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7 日消息,爲科學而獻身,并不是句口号,而是實打實的存在。
巴裏 · 馬歇爾是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同時還是幽門螺杆菌發現者,爲了研究,他從病人身上取下幽門螺杆菌,培育後,将其與牛肉湯混合喝下 " 以身試菌 "。
上世紀 80 年代之前,醫學界對胃炎和消化性潰瘍發病機理認知比較刻闆,一般會歸結到心理壓力、食物刺激以及胃酸過多等因素,直到 1979 年。
當年,已獲得醫學本科學位的馬歇爾在一份胃黏膜标本中發現了一種奇怪的細菌幽門螺杆菌,兩年後,他在當研究生時遇到了正在研究胃潰瘍的醫生羅賓 · 沃倫,雙方一拍即合,開始合作。
兩人發現,幽門螺杆菌很可能是導緻胃潰瘍的元兇,這在當時無疑是 " 挑戰權威 ",很多業界專家認爲是研究樣本被污染了,甚至是造假。
面對質疑,兩人并不氣餒,1982 年 4 月,馬歇爾最終從胃黏膜活檢樣本中成功培養和分離出這種細菌,兩人将相關研究形成論文,發表在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雜志。
不過這并不能讓行業内人士相信,而他們的動物試驗也屢遭失敗,無論被注射多少幽門螺杆菌,但都沒能引發胃潰瘍。
爲了證實自己的研究無誤,馬歇爾決定 " 以身試菌 ",果然幾天後,他出現了惡心嘔吐、進食困難等症狀,胃鏡檢查後他發現自己胃裏長滿了幽門螺杆菌。
就這樣進行了 10 天的觀察和試驗,考慮到潛在的胃癌風險,馬歇爾最終服用抗生素進行治療,要知道在當時的醫療條件下,這種操作無疑就是把自己送到鬼門關,好在最終抗生素治療起了作用。
經此一役,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他的研究并參與進來,10 年後,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峰會上,幽門螺杆菌終于被确認爲消化性潰瘍病的元兇,最終他和合夥人雙雙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