勇敢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特質。第一次勇敢是要找一件可以長期投入的事。
很多人一直在做決定,但每個決定都是基于眼下的事,我覺得這非常浪費。
就像巴菲特所說:假設你手裏隻有 10 發子彈,你要決定今天扣不扣扳機,這樣你就能保證你的注意力和你大腦的決策資源是高度被利用起來的。但我發現很多人草率地使用自己的子彈,還沒有到打決戰的時候,10 發子彈就已經打完了。
楊曉燕:你剛才講的是長期主義的概念嗎?
脫不花:長期主義是一件很累的事,什麽事都堅持長期主義就太消耗了,但你至少得找到一件事,這件事能讓你有熱情,讓你覺得可以爲這件事做長期的投入且不會後悔。
這個時候就可以做取舍了,符合這件事的就多幹,不符合這件事的就少幹。我們并不能知道它最終的結果,但這件事按照我的标準已經可以判斷了,我願意爲此事做長期的努力,最後産生好的結果是努力的結果,并不是一開始就能看見的結果。
所以,大家不要去想我怎麽能找到這件事,我覺得要靠 " 勇敢 ",去找一件能喚醒你的熱情且這條路上人比較少的事。
我回顧自己的職業生涯,作爲一個戰士在作戰的生涯中,戰術上全是漏洞,但是戰略上沒犯錯誤。
但往往我們的注意力太關注戰術,比如這事幹的漂亮嗎?我的表現好嗎?領導對我的評價高嗎?我的下屬喜歡我嗎?我們往往忽略了這事對不對,這事是不是一定要幹?如果一定要幹,就不要讨論姿态好不好看,先把這事幹了再說。
所以,對于勇氣的問題,我的建議是不要太在乎戰術上的好壞,先關注戰略上是不是一定要做,而且在戰略上我們一輩子沒有并那麽多一定要做的事。
二、勇氣,是在合适的時間做合适的事
楊曉燕:我印象特别深刻,你每年年底做 " 時間的朋友 ",從你結婚到生第一個、第二個孩子,幾乎每個點都沒耽誤。您能不能和大家分享一下爲什麽在那些點做了那件事?
脫不花:這是一個戰略問題。我們都是做事,你做教育,得到也在創業,我們都不是空泛地在談原則,原則有很多種談法。但回到自身,就是一個操作問題。我到 35 歲的時候還沒對象,還天天相親,35 歲半就閃婚了,36 歲就有孩子了。
怎麽相親?怎麽認識一個人?這都是戰術問題。對于我來說,我的戰略問題隻有一個:我這一生是不是一定要有孩子?
因爲 35 歲到了生理上的一個小分水嶺,我當時就問自己:是不是一定要有孩子?我給自己的答案是一定要,因爲我非常喜歡孩子,我覺得看着孩子成長,我一定會收獲很多東西。
所以,我覺得所謂忙于事業顧不上家庭的人,實際上不成立的。顧家這件事是效率問題,能把工作、事業處理得不錯的人,往往也能把家庭料理得非常好。
因此,我覺得戰士是一種人格。" 我不認慫 "," 我不接受這件事隻能這樣,我願意争一争 "," 如果遇到一個問題,我願意去解決 ",這就是戰士。
三、勇氣,是不斷學習
脫不花:我們總說階層固化,總認爲沒生在一個好的家庭,所以沒有資源。其實楊曉燕院長也是從五線城市來的,你的故事特别值得大家聽一聽。
楊曉燕:我同我這個年代來北漂的大部分孩子一樣,都是漂來北京的。來到一個城市,首先要接受你所處的階層。記得上大學時宿舍 8 個人中有 2 個北京孩子,她們可以天天不着宿舍,但我們 18 線小城市來的人隻能是宿舍爲家。每個人的起點不一樣,這是你必須接受的。
所以,你必須接受每個人的起點是不一樣的。至于後面的路,也不是要一門心思鑽營去認識大佬,很多時候要一步步往前走。
機緣巧合中,我到了商學院工作,認識很多很多特别優秀的人,但也沒關系,我們依然是一個很平等的過程,你就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事情。
我在商學院從做班主任開始,實際就是小助理,幹些擦黑闆、搬飲水機的工作。但我覺得這個工作挺好的,我爲他們服務,我做好了,這是我的本分。
當把黑闆擦好的時候,就會想我是不是還能翻翻 PPT?翻翻 PPT 的時候,又會想還可以提高效率,可以帶兩個班。帶完之後,我發現這是個重複性的勞動,我可以嘗試去企業做一做。我天天講管理,實際又沒有在大的跨國公司工作過,我能不能去跨國公司看看?
去跨國公司工作了一段時間後,發現也就那麽回事,又回到了學校。但再回到學校時,起點又不一樣了。你每次去了不能想一去就坐最好的位置,好單位一定是差的位置才招你來,否則人家内部就搶完了。沒關系!我可以從頭開始幹。
你一定要相信:一個特别優秀、偉大的人,一個很好的企業家,他能看到身邊每一個閃光的人,哪怕就是做個特别盡心盡力的保姆,做一個本分的保安其實價值都是非常大的。
在這個過程中,你自然就會成長。你一直有勇氣不斷地嘗試、不斷地往前走,會遇到很多的挑戰,但是沒關系," 我 " 可以試一下。
比如我在 30 歲時候辭職,家裏人特别反對。但我就要試一下,我要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
後來我從北大辭職後,去長江商學院工作,當時很糾結,因爲放棄了北大,将來孩子教育怎麽辦?
但是現在回過頭看,我特别感謝我當年做的決定。我在長江商學院打開了完全不一樣的天空,又認識到了更多更優秀的企業家,在更高的平台上和更多人不斷地學習、交流,整個人的狀态其實完全不一樣。跟這些優秀的人在一起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看,你就會覺得很興奮。
這一路走來,每次都需要勇氣,我是可以選擇躺下不做,但一旦你進入了所謂的戰士狀态,就創造了一個特别好的 " 正能量的氣場 ",正面循環,你身邊有越來越多跟你一樣有共同價值觀和正能量的人,那些不好的人和事就會遠離你。
四、心力與心量
脫不花:有時候,我會反思爲什麽覺得心力不夠?本質上是因爲幹的事太多了,幹了好多不該幹的事,心力花在了不重要的事情上。
心力的修煉主要靠做減法,把那些不重要的事砍掉,把你的心力集中在你最想幹的事上。别人用 1/10 的心力來做這件事,但你通過主動做減法,用了 100% 的心力做一件事,即使本事不比别人大,也能比别人幹得好,因爲拼的就是心力。
心量要靠 " 經事 ",要經過足夠多的事才能修煉。很多年輕人說自己社恐,我認爲你在 20 來歲的年紀可以說自己社恐,不急着交朋友。當你 30 歲遇到一些難事,查遍朋友圈也沒有人能給你出主意的時候,你才知道交朋友的重要性。
當你經過足夠多的事情,有足夠多的閱曆後,你就知道哪些事是大事,哪些是小事。比如,我們合夥做生意,怎麽分錢看似很大,但比起如何把這件事做大來說它又太小了。其實很多人是本末倒置的,經常小事放大,大事又看不見。
如果确實遇到一件難事,怎麽辦呢?我自己也想了很久,這件事到底有沒有解法?我覺得要趁年輕盡可能多經點事,别躲事,肯定對你心量的修煉是有好處的。
躺平、内卷、整頓職場這些話特别容易說,但趁年輕多經點事,真遇到難處的時候就不會害怕,真遇到挑戰時就知道該怎麽承受。
楊曉燕:" 經事 " 實際上是被驗證過的。我在長江跟企業家們交流中發現,很多優秀的企業家在學曆方面比現在的年輕人差多了,但他們爲什麽成功了?就是因爲他經過了很多事,他的心量足夠大。
所以,那些有勇氣不斷嘗試各種事情,不斷努力、長期堅持的人,他可能就成功了。
心力,其實就是你怎麽集中自己的精力,去做自己可以掌控的事情。這涉及到時間管理問題。每個人的一天都是 24 小時,隻是這個時間是用來讀書還是玩手機,或者幹點其他事情?隻要自己控制好了,每個人都有大把時間。
五、勇氣,是與優秀者共舞
楊曉燕:對很多女性來講,怎麽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
脫不花:女性經常會被問怎麽平衡工作與生活。但平衡其實是取舍,是要比較哪個更重要。
所以,我不建議用 " 平衡 " 這個詞,你的人生是由很多東西組成的。你的生活、你的親密關系、親子關系,你的原生家庭、你的事業、你的自我成長、你的信仰,你的趣味,所有這些都是整體的一部分,它們共同組成了 " 人生 "。
人生就是一個整體。在這個整體上,我們要做一個什麽樣的組合?我較早就意識到工作和事業對我來說非常重要,不是因爲要掙多少錢,而是在這個過程中,你隻有拼命工作才能認識到各種各樣的人。
六、情緒價值與決策價值
是面向未來的能力
楊曉燕:最近有很多人談論 ChatGPT。它的出現促使教育從業者和每個父母思考——未來我們要培養什麽樣的人,培養孩子哪些能力?
脫不花:未來不存在 ChatGPT 和人的鬥争,隻存在可以用 ChatGPT 的人和不會用 ChatGPT 人之間的競争。面對 ChatGPT 隻要能提出問題就行,但提出問題這個能力本身變得更加稀缺。
我覺得有兩個生而爲人的價值是不會被 AI 替代的:
第一,情緒價值。
隻有人能爲人創造情緒價值。情緒價值的獲取是非常複雜的東西,ChatGPT 也能假裝前女友跟你聊天,但它不能含情脈脈地看着你,它不能在你難受的時候問問你 " 怎麽了?",它也不能覺察到你需要幫助,主動來問 " 最近怎麽了,需要我做什麽嗎?"
至少在我有生之年,情緒價值是人工智能不可能替代人類的方面,因爲它是基于互動,基于對一個人全息的判斷才能給出反饋。所以那些能夠給别人提供更高情緒價值的人會變得更有價值。
第二,決策價值。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非黑即白,絕大部分事情都是在這個灰色和那個灰色之間做決策、取舍,而這個取舍是需要人來做的。
想想什麽不會被替代,這就是我們需要修煉的能力。所以在情緒價值和決策價值、決策能力上先跑赢人工智能,然後跑赢其他人,這就是一件你可以超越絕大部分人的事情。
* 文章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主辦方簡介——
分享、點贊、在看,3 連 3 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