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肉叔安利了部韓片《下一個素熙》,講述那些不被看見的職高生。(還沒看的可以戳:)。
留言裏,有這樣一條評論,很是感傷。
@半角瘋魔:我們的電視劇再也看不到底層老百姓的人間煙花氣了,不是中産就是精緻僞窮人,根本都代入不了。
國産劇一撈,大把僞窮人。
住着北京胡同裏寬敞、裝修現代的小院,想着努力奮鬥,要買周圍高樓的奶茶小妹。
吃着自熱火鍋,在寬敞精裝的一室一廳公寓裏,感慨打工艱難,月薪 2000 的職場小白。
而窮人呢?
成了國産劇年輕人的累贅。
吸血兒女,撒潑打滾。
有沒有,主角是窮人,窮得不面目猙獰,反而生機勃勃的國産新劇?
沒想到,今年一部新出的紀錄片,先幫國産劇達标了——《這貨哪來的》(它是國産劇該多好)。
《人生一串》導演陳英傑帶領原班人馬制作。上周三大結局,評分穩定在 b 站 9.8,豆瓣 9.1。
片名沒不耐煩,也沒想罵人。
反而非常切題。《這貨》有 6 集,每集講三樣貨,講述了一個生動有趣的電商江湖。
江湖裏,都是一個個鮮活有趣的神人。
從原産地,到商家,每一個環節上涉及的小生意人。
賣貨人,是宏大主流叙事裏,絕對不會出現的小人物。
小攤販、情趣内衣店主、工廠打鋼師、廚子、搬家公司員工、大車卧鋪墊工廠老闆 ……
張嘴就是國産劇難求的嘴替,一言一行都透着生活的熱氣。
01
奇怪的知識又增加了
你肯定見過樓盤門口、景區入口,以及各種熱鬧場合的巨型雕塑。
不知你有沒留意過,它們似乎都悄悄從石雕,變成了不鏽鋼雕。
河北曲陽,中國不鏽鋼雕塑之都。
曲陽雕塑有千年曆史,早在漢代,曲陽的石雕藝術就用于建築業。後來經久耐用、光澤度更高的不鏽鋼石雕,逐漸替代了石頭雕塑。
看看什麽是雕塑之都,這一院子,雜糅不同物種、不同年代的作品集,有種詭異的好玩。
知識點時間到。
這些流暢平整的不鏽鋼咋做出來的?
第一步,造型。
你肯定想不到,造型,靠的是工匠的大錘。
" 打料 " 師傅依照分解切下的鋼闆,根據不同部位的形狀進行鍛打。鋼闆的曲度之間的焊縫要完美隐藏,才能打造出流暢的造型。這很考驗工匠的空間想象力。
剛剛肉叔說的場合,除了雕塑之外,還有一樣巨物也變得日益常見——氣模。
肉叔回憶最開始看到氣模,是小時候在超市搞活動時,門前的大拱門。
如今能做的花樣越來越多了。
小到桌面上的玩具,大到小孩子玩的超大遊樂設施。
那些随性飄舞的氣模,嘚瑟又欠揍。
全世界 80% 的氣模是中國生産。
靈活、多變,運輸方便,最重要的是 …… 便宜。
不過質檢要靠無人機
氣模制作,先 3D 建模,再合理分塊,接着有序縫合。
配上支撐内構,炫彩燈光,位置精準的節點孔洞。
最後,注入靈魂氮氣。
噔噔蹬蹬 ~
好解壓
除此之外,還有手機殼界的搖粒絨(窮人的貂)的過氣手機殼。
過了新鮮期的花。
情趣内衣。
炒菜機。
甚至貨車司機床墊。
除了個别特殊人群需要的,大部分都出現在過你我的購物車裏。
熟悉,實用,也确實微小平常。被稱爲毛細血管、邊角料當然不冤。
但僅僅因爲小而常見,它們往往也容易被忽略。
導演陳英傑和團隊,在意這些角落。
中國産業鏈完整,制造業的門類是全世界最廣、最豐富的,我們就想能不能做一點大國重器之外,中國制造的這些邊角料,或者說大國制造的 " 毛細血管 " 等等的這些東西。這些小東西,它有一種 " 燈下黑 " 的特點,就是你覺得它不起眼,覺得它好像沒啥可說的,但真正的它還有好多你不知道的事,這其實也給我們留下了一個講述的空間。
——作者 清一 | 網娛觀察《導演陳英傑:從「串」到「貨」,我們感興趣的是大千世界,是形形色色的人》
因爲角落裏,藏着太多——
02
熠熠生輝的無名之輩
紀錄片的第一集,有個場景肉叔一直沒忘。
街頭,賣手機殼尾貨的伊哥,正和團隊成員一起招呼着來客。旁邊剛好有個歌手在彈唱。
見攝影師轉過來,他趕緊摘下口罩,鏡頭也很體貼地爲他停頓了幾秒。
在這部 6 集的紀錄片裏,有 4 秒,我們能看見他。
這也是《這貨》最生動的地方。
主角都是人,灰撲撲又努力生活的普通人。
他們有真實的欲望,沒有被鏡頭美化、虛焦。
他們生動、具體。
伊哥,不想打工賺死工資,想自己闖。
社牛,性格外向,所以總有貨源。
顧客就是錢
你不交流就沒有人民币
伊哥名言
他有五個倉庫,在華強北貿易過名表,在坂田北街頭倒騰過玩具,如今做起了手機殼尾貨。
那些過時的爆款,倒閉廠家待處理的産品,甚至積壓的舊貨,伊哥、隊友阿水和挂哥想方設法地盤活。
要麽是手機殼盲盒。
要麽就上陣甩賣。
和倆隊友騎着三輪車,到夜市擺一條長 10 米的地攤,每人一把椅子,站得高好觀察,也好攬客。
凳子是借來的,也不忘放個塑料袋
懂得适可而止地和客戶套近乎,給足優惠。
10 塊錢 3 個,再送手機鏈,再送透明手機殼。
總之,伊哥、阿水和挂哥(必須)天性樂觀。
殼子生産出來
一定有它的主人
伊哥想買房,想過更好的生活。
你問他之前沒賺錢?
那怎麽可能,之前奮鬥的幾十萬,都給父親做了手術。說到這,他無比自豪。用雙手給老爹續命,多牛掰。
開情趣用品店的老闆娘鹽不浪,把自己的工作室形容成 " 國土面積 10 平方米的情趣帝國 " 哈哈哈。
工作室上挂着一張橫幅,振奮軍心。
天王蓋地虎
貂毛丁字褲
還給色氣滿滿的自家商品取文學趣味濃的名字。(某寶全網首家)
什麽幹枯玫瑰、一隻春桃、黑色罂粟、花與愛麗絲 ……
還有讓旁白嬌羞的 …… 奈奈 …… 小綿羊哈哈哈。
長得利落,更是能說。
吐槽直播間插科打诨的網友。
你這個舌頭要叠代一下
甚至吐槽起了因爲加班無法享受自家産品的中年打工人,背刺旁白。
鹽姐:像三十歲以上的男人,他可能不消費了,估計已經被工作壓垮了身體
旁白:這句話深深傷害了我們
剪輯還幽怨地插了一個剝生蚝的圖哈哈哈哈哈
直播撸貓,btw 她的貓叫意大利炮——
貓爪黑說明什麽
說明重感情
意大利炮心裏苦
對于國人諱莫如深的情欲,鹽姐也有自己的輸出。
大部分人對情趣的偏見
就是來源于
你這個東西會引起我的欲望
欲望是人的一生當中
你就要和它相處的東西
金句還有很多,可惜不能播
(網友紛紛懇求鹽姐上脫口秀)
鹽姐嘴利索,心也細膩。
鹽姐曾想過采訪 100 個女生聊聊各自的性經曆,但她發現找她傾訴的女孩,大多遭遇不幸。她害怕如果把這些經曆暴露在網上,會對當事人造成二次傷害,于是放棄了。
伊哥和鹽姐,這生動機靈勁兒,哪個不比國産劇那些套子人有血色?
《這貨》裏,到處都是這樣的妙人。
幹活時帶音響,堅持不戴耳塞(巨大噪音會傷耳),跟着節奏錘鋼的老三。
留美歸來繼承家業的心理學留學生,在工廠裏經營幾塊錢的解壓小玩具。不精英,不拿範兒,也得吃生活的苦。
聽着有聲小說,打發枯燥手作,縫制氣模材料的女工。
還在讀書,已經研究出利用自己的地域優勢與專業知識賺錢的商機,将自然死亡的奇異昆蟲制作成标本,保護昆蟲生存環境的付家兄弟。
生産情趣内衣的灌雲工廠裏,縫制的大爺大媽們。
小商販、工廠老闆、還有做流水線的工人、路過的買家 ……
在《這貨》的鏡頭下,被開發出讓人驚喜的另一面。
03
人間煙火最嗆處寫詩
點開前,肉叔也沒想到,一部恰飯片,能有如此成色。
《這貨》是命題作文,受邀于某寶拍攝。
從剪輯到鏡頭、文案,哪怕跟普通國産紀錄片比,《這貨》都算不錯。
點開第 5 秒,肉叔作爲公号作者就 respect 了。
旁白(也是導演)生動,文案講究(瘋狂押韻)。
形容不鏽鋼雕塑:它靜默,是荒蕪的中心,它運動,是生活的鏡像。
形容淩晨的魚市:很多人并沒有意識到,你早晨起床後世界的樣子,其實是在夜裏準備好的。
感慨人生:有人說人生就像睡覺,醒着的時候很困,閉上眼睛又開始清醒。
爲手機殼賦予人性的溫度。
旁白還一本正經地跟鏡頭内外的人互動。
攝制組全體:啊呀暴露了暴露了
鏡頭用心,轉場有趣。
情趣用品大廠老闆,一本正經地接過話茬,說被鹽姐吐槽的雙人内褲是自己設計的。他也坦白,設計産品是他生活裏的一部分,就像曬苞米、稻谷一樣平常。
你看看剪輯怎麽秀。
把老闆淡定平靜的講述,和谷農勞作,交替剪輯。
咚 ~ 鍾聲一響,拉到大廠所在的縣盡頭,立着的那尊閉眼淺笑的佛像。
連配樂也精彩。
錘鋼的老三,在家鄉那邊是出了名的手藝好,他還在業餘時間打了一頭不鏽鋼鹿,很少示人。
《這貨》當然不會放過這頭鹿。
于是,在音樂、光線的配合下,有了一段手藝人和作品的魂交。
彼時的背景音樂:周雲鵬《不會說話的愛情》。
更别提每聊到一個篇章,就會有不同風格的講述、畫面呈現方式。
有時是暖心的溫情小品;有時是賽博朋克;有時是詭異又香豔的驚悚片 ……
也幸虧是陳英傑團隊來做題。
他們太知道怎麽拍普通人。
拍《人生一串》,很多燒烤店非常火熱,有些老闆怕耽誤生意不肯接受拍攝,後來是在陳導他們每天去吃燒烤混成了常客,甚至主動去打下手,老闆才願意接受。
《這貨》導演組們在拍前會跟每個人花費幾周時間的相處。陳英傑要求分集導演在拍攝前的探訪中寫出考察報告,讓對方熟悉鏡頭的存在,才能在鏡頭前不至于做不出自己。
如此精緻,如此耐心,且如此用心地平視。
在人間煙火最嗆處,爲普通人寫詩。
與其說《這貨》用詩意描繪了一群角落裏的人。不如說,是普通人借《這貨》展現了他們的可愛。
紀錄片播出後,做直播炒菜的菠蘿哥的粉絲漲了三倍,很多年輕人給做貨車司機的父親下單了大車卧鋪墊。
看,被用心平視的普通人多有魅力。
《長安十二時辰》,對晚唐怨恨的死囚犯(指張小敬)爲什麽會這麽賣力拯救長安?
沒多壯志淩雲的大志向。
因爲那條熙熙攘攘的長安街裏,有他愛吃的芝麻畢羅餅,還有一群在努力生活的普通人。
我每天打交道的就是這些普通人,就是這樣的生活,有些人可能覺得這樣的人微不足道,但我覺得他們才是最鮮活的,沒有被怪物吞噬的長安城,隻有在他們身邊,我才能感到自己活着。
我們都在長安街上。
本日打工人:坂元家的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