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最近每一個人都被一部小短劇給刷屏了。
它隻有短短三集,每集甚至都不足十分鍾。
第一集隻有 2 分 44 秒,第二集 4 分多鍾,第三集僅有 9 分多鍾。
然而就是這部加起來都沒有半個小時的作品,卻在網上掀起了極大的風浪。
B 站播放量超過 1500 萬,微博話題閱讀量高達 2.6 億。
就連人民日報,央視新聞也都親自下場表揚,稱贊。
小短劇,大情懷。
是的,它靠着自來水,迎來了一大波的熱度與流量。
所有人都在震驚,爲什麽這部短劇能如此火爆出圈,引發大家強烈共情。
或許,你了解完這部短劇背後的細節與含義。
你會更加對它充滿敬意——————
《逃出大英博物館》
講真,該片真的算不上是什麽大制作。
它沒有豪華的演員陣容,也沒有像樣的主創團隊,更沒有資本介入。
是一部實實在在的 " 三無 " 産品。
然而就是這樣一部小制作網劇,但背後所隐藏的價值觀和細節,一點也不輸優質影劇。
真的隻能說,用心的作品會被看見真心。
短片故事情節很簡單,講述的是大英博物館裏的一件中國藝術品,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在某天突然 " 活了 ",變成了一個身穿天青色紗裙的小姑娘。
她在異國他鄉遇到 " 同鄉 " 張永安,一個在英國發傳單的記者,玉壺激動不已。
請求他一定要帶自己回家。
短短三集中,講的就是玉壺回家的故事。
而仔細觀看,你會發現,這部短片最打動大家的不隻是情懷和大愛,還有這其中點點滴滴的細節刻畫:
比如小玉壺在糾正男主自己是一 " 盞 ",而不是一隻玉壺。
這是因爲中國的量詞甚多,英語無法翻譯,而量詞是屬于中國人獨有的浪漫。
當她回到男主住的地方時,小玉壺自己心裏犯嘀咕的小聲說道:
這麽大的櫃子,隻住兩個人 ……
原來在大英博物館内的很多中國文物在陳展時都擠在一個展櫃裏,它們甚至沒有名字,隻有編号。
有的一些文物别說玻璃櫃了,連個隔離藏品與觀衆的欄杆也沒有,誰都可以上手摸一下。
所以,小玉壺在一出場的時候臉上總是髒髒的,這都是隐喻的細節。
而我們的男主之所以叫 " 永安 ",其實也是有寓意的。
因爲在大英博物館裏,有一個宋代磁州窯瓷枕,上面寫的正是 " 家國永安 "。
太多太多的細節藏在《逃出大英博物館》了。
正如網友所說:沒有技術,全是感情。
該片爲什麽要選在大英博物館呢?
這不得不承認一個很無奈但卻是現實的事實:
「中國最好的文物不在故宮,而在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 23000 多件,長期陳列的有 2000 餘件,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之一。
它甚至還有一個專門的——中國館。
在這裏,從新石器時代的玉琮、玉斧,商周的青銅器,秦漢時期的銅鏡、陶器、漆器、鐵劍。
到唐宋的瓷器,明清的金玉制品 ……
這裏的藏品幾乎囊括了所有藝術類别,跨越了整個中國曆史。
甚至就連大英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其中就有 3 件來自中國,分别是《女史箴圖》、敦煌壁畫和大維德花瓶。
所以不少網友感慨:" 沒有一個中國人,能笑着從大英博物館走出來。"
每一件文物的背後都是一個故事。
如果文物會說話,如果思念有聲音,那句‘回國’一定是共同的呼喚。
有人說,《逃出大英博物館》,被一個短視頻博主拍出來,既是我們的幸運,也是我們的不幸。
這部短片的成功,其實也在結結實實的打了內娛一耳光。
如今很多小自媒體都自費自制情懷短劇了,做得比内娛不知高多少檔次。
而內娛不少大的影視公司還陷入翻拍,抄襲,拍攝粗制濫造的低劣洗錢劇。
相比于内娛的擺爛,我想《逃出大英博物館》也許是一針強心劑。
它最初的策劃很簡單,起因是網友的一句留言,提議 " 拍一部動畫片!就叫《逃出大英博物館》,讓各個文物拟人化,然後複蘇過來逃離大英博物館,回家過年 ……"
于是,一句 " 等我 ",一個承諾。
就讓兩個年輕人,醞釀半年,籌備三個月,完成了這部創作。
剛開始,他們以爲這像往常一樣,隻是制作一個短視頻而已,可當他們真正開始認真翻閱資料、創作劇本的時候。
他們才明白這個故事的重量。
男主說:有一種無名的強烈情感堵住了我的咽喉。
是的,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責任感。
其實,不光是大英博物館,在全世界還有很多國家都有流失的中國文物。
如果有更多的媒體人,影視劇從業者,以文藝作品的方式呈現。
可能,有更多的人知道其中的故事,也許會産生意想不到的結果。
比如,在 2012 年成龍大哥主演的電影《十二生肖》中,該片就介紹了一群偷盜賊們由最初的謀取私利。
漸漸的在偷盜過程中明白國寶的意義,于是就有了成龍大哥在最後爲了保護龍首不被銷毀,甚至拼了命去跳火山救龍首的一幕 ……
講真,該片上映于賀歲檔,實際上屬于商業片,而且本片算不上太過精良。
但是,該片播出以後,真的起到了非同凡響的作用。
法國皮諾家族真的把鼠首和兔首歸還給了中國。
原因竟是這位皮諾先生在飛機上偶然看到了這部電影《十二生肖》,所以最後做出了歸還獸首的決定。
皮諾家族歸還鼠首兔首
講真,這難道不就是影視創作的意義嗎?
無論是電影還是短片,它的出現就一定有它的意義,
未來,這樣的作品越來越多,誰知道不會引起同樣的效果呢。
這樣有意義的作品,難道不比拍些無聊,博噱頭,粗制濫造的爛片好得多嗎?
讓一部時長還沒有半小時的短片如此打臉,內娛的影視創作模式可能真的要反思了。
記住,隻有走進觀衆心裏的才是好作品,無關乎時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