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深刻了解汽車産業變革
出品: 電動星球 News
作者:毓肥
終于!理想汽車城市 NOA 終于和我們見面了。
繼小鵬和華爲系之後,理想也跟上了 2023 年城市領航的大趨勢,不過問題來了,「跟上、追上和反超」理想的第一版城市 NOA 到底在什麽位置?
有關無圖、NPN 先驗網絡、TIN 紅綠燈網絡等具體的技術原理,相信大家已經看過很多分析了,今天的視頻,我們就聚焦用戶感知最強的兩點:
理想城市 NOA,現在能做什麽?不能做什麽?
下面馬上開始。
1. 首先,市區内特有的路況,理想城市 NOA 基本都能過。
我們對能過的定義,是城市領航可以自主完成場景,而不需要人機共駕,更不需要接管。
比如說環島,環島路況會同時涉及大曲率彎道、無保護左右轉、彎道變道等等小場景。
這裏我們這台 L9 表現得是相對順暢的,沒有多餘的制動,争取路權的動作也相對幹脆。
不過環島内全程,L9 的速度都不高,全程控制在限速的 80%,其實當時路況算好的,但我們體感并沒有很激進,主打一個安全順滑。
2. 第二個場景是繞行。
繞行其實包括很多種,繞行也是城市路況我們經常遭遇,還是更容易判斷城市領航是否好用的重要場景。
而理想城市 NOA 在面對不同繞行場景時,它的表現也都有區别,我們一個個分析。
首先,紅綠燈簡單繞行前方待轉的車輛,L9 沒問題。
真正上難度的是這裏,施工路段極其緩慢左轉的攪拌車。因爲右邊一直有車,同時系統發現攪拌車一直在動。所以最終沒有超車變道,體感上還是相對保守的。
這并不是我們當天遇到的唯一一台攪拌車。在望京市區,我們遇到了跟理想官方 DEMO 幾乎一樣的情形,壓雙黃線繞行。
這台攪拌車是直接橫在了路中間,除了臨時跨越雙黃線,我們沒有任何方法過去。
值得一提的是這裏 L9 處理得相當激進,我說的不是繞行本身,而是迅速搶占繞行車位,不給旁邊的帕薩特任何機會。
另外,說到望京大家都知道的「公共停車場」,比如這裏路邊已經全是臨停車輛,甚至把可行駛車道全占完了。城市 NOA 的選擇是跨越實線,走唯一有空間的路。
其實有關灰色操作的讨論一直很熱,面對這樣的應急場景,你們覺得是應該讓機器學會人類的圓滑,還是堅持機器嚴守規則,讓人類接受或者共駕更好呢?
評論區讨論一波。
回到望京,我們繼續聊繞行。
這裏是另一個典型場景,紅綠燈前繞行擁堵的車流,因爲旁邊的 Model Y 距離過近,L9 在距離右轉車道很遠的地方就接近刹停了,再往前探幾步之後就完全刹停了。
我是等了超過 5 秒之後,再嘗試輕點油門,然後它繼續往前挪一點,再點再往前走,直到完全通過。
這種對 L9 這樣較寬的大車很不友好的繞行場景,加入人機共駕的邏輯,我是認同的。
但建議理想在類似場景下加入 UI 和提示音的指示,告訴用戶現在可以人機共駕了,像剛剛那種對橫向識别和控制要求很高的場景。
還有一種就是鄉間小路繞行路邊臨停,目前理想還是不會壓路邊走的,所以像這裏我們就隻能接管了。
說到接管,我們全程兩次接管都非常特别。
第一個是面對臨時施工的樁桶,L9 雖然識别到了,但是沒有減速,我們是在最後一刻強行刹停。
産品經理解釋說,因爲我們需要變到最右去右轉,所以可能是最後輸出的決策邏輯出錯了。
第二個比第一個還要驚險,我的視角看來已經跟撞上去沒什麽差别了,而 L9 其實一直有對前車做标紅。但依然沒有減速,最後隻能是人工急刹。
到這裏,我們就基本把理想城市 NOA 的表現聊清楚了。
産品經理說,它目前就像是剛出駕校的新手司機,我們實際體驗下來的體感也比較符合這個說法。
它可以應對大部分城市基本場景,路況良好的情況下它有時表現還挺不錯,不過由于起步比較晚,數據量和場景積累等等綜合原因,理想現在這套系統,還有一些細節需要繼續打磨。
除了我們上面說的以外,還有一些突然的重刹;道路标線模糊的時候,可能就不會打燈直接變道,等等。
一句話總結,當前版本的理想城市 NOA,是實現了理想的從 0 到 1,踩上了 2023 的競争節奏,但想要從 1 到 100,從踩上到追上,我們還要等待年底的正式推送。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