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RAZY262
很多粉絲朋友問 262 爲什麽不更新?我不一直在更新嗎 ~
稍微上點年紀的老軍迷應該聽過這樣一種說法——摧毀坦克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另一輛坦克!然而,在如今全球局部沖突的熱點區域,被地雷、反坦克導彈、甚至各種無人機打癱或摧毀的坦克比比皆是,但是已經很少出現坦克擊毀坦克的情況。
而現在坦克的經典形态,可以旋轉的炮塔,以及那門标志性的長長的主炮,正是與其它坦克正面 PK 的 " 最優解 " 設計!現在看來真是頗爲諷刺了。那坦克是怎麽掉到、或者說 " 卷 " 到這種 " 最優解 " 設計裏出不來的?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捋一捋。
▲現代坦克概念的先驅:雷諾 FT-17
一戰後期,經過短暫 " 百花争豔 " 的坦克設計腦洞大賽之後,雷諾 FT-17 祭出最優解,确立了坦克經典的形态結構。在此之後,雖然有 " 多炮塔神教 " 的複辟,但單炮塔坦克設計漸成主流之勢已不可阻擋。
而坦克的體重、尺寸,大家似乎也都重新從輕型、小型開始搞起。法國的 FT-17 重 7 噸,德國的一号坦克重 5.4 噸,二号坦克重 7.2 噸,蘇聯的 T-26 重 9.35 噸,捷克的 38t 重 9.5 噸。
▲德國二号坦克,閃擊戰中用 6 小時就推平了丹麥(電影《開戰日》截圖)
随着二戰的開打,這些價格便宜量又足,輕盈快捷的輕型坦克被德軍率先大量用于閃電戰的進攻當中。盡管都是些薄皮小水管,但對付沒有反坦克準備的步兵時依然勢如破竹。然而當這些輕騎兵遇上敵人的重型坦克時,短闆就瞬間暴露了。
▲蘇聯 KV-2 坦克,曾有一輛 KV-2 獨自擋住德軍第六裝甲師一整天的時間。
比如德軍 1940 年在西線法國戰役時遇到的 B1 重型坦克,1941 年在東線蘇聯戰場上遇到的 KV1 和 KV-2,都是輕型坦克部隊們被 " 一夫當關 " 阻擋的著名例子。最後都是用 88 炮才解決了問題。
▲ KV-1 坦克,電影《堅不可摧》截圖
随着蘇聯大量 T-34 坦克的投入戰場,德國的三号、四号中型坦克也顯得威力不足,在坦克對抗中落于下風,這便是著名的 "T-34 危機 "!加緊研制新一代坦克,重新奪取坦克對抗的優勢成了當務之急。于是乎五号、六号坦克,即豹式和虎式坦克便相繼問世。
▲德國六号坦克 " 虎式 "
虎式雖爲六号,但出生更早,使用了成熟的 88 炮,并披上重裝甲,體重一下飙到了 57 噸!盡管設計之初,它有着突破敵人防線的定位,但在其誕生的 1942 年,顯然其首要職責是對付蘇聯的 T-34 坦克。
▲ " 虎式 " 坦克的裝甲防禦極爲出色(電影《狂怒》截圖)
1943 年誕生的豹式坦克就更是 " 反坦克 " 專精了,其長達 70 倍口徑的 75mm 主炮,身管細長,可以爲穿甲彈丸提供更高的初速,從而穿透更厚的裝甲,同時彈道也更爲平直,命中更精準。不過代價就是,定位中型坦克的豹式,體重卻飙到了 45 噸。
▲德國五号坦克 " 豹式 "
在庫爾斯克坦克大戰中,蘇軍的主力坦克,體重僅 26.7 噸的 T-34/76 在與德軍虎豹坦克的正面對抗中落于了下風,即便擁有着成倍的數量優勢也無法與其抗衡。不過好在蘇聯經過數月精心打造的防禦工事延緩了德軍的進攻矛頭。而 T-34/76 坦克憑借着優異的機動性能,大縱深穿插到德軍進攻部隊的後方,迫使其最終撤軍,輸掉了庫爾斯克戰役。
▲ T-44 坦克
盡管赢得了戰略勝利,但戰場上的慘重損失還是另蘇聯急迫的尋求新一代可以對抗德軍虎豹的新坦克。原本蘇聯的設計師們搞出的是 T-44,然而介于對已有的 T-34 生産線的妥協,最終決定量産 T-34 的改進型,即 T-34/85 坦克。
▲ T-34/76 與 T-34/85 的區别
T-34/85 将之前的 76mm 短管炮換成了 85mm 長管炮,穿甲反坦克能力大大增強,擁有了在正面摧毀虎豹坦克的可能性。當然代價是體重增加到了 32.2 噸。不過得益于 T-34 底盤較大的冗餘動力,換了大炮塔和 85 炮過後,飛奔起來也完全不是問題,隻不過在與虎豹坦克的對抗中,車身裝甲依然顯得薄弱。
不過由于繼承了之前的 T-34 坦克生産線,産能有了保障,巨大的數量優勢讓 T-34/85 在與虎豹的整體對抗中不落下風。那蘇聯的另一款企圖在整體攻防指标上都超越德國虎豹的重型坦克就是 IS-2 了。
IS-2 使用了長管且大口徑的 122mm 火炮,威力确實驚人,不過炮彈和發射藥需要分開裝填,大大降低了設計頻率,使用起來非常不靈活,在實際作戰中并不好用。著名虎式坦克王牌卡爾烏斯就曾在其成名戰," 馬利諾沃村之戰 " 中用虎式坦克擊毀多輛 IS-2,足見 IS-2 的裝甲防護也不能保證對虎豹級别坦克的絕對免疫。
盡管如此,蘇聯坦克的更新也逼迫對面的德國做出更強的坦克,70 噸重的虎王由此誕生。虎王坦克不僅大大增厚裝甲厚度,還優化了防彈外形,多用斜面裝甲,主炮更是換成了 71 倍口徑的長 88 炮,穿甲反坦克能力超過了蘇聯的 IS-2,居于二戰量産坦克之最。
▲德國六号 B 型坦克 " 虎Ⅱ ",俗稱 " 虎王 " 坦克
然而動力方面卻沿用了虎豹坦克的 700 馬力發動機,使得機動能力、通過性都有一定的局限,同時還巨耗油。這使得虎王坦克在二戰後期的防守戰時往往能打出不錯的交換比,但一旦防線被突破,其機動撤離能力很差,往往在油料用光時遭到遺棄。
不過總的來說,虎王還算是一款綜合性能達标、實戰可用、且已量産服役、在戰場上證明了自己戰鬥力的坦克。相比之下,蘇德在這一波坦克軍備競賽的慣性下,還催生了不少極端的設計,比如重達 188 噸的鼠式坦克!其隻造出了原型車,現存于俄羅斯的庫賓卡博物館裏,我之前去參觀時還近距離接觸過。
鼠式坦克裝甲厚度十分驚人,就當時的坦克、反坦克炮而言,确實都難以打穿。但其過重的體重讓其實際上也難以作爲機動力量存在,隻能算作一座可以短距離移動的堡壘。
顯然,蘇德在二戰後期不斷升溫,乃至進入白熱化的裝甲對抗,讓坦克的設計瘋狂在攻防屬性面闆上内卷,以至于不惜大幅削弱機動力等其它屬性,搞出了 188 噸大老鼠這種沒啥卵用的怪物,算是徹底掉坑裏去了!
德意志第三帝國由于戰敗覆滅,後期瘋狂的超重坦克計劃也沒機會實踐問世,也就沒機會在戰場上證明其有多坑了。不過戰勝國美蘇卻介于戰場上的 " 虎王震撼 ",在二戰後還繼續在重坦領域卷了一陣。比如美國搞出的 T29、T30、T34,蘇聯搞出的 IS-3、IS-4、IS-6、IS-7、IS-8。
▲德美蘇三國坦克的發展,越來越大,越來越重
但很快大家都發現,疊甲死路一條,重坦就 TM 是坑!相對的,在中坦框架下的不斷優化,搞出來攻擊、防禦、速度均衡的戰車才是真正實用的!在這條道路上進化下去,便成了日後主戰坦克的升級路線。蘇聯的 T-54/55 系列,美國的 M46/47/48,乃至 M60 巴頓系列,可算是二戰後坦克設計撥亂反正的代表。
當然這個 " 撥亂反正 " 也僅僅指的是抛棄了無腦堆攻防屬性這個 " 亂 ",而一個炮塔一門炮的這個經典設計卻繼承了下來。事實上在二戰時期,去掉炮塔直接車身裝炮的 " 坦克殲擊車 " 也一度橫行,這種簡化的設計不僅減少了制造工時,還優化了防彈外形。
▲ SU-100 坦克殲擊車
然而在實戰使用中,大家還是發現其靈活度比坦克還是差的遠。前文提到的著名虎式坦克王牌卡爾烏斯,就曾在二戰末期操作使用過獵虎坦克殲擊車,并在其回憶錄中給予了差評。果然 " 炮塔即正義 " 的梗并非空穴來風啊。
所以在之後的冷戰軍備競賽中,東西方陣營的坦克都繼承了這種 " 正義 " 的設計,隻是在細節上不斷優化。即便在 " 導彈萬能論 " 風潮的影響下,大家也一度嘗試過一些導彈坦克的設計,比如蘇聯的 IT-1,西德的霍特反坦克導彈發射車,但這些始終也沒能動搖主戰坦克的地位和形态。因爲不同于空中和海上,導彈擁有的遠距離命中優勢,在交戰距離較近的陸地戰場上,坦克炮依然在彈速和命中方面都占據優勢。
▲蘇聯 IT-1 導彈發射車
那既然炮塔 + 單主炮的經典形态依然是最優解,剩下的就是如何在不增加車重的情況下繼續提高攻防屬性了。首先是滑膛炮發射 " 飛镖彈 " 的發明,這個是由蘇聯 T-62 開創的先河。" 飛镖彈 " 大名叫 " 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 ",是利用滑膛炮發射的一種次口徑穿甲彈,它擁有比傳統同口徑穿甲彈更高的彈速,同時使用鎢合金或貧鈾合金,以實現比傳統穿甲彈高的多的穿甲能力。
▲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簡稱 APFSDS)脫殼瞬間
如今,滑膛炮 + 飛镖彈的組合已經成爲了現代主戰坦克的絕對主流,穿甲能力普遍接近或超過 700mm,對比二戰反坦克炮的 100-200mm 穿深,可謂突飛猛進。
而裝甲防護方面,由蘇聯 T-64 坦克開啓的複合裝甲風潮也席卷坦克界。現代主戰坦克的複合裝甲布置細節各有差異,但普遍是夾心餅幹式的多層結構,當中陶瓷、貧鈾合金和鋼闆混合搭配,整體橫向物理空間拉的比較大,所以現代坦克普遍看起來比較扁,因爲這種設計主要是面對水平方向敵方坦克的攻擊的嘛。
▲複合裝甲
盡管這些複合裝甲正面防護能力大多能超過 600mm 勻質鋼裝甲,不過有效保護的面積和角度卻都很有限,面對各種攻頂的反坦克導彈,以及無人機 " 從天而降的掌法 " 就都無能爲力了。
回到本文最開頭的問題,既然在當今戰場上,以應對 " 坦克大戰 " 爲目标的主戰坦克設計遇上了技能無用武之地,而弱點又暴露無遺的尴尬處境。那爲什麽在二戰裝甲對抗中卷出來的這種 " 最優解 " 設計依然持續了半個多世紀,沿用到今天呢。
其實在二戰過後,大規模的坦克交戰雖然少,但也不是完全沒有,比如 1973 年的第四次中東戰争,以色列和阿拉伯聯軍之間就爆發過上千輛規模的坦克大會戰。盡管在此場戰争中,蘇制的 " 嬰兒 " 單兵反坦克導彈大放異彩,擊毀了衆多以色列坦克,但在決定命運的戈蘭高地等戰役中,雙方還是通過主戰坦克的正面對抗決出的勝負。
▲中東戰争中被遺棄的阿拉伯聯軍坦克
在 1991 年海灣戰争的 " 沙漠軍刀 " 行動中,美軍也是通過主戰坦克的大縱深突擊,打敗伊拉克坦克部隊,從而戰略上把伊軍包了個大餃子。這些實戰行動都證明了坦克打坦克能力在戰場上的重要作用!以至于整個冷戰期間,到冷戰結束後的這 30 年,各國軍隊對主戰坦克的這種設計定位依然沒有做出改變。
更進一步,冷戰結束過後,整個主戰坦克界的攻防數據指标也機會都沒有再進一步提升。這一方面是全球國際格局的相對和平,讓大規模坦克戰的需求降低,另一方面,也是能夠進一步提高坦克攻防能力的技術走入了瓶頸。
人類的技術創新一般都遵循 S 型曲線的原理,也就是一項技術剛發明出來,由于各種不成熟,投入産出比較低,做起來 " 事倍功半 "。等到克服了早期的困難之後,會出現一段技術的紅利期,做起來 " 事半功倍 "。
等到各種紅利被榨幹,各種 " 低垂的果實 " 被摘光了過後,此項技術将再次進入 " 事倍功半 " 的瓶頸期。飛機工業整體是這樣,飛機工業中的各個子系統技術也是這樣,想想我們現在坐的民航飛機,飛行速度标準基本都是上世紀 60 年代确立的,即 0.8 倍左右的音速。
▲全球第一款專用噴氣式民用客機 " 哈維蘭 · 彗星 " 型,首飛于 1949 年(英國)
而上世紀 50 年代前後的噴氣式飛機大發展階段,人類的各種試驗和軍用飛機,從亞音速,連續突破了 1 倍、2 倍、3 倍,甚至高層大氣的 6 倍音速的限制,能飛 2 倍音速的客機也是上世紀 60 年代就搞出來了。同樣的道理,坦克主炮穿甲能力從 200mm 提升到 700mm 也是美蘇冷戰軍備競賽期間完成的,之後大家的攻防指标就都停滞不前了。
不過在美蘇冷戰之後,世界各個角落也依然持續爆發過很多坦克參與的小規模沖突。總體反饋下來的實戰經驗是坦克遭遇的單兵便攜式反坦克武器的威脅與日俱增,所以諸如自動武器站、主動防禦系統等一些列針對性的 BUFF,都開始往主戰坦克上堆砌。
▲ 2017 年武器展上亮相的中國主動防禦系統
不過主戰坦克主打坦克的祖傳設計形态依舊沒有變,這次俄烏戰争本來可謂坦克對戰最好的實驗場,因爲二戰時期蘇德兩軍的裝甲部隊就是在廣袤的烏克蘭大平原上展開的對攻。然而實際的情況确實,雙方的坦克突擊都在對方非坦克的防禦武器面前碰了個頭破血流。
作爲軍迷,我們在總結武器進化曆史時,往往會從事後諸葛亮的上帝視角來調侃各種被實戰打臉的坑爹設計。但帶入現實情境的武器設計師或裝備戰略規劃者的視角,正确的預測未來戰場的需求其實并不容易。
▲美國最新亮相的 " 艾布拉姆斯 -X" 坦克
設計策略過于保守,則容易被時代淘汰,過于激進,又可能點錯科技樹,正所謂 " 猶豫就會敗北,果斷就會白給 "!最穩妥的策略都是嚴格根據最新近的戰場實踐反饋,來調整武器設計,小步快跑,快速叠代。
現如今,主戰坦克保持了半個世紀的祖傳 " 最優解 " 似乎不再最優,未來的坦克形态将會朝什麽方向進化發展呢?就讓我們下期再來探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