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蘇州,增量明顯
格局生變
地鐵,是城市居民最常見也是最重要的出行工具。
回顧過去一年,以地鐵爲主的城市軌道交通,正在經曆新一輪洗牌:上海、北京軌交裏程沖刺 1000 公裏,西安、蘇州、鄭州等城市增量近 100 公裏,若從增幅來看,最顯著的還屬蘇州、鄭州,兩市增長約四成。
但也有地區開始 " 減量 "。今年初,甘肅天水因舉債上馬建設有軌電車項目而被通報;雲南、廣東等地有軌交路線因暫停營運引發關注,有媒體報道稱,原因或是客流稀疏、虧損嚴重;前不久,柳州輕軌遺留工程拆除也引起關注 ......
城市軌交建設冷熱不均背後,一方面,城市軌交運量大、速度快、運費低,是解決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日常出行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早前多城争相規劃布局;另一方面,城市軌交作爲一種具有公益性的社會公共交通,建設和運營成本頗高,且大都由地方政府承擔,過度建設、虧損運營極易導緻地方債務高企,近年國家層面陸續收緊審批。
是什麽決定一座城市該不該建軌交?該建多少?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告訴時代周報記者,規劃建設城市軌交,應考慮城市的實際需求、财政收入水平、GDP 水平、人口數量和客運強度等核心指标,力求城市軌交發展規模與實際需求相匹配、建設節奏與支撐能力相适應、發展機制與産業結構相融合。
華南城市研究會創會會長、暨南大學教授胡剛還對時代周報記者指出,過去十幾年城市軌交的快速發展,一大支撐在于房地産行業,當前房地産進入新常态,地方政府土地收入明顯收縮,大基建建設資金來源明顯減少,地鐵作爲一項高成本基建項目," 在經濟活力高的一二線大城市還可以建,三四線城市再建的可能性不大 "。
在此發展邏輯下,未來哪些城市的軌交裏程率先突破 1000 公裏大關?哪些城市又該及時止損、因地制宜,尋求更合理的城市交通系統?
01 京滬沖刺 1000 公裏
交通運輸部數據顯示,截至今年 11 月底,全國共有 54 個城市開通軌交線路 313 條,運營裏程 1.05 萬公裏。
據搜狐城市不完全統計,12 月至少還有上海、北京等 19 個城市開通軌交線路近 30 條(段),加上這些路線,搜狐城市制成 2024 年全國軌交裏程 TOP20 排名預測表。
圖源:搜狐城市
哪些城市總量居前?哪些城市增量顯著?又有哪些城市走向冷靜和克制?
從表中看,至 2024 年底,上海、北京、廣州、成都、深圳、武漢、重慶、杭州、南京、西安,由高至低排在我國城市軌交裏程前十。其中上海(931.3 公裏)、北京(881.3 公裏)正在逼近 1000 公裏大關,廣州(695.3 公裏)和成都(673.2 公裏)軌交裏程逼近 700 公裏,深圳、武漢、重慶、杭州均位于 500 公裏陣營。
時代周報記者整理發現,十強陣營中,若計算每平方公裏軌交裏程(城市軌交裏程除以建成區面積),軌道密度最高的三座城市分别爲上海(74.98%)、成都(63.76%)和深圳(62.24%)。
對應的是,在今年 10 月發布的《2024 年度中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中,上海是全國通勤半徑最大但 60 分鍾以上通勤占比相對較低的城市,深圳則成爲首個 45 分鍾以内通勤占比超 80% 的城市,同時 5 公裏以内通勤比重達 60%。
若從增量來看,城市軌交裏程前 20 城中,最爲顯著的當屬上海、西安、鄭州和蘇州,軌交增量均達 100 公裏上下。
不過若從增長幅度來看,最顯著的則是鄭州和蘇州,今年增幅分别達 37.81%、41.66%。
有城市逼近 1000 公裏大關,有城市增勢顯著,也有城市不增反降,軌交路線因長期虧損而暫停運營。
由此觀之,一座城市軌交裏程,往往與當地經濟活力、人口密度、城區面積等呈正相關。在此背景下,軌交總裏程和年度增量居前的,均爲一線及部分二線城市,三四線城市軌交建設運營大都停滞甚至倒退。
02 城市軌交的經濟賬
軌道交通簡稱軌交,顧名思義,是指軌道上行駛的交通工具或運輸系統,普遍具有運量大、速度快、班次密、安全舒适、運費低等優點,同時常伴随着較高的前期投資、技術要求和維護成本。
軌交根據服務範圍又分爲傳統鐵路、城際軌交、城市軌交。城市軌交主要服務城市内部,通常包括地鐵、輕軌和有軌電車,此外還有磁懸浮軌道系統、單軌系統等新型軌道交通。
早前,在緩解城市交通壓力、提高基建水平、拉動經濟發展等綜合因素下,大中小城市相關軌交規劃建設前仆後繼,在便利出行、拓展城市邊界的同時,也不乏一些地方過度規劃、大肆舉債發展軌道交通,地方政府債務危機陸續凸顯。
不妨以城市軌交中占比最大的地鐵爲例,算算城市軌交的經濟賬。
早前發改委負責人透露,地鐵每公裏的平均造價約爲 7 億元,而一線城市地鐵造價超 10 億元 / 公裏則更爲普遍。
也有相關建設企業人士透露,當前深圳多條新建地鐵線路中标價已出,造價雖較早前有所降低,每公裏仍舊需要數億的建造成本。
建好之後還有運營成本。據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2019 年全國軌道交通企業運營成本(不含大修更新)的中位數爲每公裏 1126.15 萬元,進入大修更新期的北上廣深等軌道交通企業,運營成本超過 1500 萬元 / 公裏。
相較之下,地鐵票價顯得微薄。數據顯示,2023 年全國軌道交通平均每人次公裏運營收入和成本分别爲 0.92 元和 1.74 元。業内形容:每人每次坐一公裏地鐵,地鐵公司就要虧 8 毛錢。
不過綜合來看,建設城市軌交的效益,票價的占比通常較低,主要是軌道周邊的土地、房産收入,軌交企業的物業和廣告收入。
事實上,過去十幾年城市軌交的快速發展,一大支撐點,在于其與房地産發展的相輔相成。
胡剛指出,房地産蓬勃發展時期,地方政府有較好的土地财政收益,可以用于支撐地鐵等軌交系統的快速建設," 不過當前房地産進入新常态,地方政府土地收入明顯收縮,大基建建設資金來源明顯減少,地鐵作爲一項高成本基建項目,在經濟活力較高的一二線大城市還可以建,三四線城市再建的可能性不大 "。
早在 2018 年,國家層面就嚴控地方大幅舉債建設城市軌交。
當年,針對地鐵審批,國家将地方财政收入、GDP 指标的要求提高到原有規定的 3 倍;2021 年,相關部門明确指出不再受理啓動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規劃的申請,對于已有在建項目的城市,将從嚴控制新一輪建設規劃審批;同年 10 月,國家發改委指出,對于開通運營三年後客流不達标的城市,不能上報新一輪軌道交通建設規劃。
上述因素疊加,我國城市軌交建設趨于冷靜,自 2021 年以來,全國城市軌交增量逐年下降。具體來看,2021 年全國城市軌交新增裏程爲 1381 公裏,2022 年爲 847 公裏,2023 年繼續下降,爲 653 公裏,創 2017 年以來最低。
與此同時,也有城市軌交在投入運營後,因客流稀疏、經營虧損嚴重,主動減少開行車次或暫停運營。
03 接下來還建嗎?
長久以來,通勤漫長、交通擁堵,是諸多大城市揮之不去的 " 痛點 ",而建設合理、完善的城市軌交系統,被視爲藥方之一。
胡剛認爲,一線及部分二線城市還将持續有人口流入,通勤時間長、交通擁堵等問題長期存在,需要進一步布局軌交線路,以滿足龐大的出行需求,推動解決大城市病。不過城市軌交也并非唯一的解決方案。
伴随科技進步,低價、便捷的無人駕駛出租車等的擴大應用,也将爲城市日常出行提供更多解決方案。
那麽當下,什麽決定一座城市該不該建軌交,怎麽建?
" 城區面積較大、經濟活力強、人口密度高的城市,對軌道交通的需求更爲迫切,因爲軌道交通能夠提供大運量、快速、安全可靠的公共交通服務,有效緩解交通擁堵,提高城市交通效率。同時,城市軌道交通對城市結構變遷有重要誘導作用,能夠促進城市結構和城市發展模式的改變。" 柏文喜說。
他認爲,今後軌交建設将繼續在一線及部分經濟實力較強、人口密集的二線城市鋪開。這些城市由于其經濟活力和人口基數,對軌道交通的需求持續增長,軌道交通的建設能夠有效提升城市交通效率和城市競争力。
對于三四線城市,考慮到國家對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建設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以及部分三四線城市财政收入水平、GDP 水平、人口數量和客運強度等可能不滿足新的建設條件,軌交建設會更加謹慎。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 " 讀城記工作室 ",作者:曾思怡,編輯:黎廣,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