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 2023 年,比亞迪無疑是最成功的中國品牌,銷量不出意外将超過 300 萬輛。比亞迪的成功離不開技術的突破,不過其它國産競品在新能源技術上也捷報頻傳。
于是,我們在微博發起了一個投票:" 大家覺得比亞迪還有技術優勢嗎?",結果不同意和說不好的朋友,超過了持肯定态度的朋友。
既然如此,我不妨說說我自己的觀點:比亞迪的技術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領先的,但如今正在被一衆友商追趕并稀釋,想再說領先并不容易。下面我們就分三個方面一起聊聊。
電驅系統
比亞迪曾推出過兩款行業領先的電驅系統,其中在混動領域的,是 DM-i 使用的EHS 電混系統;而在純電領域,則是海豹使用的八合一電驅。
先說 DM-i 使用的 EHS,這裏講它的原因是因爲它的扁線電機。電機可以分爲圓線電機和扁線電機,其中扁線電機更加先進,它的功率密度更高、散熱性能更好、體積也更小。
但是,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内,都隻有國外企業掌握着扁線電機的研發和生産能力,直到比亞迪一聲不坑地爲 DM-i 搞出了扁線電機。
DM-i 是比亞迪在 21 年初正式發布的,其 EHS 電混系統使用的電機,使用了6 層扁線繞組和轉子直噴油冷技術,這兩項技術在如今看來,也是非常主流的。
說這些你可能沒什麽概念,但我如果說它的最高轉速能達到 16000 轉、最高效率能達到 97.5%呢?這在當年可是絕對的頭部水準,現在看也不算差。
另外,EHS 還使用了比亞迪自研的 IGBT 4.0,這套功率半導體模塊不僅損耗低、散熱強、過流能力好,可靠性也非常不錯,可以說是當時汽車行業的明星産品。
不過,扁線電機已經成爲了如今的行業主流,并且性能效率也在快速上漲。比如最近長安啓源推出的數智電驅,就用了一顆自研的 10 層發卡扁線油冷 P3 電機。
這應該是在特斯拉之後,行業内第二顆用于量産乘用車的 10 層扁線電機。理論上扁線層數越高,電機的功率密度也越高,但研發和制造難度也會相應增加。
但在我看來,比亞迪不是沒有搞 10 層扁線的能力,6 層扁線電機的初衷應該是爲了兼顧成本和低速工況,畢竟搭載 DM-i 的都是價格親民的買菜車。
不過,這個理由在現在看肯定是不太行了,因爲長安啓源推出的幾款新車型的定位與定價也非常親民,比如 A05,這台車的定位定價和秦 DM-i 差不多,而我之前恰好還短暫試駕過它,體驗就很不錯。
然後是應用于純電的八合一電驅系統,這套電驅系統有兩點是非常領先的,其一是超高的集成度,其二是 SiC 的應用,讓比亞迪的電驅進入了 800V 時代。
八合一不難理解,就是把原本八個獨立的系統部件集成到一起,集成度越高,重量越低、空間占用率也越低,對操控體驗和乘坐空間都有提升。
比亞迪的八合一電驅發布于 22 年底,而在此之前,友商的電驅集成度普遍不及比亞迪,有的甚至還停留在相對更原始的三合一階段。
不過 " 多合一 " 同樣也是行業主流趨勢,如今除了比亞迪外,零跑也推出了自研的八合一電驅系統,甚至東風還推出了十合一的馬赫電驅。
另外,800V、尤其是全域 800V 在小鵬 G9 之後,也成爲了一線車企的 " 标配 ",SiC 碳化矽功率器件得到了大範圍應用,這也讓友商進一步搶奪了比亞迪的話語權。
刀片電池
這個應該不用我詳細介紹,大家都聽說過它的威名。
在那個磷酸鐵锂被三元锂吊着打的年代,刀片電池硬是憑借獨一家的設計理念,拯救了磷酸鐵锂少得可憐的能量密度,有了和三元锂叫闆的資本。
舉個例子,單個刀片電芯的能量密度是 180,而整個電池包的能量密度是 140;特斯拉 Model Y 三元锂的單個電芯能量密度是 260,而整個電池包則爲 180 ——這個集成後的能量密度損失,完全不在一個級别。
另外,刀片電芯的表面積對比同時代的圓柱電池更大,搭配左右兩邊的極耳設計,讓它的散熱性能也變得更好了,對提升電池壽命、安全、續航都有幫助。
而且,刀片電芯還是國内較早量産疊片工藝的,這種工藝能顯著提升電芯的能量密度、壽命和安全性能,但需要更先進、高效、成熟的産線和生産工藝支撐。
還沒完,刀片的熱管理也很領先,比如上下雙層液冷闆和脈沖自加熱技術,這兩項技術可以在充電和日常使用時更高效、智能地控制電池溫度,并且工作噪音很低,既不影響乘坐舒适性,也不影響駕駛動力響應。
但從今年起,磷酸鐵锂電池開啓了全面大反攻,甯德時代的神行電池、蜂巢能源的龍鱗甲電池、極氪的金磚電池先後發布,它們都非常有看點,後續咱們會出一期細講。
先大概說下金磚電池,我前段時間剛參加完他們的發布會,感受非常震撼:它的充電倍率達到了 4.5C、最大充電功率達到了 500kW,而放電倍率的峰值也達到了 16C。
換言之,金磚電池不論在家用層面的充電速度,還是性能層面的動力釋放,都在真正意義上達到、甚至超越了主流的三元锂電池!這還不算磷酸鐵锂自帶的高安全特性!
然後是龍鱗甲電池,蜂巢能源也是國内較早掌握電芯疊片工藝的企業,并且已經發展到了第三代,技術非常成熟了;在熱管理方面,也有上下雙層液冷闆的設計。
另外,之前提到的脈沖自加熱技術,諸如長安、甯德時代等企業,也都推出過一些類似的技術與專利,不過比亞迪也表示,他們的自加熱技術依舊占據優勢。
總而言之,在這些史詩級後浪面前,刀片電池的江湖地位岌岌可危。不過最近我也聽到了一些傳聞,說比亞迪會在今年發布性能全面升級的第二代刀片電池,非常期待。
雲辇底盤
雲辇底盤也是非常領先的,因爲它是目前極少數具備規模化量産能力的乘用車主動底盤技術。在今年早些時候,我也實地體驗過搭載雲辇 A 的騰勢 N7,即使當時還沒有上線預瞄功能,其整體濾振體驗也很不錯。
在我看來,雲辇的領先并不在于硬件層面的提升,而更多是軟件層面,比如整車電子電氣架構的升級。
而在雲辇所在的控制域内,還有獨立的算力平台和感知、規控算法,後者還可以打通智能駕駛的感知硬件。這就跟武俠小說裏,習武之人被打通了任督二脈一樣。
但是,華爲又在之後推出了途靈底盤。這同樣是一套罕見的主動底盤技術,而我個人認爲,途靈在硬件和軟件層面,更優于雲辇。
比如硬件層面,搭載途靈的智界 S7 使用了前上下雙球節雙叉臂結構,而搭載了雲辇 A 的騰勢 N7,則是标準的雙叉臂結構。
我在之前的内容裏簡單點評過這套懸架:硬點多,調校上限高、但難度也高,調好一條龍、調不好一條蟲。除了智界 S7,問界 M9 也使用了這一結構。
軟件層面,與途靈打配合的 iDVP 電子電氣架構的理念也很先進,其區域接入 + 中央控制的邏輯很像明朝的中央集權 + 六部六科制,能讓多個複雜的功能快速高效的協同。
另外在我看來,智能駕駛技術的高低也會影響到主動底盤技術的體驗,二者搭配可以最大化後者的駕乘效果,将主動底盤的優勢徹底發揮出來。
從這一點看,華爲的 ADS 2.0 已經是國内公認的第一梯隊水平,比亞迪的最新進度則是前不久落地騰勢 N7 的高速 NOA,還是和 Momenta 合作搞的。
總結一下
如今的汽車行業實在太卷了,比亞迪作爲新能源領域的先行者,很難一直保持技術領先,因爲再領先的技術,也會被友商分分鍾追趕、超越。
不過在我看來,比亞迪有一項技術還是始終 " 遙遙領先 " 的,就是 " 技術普惠 "。比亞迪很早就開始布局新能源領域,如今在行業内已經擁有高度垂直整合的能力,很多核心零部件都能自研自産,這在成本控制和生産制造方面,就是天大的優勢。
如今大街小巷随處可見的比亞迪 "998" 就是個例子,你很難說 DM-i 的哪一項技術是行業領先的,但每一項技術都處在行業主流位置,并且體驗好、價格低,最近還又從 "998" 官降到了 "898",這不比糾結哪項技術 " 遙遙領先 " 更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