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國沣,現任量化投資巨頭 Two Sigma 亞洲 CEO,負責 Two Sigma 在亞洲的所有業務。Two Sigma 開展投資管理、保險、證券及私募投資等業務,資産管理規模超過人民币 4200 億元。
林國沣在香港出生長大,初中時孤身遠赴加拿大求學,以沃頓商學院約瑟夫 · 沃頓獎學金得主身份畢業,前往英國牛津大學深造,獲得法律學士和碩士學位。回到香港後,入職麥肯錫後短短六年就升任全球合夥人,兼任麥肯錫亞洲金融機構的聯合領導人。離開麥肯錫後加入諾亞控股任執行集團總裁,之後又毅然跳出舒适圈,加盟 Two Sigma。他還曾自主創辦社交網站,時間遠在紮克伯格之前。
他的人生和職業生涯豐富多彩。但他自認并非喬布斯、馬斯克那樣的天才人物,而是靠着清晰的自我定位、差異化策略、激情、堅定、執行力等,才有所成就。來自與你我有着相似起點的普通人的成功經驗,或許更加值得我們借鑒。以下是林國沣的 54 條關于 " 選擇 " 的經驗思考,節選自林國沣新書《選擇》,以飨讀者。
這本書講述了如何創業、管理,講述了如何擁有執行力,更講述了如何做好人生選擇。
在這本書中,林國沣将自己為人處世的信條,與親身經曆結合在一起,生動有趣又自成體系地總結了自己的成長路程和職業生涯,提煉出了幫助自己成就自我的能力,闡述了關于投資、創業、企業管理、人脈網、個人成長的全方位思考。
作為與你我有着相似起點的普通人,林國沣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一、摸索自我定位,設定好的心态
1. 确定優先級:人不能太貪心,不要同時做很多件事。隻專注于最關鍵的幾件事,才能一步步走向勝利。
2. 易于上手:設定可行的小目标,并确保這些小目标加在一起可以做成更大的事情。
3. 渴望勝利:有時候,這種渴望常常會與侵略性聯系在一起,但我認為這是一種誤解。對我而言,這種渴望與人的激情以及對某事的堅定信念有關。它需要回到幾個基本問題:你在乎什麼?是什麼讓你沸騰?什麼能讓你充滿活力?為什麼在乎它?怎樣才能做到最好?
4. 建立差異性:沃頓商學院的每個學生都很優秀,我僅僅是 350 個學生中的一員,必須為自己找到定位,建立自己的差異性,才有可能脫穎而出。
5. 自我定位:作為中國人,作為亞洲人,這是我與大部分沃頓商學院的同學不同的地方。我要利用自己的差異性,推動外界對于中國、亞洲的理解,在這個過程中找到自己獨特的價值。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尋找定位的過程。
6. 與中國結合:我早早就意識到,和中國的聯結将會是我的獨特優勢。我一直隐隐覺得,未來是屬于中國的。無論是我個人的未來還是整個世界的未來,一定和中國密不可分。
7. 尋找更大空間:我在美國即便做得再好,也不會有什麼特别的成就,也不會感到特别自豪。我希望自己以後能夠支持中國的發展,這除了與我的文化認同有關,當然也有現實的考慮——亞洲人在美國工作一定會遇上天花闆,趁早建立有關中國的能力和人脈,未來的空間将更為廣闊。
8. 長期主義:我們需要從長期的角度看待财富。我個人的财富大部分是最近這 10 年積累的,跟我頭 10 年的工資沒有任何關系。一畢業就計較工資多少,其實根本沒有意義,隻要打好基礎,未來的财富曲線将會大幅上揚。
9. 建構知識大廈:在開啟職業道路之前,需要建構好自己的知識大廈。隻有打好基礎,未來職業發展的上限才能更高,否則難免趨于平庸。
10. 理解世界是如何運作的:在牛津大學的這些年,使我的思維變得更加敏銳,也使我更加具備了宏觀意識。最重要的是,它促使我理解了 " 世界是如何運作的 "。在離開沃頓商學院的歲月裡,我了解到這個世界除了投行、華爾街和阿爾法收益,還有很多别的東西。
11. 思考比知識重要:在當今這個信息時代,通過谷歌和百度可以輕易找到各種知識,但是思考方式會一直 " 鑲嵌 " 在個人的職業生涯之中。
12. 重視儀式感: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的儀式感,并不是所謂的 " 做作 ",它會讓我們更加容易進入狀态。
13. 先搞清楚為何創業:可以這樣說,創業失敗的概率比成功的概率大很多,因此要有充足的心理準備。創業者應該想清楚,創業到底要解決什麼問題,隻有當你有一個比較完整的答案時,你才有機會成功。
14. 不要低估創業的難度:有趣不等于與衆不同,一個東西有趣,并不意味着你就能夠靠它存活下去;其次,并不是每個人都有成為企業家的基因,創業可不是那麼容易成功的。
15. 面對現實:很多偉大的中國企業是在 15~20 年前創建起來的。那時候市場上可供發揮的空間很大,隻要你有一個好的想法,并付諸實踐,就有可能取得理想的成績。但鑒于當今的中國市場整體發展已經較為成熟,從零開始創業的機會越來越少,而且難度越來越高,這是每一個有志于創業的人士必須面對的現實。
16. 跳出舒适圈:人的每一段經曆都相當于人生道路上的一個點,你不知道這些點在未來會以怎樣的方式聯結在一起。所以,不要讓原有的舒适圈限制你自己,不然你會錯過很多意料之外的風景,錯失很多兩點成一線的機會。
二、執行和堅持:在人生的黃金年代,做難而正确的事
17. 建立口碑:對初入職場的年輕人來說,第一個項目十分重要,尤其崗位沒有一個清晰的績效标準的時候,你的能力是通過領導們口口相傳的,個人口碑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建立起來的。
18. 建立專業壁壘:不斷接受磨煉和學習,加深對某一行業的了解,在一個特定領域建立專業壁壘,隻有這樣,你的口碑才能建立起來。如果東一榔頭西一棒槌,什麼都做,什麼都不專業,很難取得成功。
19. 投資關系:對于遇到或合作過的很多人,你要 " 投注 ",即懂得投資關系。一個人今天籍籍無名,15 年後可能就是某家公司的 CEO。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長久的,切忌功利和交易性。每段人生經曆就像人生中的一個點,你不知道未來哪一天這些點會被聯結起來。我在工作中接觸過的許多優秀人物,後來又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出現在我的人生中。
20. 溝通需要技巧: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不僅需要邏輯,而且需要情感,認真聆聽、懂得對方的想法并反饋同樣重要。
21. 敢于提出異議:麥肯錫有一個獨特的價值觀——提出異議的義務,即每個人都有義務說出自己不同的觀點。因為大家的最終目的都是解決問題,所以隻要對解決問題有幫助的建議都可以提出來。
22. 工作需要意義:有些工作可能有點無聊,甚至讓人煩悶,但當你找到這件事情背後的意義且能感同身受時,你就不會覺得工作隻是工作了,因為它是一份事業。
23. 請求原諒,而不是請求允許:對于一個新的想法,如果唯唯諾諾非得等到上司批準後再去動手驗證,可能時間就被耽誤了。所以,與其請求允許,不如先幹起來!如果結果證明你的想法是錯誤的,那麼及時主動請求原諒。
24. 管理老闆:隻有當你的老闆沒事幹時,你才是成功的,因為你已經解決了老闆的所有問題。反之,若你對項目的思考不夠周全,就會被自己的老闆指點,被 " 分派 " 工作,陷入被動,更别說想要發言權了。
25. 培養從底層視角出發的領導力:我在麥肯錫時,會不斷提醒自己,自己也是從初級分析師做上來的,很多方案需要考慮到其他員工執行時的難度,不能好高骛遠。隻有這樣,才能赢得團隊成員的認同,他們會認為你是務實的,也願意為你努力。
26. 充分重視利益相關者:團隊是很龐大的,如果隻把目光鎖定在客戶身上,你永遠無法做出一個完美的方案。所以,參與每個項目時,請列出所有的利益相關者,思考你的工作将會以怎樣的方式影響他們,如何執行才能發揮最大的影響力。
27. 少動多想:在會議中頻繁點頭的都是最年輕、資曆最淺的那個人。當你參加一場會議時,要從更高的高度看待這場會議,不要讓自己進入一個年輕人的角色。同時,你要減少自己的肢體語言,少動多想,這樣才會讓你看起來更資深。
28. 不是每個人都要成為射手:就像籃球隊一樣,不是每個人都要做邁克爾 · 喬丹,不同的人負責不同的位置就行。這個團隊已經有一個很好的射手,那我應該做的,就是配合他完成投籃。各司其職,工作才能順利開展。
29. 沖突不代表不尊重:對一個有想法的人來說,一個不斷說 " 對 " 的人,是不懂得思考的人。他們喜歡人與人之間的辯論,認為這是一種靈魂的交流,同時在辯論中才可以獲得真正的成長和學習,厘清事物的全貌。真正優秀的人不害怕對立和沖突,反而珍視不同意見。
30. 成就他人是一種福分:可以幫助其他人,是自己的一種福分。相比自己的個人成就,能讓更多優秀的人才有機會 " 改變世界 " 給了我更大的滿足感。
31. 降維打擊:如果你能把握整體的遊戲規則,認識到在某個戰場赢不了的話,就要換個戰場。當你提升戰略視角以後,自然無需跟其他隻想着戰術改革的對手相提并論。從更高的維度進行打擊,才能抓住客戶的最大需求。
32. 用熱情和誠摯打動大佬:與行業大佬共聚一堂,是一件非常有挑戰的事情。作為大佬眼中的小夥子,想要 hold(把握)住十幾個大牌 CEO 其實很難,你的分享和輸出,必須讓他們覺得沒有浪費時間。此外,行業大佬一眼就能看出你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 裝 " 反而會讓自己顯得不真誠,會被一眼識破且不招喜歡。相反,熱情和誠摯才有可能打動他們。
33. 跨國公司要接地氣:外資企業原來确實有一套值得借鑒的工作方法,但這套工作方法如果被原封不動地照搬到中國市場,有很大的可能面臨失敗,因為不接地氣。許多案例都證明了這一點。所以,要想在中國市場立足,就必須建設本地的人才團隊,以更符合中國國情的方式開展經營活動。一切的關鍵,是要把全球化和本土化結合起來,取長補短。中國企業出海也是一樣的道理。
34. 衡量 offer 的價值:在選擇新的崗位時,要考慮這個機會的稀缺性。當你拿到一份令人心動的 offer 時,請思考:5 年之内,你是否還能拿到同樣等級的 offer?如果你有信心在接下來的5年内拿到可以與之比肩的 offer,那你現在可以選擇等待更好的時機。反之,這個寶貴的機會則是值得嘗試的。
35. 理念和執行是兩碼事:成為集團總裁後,我意識到其與顧問之間的差異。作為總裁,要想将一個項目實現落地,就要考慮如何說服同事協助自己推動項目,而不像顧問隻要提出建議那麼簡單。可以說,這就是理想和現實之間的距離吧。
36. 留意别人沒說的東西:公司高管很多時候并不太願意公開提出一些意見,尤其是在面對集團總裁這個層級的人物時。這些高管雖然沒有即時給出反饋,但并不代表他們沒有意見,他們隻是不敢或者不好意思開口。因此,溝通還是需要多維度進行,不然的話,很多隐藏的問題很難被發現。
37. 保持對前線的掌握:在麥肯錫,我主要是将自己的想法和建議提出來,而到了諾亞,作為集團總裁,我需要做的是将想法和建議落地。首先,要讓前線負責人充分了解核心高管的戰略内涵和推動步驟,避免執行時計劃走樣。其次,不要完全聽任身邊高管的說法,注意收集各種意見,特别是前線的意見,這樣才能掌握全貌。
38. 與創始人保持順暢溝通:作為職業經理人,我深切感受到企業創始人願意給空間有多麼重要。正是因為老闆的胸懷,我才做出了許多成績,完成了從顧問向職業經理人的重要一躍。相反,我在麥肯錫的同事中也有不少人到一些很有影響力的企業去做職業經理人,但由于創業者的胸懷不夠,提供給職業經理人發揮的空間有限,結果就是雙方互相浪費時間。職業經理人和企業創始人之間要做到相互匹配和信任,否則是走不下去的。
39. 時刻評估自己的價值:人在一個組織中會經曆各種變化,比如從磨合期、上升期到平穩期乃至平庸期。當你的工作日趨穩定的時候,時常問自己一些問題:我還能為公司創造什麼價值?我還能在這裡學到什麼新東西?
40. 崗位永遠在變化:在不斷變化的時空中,總有當下最匹配的人選,所以沒有一個崗位是永遠屬于一個人的。
41." 空降 " 總裁不好當:之所以建議集團總裁候選人最好是内部人士,是因為我充分意識到 " 空降 " 的難度。事實上," 空降 " 總裁的成功率非常小,因為團隊對你根本沒有認可度。所以我建議從内部提拔。
三、沉澱和再出發:從正面幫助和影響社會
42. 走出舒适區:諾亞和 Two Sigma 是處于兩個極端的兩家公司。諾亞是本土化、旨在推動與華人有關的業務執行的公司,Two Sigma 則是具有國際化視野和能力、青睐分析方法和研究方法的公司。我很喜歡這種不同的極端,因為我的人生原則一直是,人要走出舒适區,面對自己越不熟悉的東西,能學到的東西可能越多。你永遠不會達到一個準備好的狀态,因為你永遠沒有準備好,所以放手去做吧。
43. 中國和 " 其他 ":二十幾年前,當我還在麥肯錫做分析員的時候,我們會說亞洲的一半是日本,另一半是 " 其他 "。但現在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亞洲的一半是中國,另一半是 " 其他 "。所以,如果你想知道亞洲的總量有多大,你隻要把中國的體量乘以 2 就知道結果了。
44. 嘗試做些不擅長的事:嘗試做一些自己不擅長的事,走出舒适區,對每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但這并不意味着你随意找一些不懂行的事情去做。這是一個藝術的過程,你需要找到一個可以實現自我價值、不偏離人生大方向但原本不太擅長的事情去做。
45. 找到正确的風口:我發現,很多人會根據公司的品牌選擇企業。但其實,我們真正應該關注的是這家企業在整個行業中發展到了哪個階段,以及你參與的這個節點是否合适。正如大家經常調侃的 " 站到了風口,豬都能飛起來 ",如何找到 " 正确的風口 ",才是最重要的。不然,盲目走出舒适區,隻會浪費時間。
46. 創業需要破釜沉舟:由于擁有沃頓商學院、牛津大學的教育背景,以及律師事務所的工作經曆,創業對我來說并非背水一戰,我并沒有把它當作一個事業,沒有孤注一擲。每當我創業遇到困難時,我總會想,沒關系,回去當律師也很有前途。所以,一旦我遇到挫折,就會選擇放棄。這可不是一個創業者應有的心态。
47. 建立人際關系網絡:從全球範圍來看,最有用的人際關系網絡可能有三種:高盛網絡、麥肯錫網絡和哈佛大學網絡。不誇張地說,這三張人際關系網左右了世界上的許多事情,在這些網絡中建立的人脈要比其他場合牢靠得多。這樣的人際關系的建立很多時候是出于大家對 " 出身 " 的認同。在高盛、麥肯錫和哈佛大學的經曆,勝過任何一種名片,構成了強大的背書與認同感。不過,即便沒有這些頂級網絡,其他組織的人脈也是有價值的,我們需要随時留意鞏固人脈,未來必将有所收獲。
48. 打好你手中的牌:人生就像紙牌遊戲,你無法改變手中的牌,你能做的是想方設法打好手中的牌。牌的好壞隻是一個起點,關鍵在于如何打出手中的牌。所以我常思考,我手中有這麼多資源、這麼多張牌,我應該怎樣打出去,才能實現這副牌的最大價值。
49. 押注正确的人:人生有時就像一場賭博,我有幸押對了人,因此有了相對順遂的職業生涯。找到 " 對 " 的貴人,其實是一門藝術。這絕不是簡單地找能力強或職位高的人,而是找到一種雙向關系——你 " 投注 " 他,他也願意 " 給 " 你。
50. 把握大趨勢:看準發展大勢并押注,在我看來極其重要。縱觀我的整個職業生涯,我似乎一直在嘗試把握行業的發展趨勢。
51. 讓别人看到你的 " 可利用價值 ":在個人職業生涯中,我還發展了很多不同類型的人脈,這些都是我在這二十幾年中不斷去 " 播種 " 的結果。如今職場人士所理解的 " 建設人脈 " 似乎很簡單,就是多交朋友,但事實并非如此。事實上,你一定要不斷鍛煉自己,讓其他人看到與你保持關系的必要性,說簡單點,就是讓他們看到你的 " 可利用價值 ",比如金錢、你對于事情的看法、你處理事情的能力等。
52. 讓年輕人看到希望:面對社會階層固化、上升渠道狹窄、房價居高不下等問題,一些香港年輕人在經濟層面頗為困窘,不少人認為自己找不到出路。可以這麼說,盡管這些年發生的社會事件有許多複雜的成因,但香港年輕人對于經濟前景的失望一定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因此,幫助這些年輕人重拾自信、找到未來的發展方向,是香港各界有識之士的當務之急。
53. 不要小看年輕人:通過代際的項目合作,我們發現新一代的年輕人十分有潛力。一些社會媒體會突出曝光某些年輕人,導緻大家容易以偏概全,誤會這代年輕人沒有希望,甚至會随時放棄自己,但事實并非如此。社會需要幫助年輕人激發潛能,也讓公衆看到這代年輕人并不是 " 垮掉的一代 "。他們有自己的想法,有夢想,也有行動力,他們需要的是機會。
54. 基于身份認同的奮鬥目标:我的身份認同是,我是中國人,是香港人。作為一個人,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從何而來。一個人的影響力在哪裡可以最大限度地得到發揮?應該是從小長大的地方。而人也需要一種歸屬感,隻有這樣,才知道自己應該為了什麼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