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_ ⊙ )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衆号:地球知識局
南昌西漢大墓
作者:冷夜寒星
校稿:辜漢膺 / 編輯:撲棱蛾
2021 年 12 月 14 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召開線上會議,公布陝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即為漢文帝霸陵。
漢文帝霸陵所在▼
這個世界級的考古大發現,要從 2001 年發生在美國的一宗拍賣會說起。6 件從江村大墓被盜出境的西漢黑陶俑,出現在美國索斯比拍賣行的拍賣圖錄上,引起了我國考古學家的注意。
之後,我國通過外交途徑交涉,将 6 件陶俑成功追索。經多方調查研究後最終确定,這 6 件陶俑正是從江村大墓被盜掘的。
2006 年以來,考古學家對江村大墓進行勘測考察後,發現其結構竟為主要用于安葬帝王的 " 亞 " 字形結構。經過多年的考古發掘和周邊墓葬情況的關聯研究,終于在近日确定其為漢文帝陵墓。
這樣的情況不是個例。十年前,就有一起盜墓案和一件文物,讓另一座塵封千載的西漢大墓重見天日。
這座大墓的建築複原模型(圖:圖蟲創意)▼
驚險:西漢大墓,屢遭盜掘
2011 年,南昌某文物市場驚現一條金龍。
龍,在中國古代,是隻有帝王才能享配的象征物。這件開價八位數的文物,對于江西這個未有帝王墓葬記載的地方來講,要麼是假的,要麼是從其他地方的盜掘而來的,所以沒人敢碰。這個消息,引起了公安機關的注意。
剛健質樸,矯捷靈動,透出漢朝的精氣神
(漢代金龍,圖:圖蟲創意)▼
而這年 3 月,也是在南昌,當時新建區大塘坪鄉觀西村的村民們,有的曾在路邊看到一些陌生人影頻繁經過,有的稱夜裡聽到村外墎墩山,有類似電鑽或電鋸作業的響動。于是," 村中夜晚狗吠,對面墳山有人 " 的情況被村民們議論起來。
一天夜裡,一位熊姓村民帶大家來墎墩山查看,果然發現一個新挖的深不見底的大洞。村民們立即報警并打通了電視台的新聞熱線,随後江西省考古所立即派考古工作者前往查看,确定其為西漢時期的一座墓葬。
封土堆下,誰在沉睡?(圖:冷夜寒星)▼
同年 4 月初,國家文物局根據江西方面的彙報,立即派出專家組趕赴南昌。表層封土被清除後,一座面積約 400 平方米的" 甲 " 字形大墓出現在人們眼前。
考古人員還發現,這個深達 14.8 米的新盜洞的位置,幾乎分毫不差地落在主墓上方的正中央,距離主棺椁僅約 5 厘米,盜墓者的專業程度可見一斑。
更可怕的是,盜墓者已經用電鋸鋸開了墓室地闆頂層的椁木,那一平方米的洞口猶如一個無法抹平的傷疤。
切割痕迹很明顯
(圖:冷夜寒星)▼
其實在剛剛揭掉封土的時候,考古人員就看到大大小小十幾個不等的盜洞。在墓葬西北角,有一個久遠的盜洞已經對墓葬造成了破壞。
看到洞内一盞五代時期的燈盞,考古人員擔心這座漢墓可能在五代時就遭遇了劫難。但是當年盜墓者的腳步,卻似乎止于主墓外回廊存放衣物的地方,仿佛遇到了什麼難以逾越的障礙。
這也是盜洞,觸目驚心(圖:冷夜寒星)▼
原來,在 1700 年前,南昌地區曾經發生過一場大地震,導緻整個墓室可能被震塌。
不僅如此,那場地震一百多年後,鄱陽湖在洪水中南侵倒灌,地下水位擡升,使墓穴變成一座地下蓄水池,别說五代,就是當下的盜墓者要想潛入" 摸金 ",也是十分困難。這也使得主棺椁及其豐富陪葬品得以幸免于難。
各種陰差陽錯,讓這些珍寶逃過一劫
(自有天意,圖:圖蟲創意)▼
而 2011 年這批盜墓賊除了遇到水的阻礙外,這個落在主墓中央的盜洞還選錯了 " 位置 "。
因為墓主人的棺椁并未放置在墓室正中,而是遵循" 事死如事生 "的原則,根據生前床榻的擺放位置,放在了墓室牆面的一側。這就使得墓主人棺椁中的文物都較為完好的保存了下來。
2013 年公布的鐵河古墓群,就是後來的海昏侯墓
驚世:傳奇墓主,豐厚陪葬
到了 2015 年,這座位于南昌的漢墓發掘已達三年。這三年裡,全國各地的一線考古專家紛至沓來,這是國家文物局在繼馬王堆漢墓、廣州南越王墓之後,第三次調集全國一流專家到一線指導發掘工作。
從兩百萬枚、重達十餘噸的五铢錢,到禮器、兵器、漆器、糧食、酒器和大量生活器皿,再到幾千枚竹簡木牍,當 " 甲 " 字形結構的主墓 M1 回廊清理完畢後,這些數量驚人的文物已經昭示出這座漢墓的非同尋常。
一堆五铢錢,這僅是出土錢币的一小部分
(一筆巨款,圖:圖蟲創意)▼
2015 年 9 月,主墓 M1 主椁室正式開始發掘,撲朔迷離的墓主人身份随着發掘的深入而逐漸浮出水面。在考古人員清理主椁室時,在床榻下的漆盒内發現了一枚上等和田玉雕刻的玉印,清理之後,玉印顯露出四個小篆銘文" 大劉記印 "。
劉,是西漢皇族姓氏。" 大劉 "無疑表明墓主人非普通劉姓,非西漢皇室莫屬。據史書記載,西漢時期的南昌(豫章郡)劉姓皇室隻有海昏侯一支。海昏侯共沿襲四代,他們在豫章郡生活了 160 多年,死後都可能埋葬于此。
俯瞰 M1 主墓的墓室結構(圖:冷夜寒星)▼
從超高規格陪葬器物來看,專家們大多傾向墓主人就是第一代海昏侯——劉賀。
劉賀,其生父劉髆 [ b ó ] 是漢武帝劉徹第五子,其祖母是武帝的寵妃李夫人。劉髆不足 20 歲就撒手人寰。年幼的劉賀承襲了昌邑王封号,本可以衣食無憂度日,但他英年早逝的叔叔漢昭帝膝下無子,所以當時年僅 18 歲左右的劉賀被擁立為帝。
然而,劉賀的皇帝寶座還沒坐熱,僅僅 27 天後,便被權臣霍光以諸多罪名廢黜,不僅沒有帝号,連昌邑王的封号都沒了。其後執政的漢宣帝則封他為海昏侯,封地位于長江以南的豫章郡(今江西省)。
幸會幸會,我叫劉賀,我從漢朝來(圖:冷夜寒星)▼
在主椁室西室床榻下,考古人員又發現了大量的馬蹄金、麟趾金和金餅。在之後的發掘中,主墓 M1 中清理出的黃金達到了78 公斤,這一數量超過了全國漢墓所有已出土金器的總和。
果然,還是黃金保值呀(圖:圖蟲創意)▼
2015 年 12 月,考古人員開始開啟主棺,棺闆完全打開,發現主棺分内外兩層,内外棺之間又有大量随葬品。在内棺,雖然考古人員沒能發現此前期待的金縷玉衣,但是卻發現了精美的玉璧和玉佩。
千載黃塵下,人已成灰,而玉猶存,光澤如新
不由令人頓生感歎: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圖:冷夜星寒)▼
盡管墓主人的屍骸已經腐朽,但是考古人員在其屍骸大緻腰腹部的位置發現了一枚漢代的方寸之印。玉面文字,陰刻篆書,左右等分,兩個字正是考古人員所預測的答案——" 劉賀 "。這也與此前出土的金餅和木牍文書上" 海昏侯臣賀 "的字樣形成了關聯印證。
繼劉賀印章出土後,在内棺底部發現了五排金餅共計 100 枚,猶如一張金床,使劉賀墓出土的金餅總量達到385 枚,打破了中國考古史單一墓葬出土金餅的紀錄。
海昏侯墓内出土的金餅,像不像蛋撻?
(餓了,圖:圖蟲創意)▼
驚歎:重大發現,意義非凡
一宗未遂的盜墓案牽扯出一項驚世考古大發現。
結束主墓 M1 的考古發掘後,考古人員不僅詳細勘查周邊墓葬的分布狀況,還于 2017 年啟動了 M2(劉賀夫人墓)的考古發掘,就現有考古成果來看,海昏侯墓是我國迄今發現的保存最好、結構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擁有最完備祭祀體系的西漢列侯墓園。
這次考古發掘工作的領隊,楊軍老師
為大家講解海昏侯墓的整體布局結構
在海昏侯 M1 主墓室西側的淤泥中,曾經出土一塊半米多高的漆木闆,上面繪有文字和一組人物畫像。通過這一旁題記的解讀,得知這些人物居然是孔子及其弟子,這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孔子像,與當今流傳的孔子像差異明顯。
在漆衣鏡背闆的題記中,孔子對顔淵說:"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意思是,受重用時就積極進取,被舍棄時就韬光養晦。這樣的勸誡與劉賀傳奇的一生頗有呼應意味。
看來漢朝時,孔老師胡子還沒現在那麼多
不過子路倒是千載未變,始終是個猛男啊
(漆衣鏡複制品,圖:冷夜寒星)▼
在 M1 主墓旁,考古人員發現了我國長江以南地區惟一一座帶有真車馬陪葬坑的墓葬。海昏侯墓車馬坑中大約可見 5 輛車 20 匹馬的痕迹。
車馬坑,局部(圖:冷夜星寒)▼
此外,還出土了當盧 80 餘件。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銅錯金當盧,遠觀呈葉形,紋飾精緻緊湊,精美異常,正面所錾刻圖案紋經過兩千多年的埋藏積澱,依舊光彩奪目,清晰可辨。
當盧正面為綠地黃紋錾刻動物圖像,其中 " 日月四神 "、" 鳳交龍 " 兩枚精美的當盧更是讓後來的參觀者歎為觀止。
龍鳳神遊,氣象萬千(圖:冷夜星寒)▼
南昌西漢海昏侯墓還出土了超過 3000 件的漆木器,這些漆器的出土,填補了漆器考古史上西漢中期大型墓葬發現的空白,對研究漢代漆藝的價值毋庸贅言。
2016 年,主持海昏侯發掘的考古人員在《考古》期刊上撰文指出,海昏侯墓中出土的竹簡,有一部分為失傳已久的《齊論 · 知道》。
《齊論》,即齊國人傳授的《論語》,而現在傳世的《論語》為魯國人傳授的,《齊論》比《魯論》多了兩篇。《知道》篇正是《齊論》多出,《魯論》缺失的篇目。這一驚人的發現極大豐富了海昏侯墓的考古意義和價值。
海昏侯墓文保站内,尚未剝離的漢代竹簡
(2015 年,圖:冷夜星寒)▼
兩千多年前,當落魄的劉賀乘着馬車颠沛流離初至南昌時,滿目失落的他可曾想到,身後的财富為兩千多年後的我們,提供了進一步窺見西漢社會生活的機會。
長眠之人本不該被打擾,同國内的絕大多數墓葬發掘一樣,南昌西漢海昏侯墓是在墓葬确切被盜後進行的搶救性發掘。
貪圖财富的盜墓行為,是對曆史和文明的莫大踐踏。文明的燦爛,曆史的足迹,應該被世人瞻仰,被大衆了解,而不是躺在私人藏閣中落灰。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圖:圖蟲創意)▼
參考資料:
1.《江西晨報》編著:《發現海昏侯》,江西教育出版社,2015 年 12 月。
2. 辛德勇:《海昏侯新論》,三聯書店,2019 年 6 月。
3. 楊軍、徐長青:《南昌市西漢海昏侯墓》,《考古》2016 年第 7 期。
4. 信立祥:《西漢廢帝、海昏侯劉賀墓考古發掘的價值及意義略論》,《南方文物》2016 年第 3 期。
5. 三集紀錄片《海昏侯》,中央電視台。
* 本文内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蟲創意
END
擴展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