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綜藝《五十公裏桃花塢》的海邊喊話環節,李雪琴哭了。
她說自己是個情緒非常不穩定的人,總是因爲一點點的事情,陷入巨大的悲傷痛苦和自我否定中。容易焦慮、在半夜 emo,不自覺地向朋友傾吐負能量。
會莫名其妙的不高興、沮喪,一個人低着頭在那裏。
她會因爲一項重要的任務而緊張、惶恐、焦慮;也會因爲一件很小的事情内愧好多天。
因爲焦慮和不安,她每天晚上都拉朋友聊天,把情緒發洩給朋友,讓朋友承受了太多不該承受的負面情緒。
網上總說,要跟有能量的人做朋友。李雪琴聽了就很絕望,自問:" 如果大家都跟有能量的人做朋友,那誰願意跟我這樣的人做朋友呢?"
其實像李雪琴這樣内心敏感、無法掌控情緒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并不少。
很多别人眼中的小事、生活中瑣碎的壓力、周遭人的無心之言,都會造成我們的情緒起伏。心裏似乎裝了一個倒帶機,總是忍不住想要一次次回到過去,糾正自己當時的行爲,期待有更完美的表現。
然而現實生活并沒有給我們這樣的機會,于是過去的很多事情就成了抹不去的陰影,記憶一遍遍地在暗夜突襲,沒有能力自己按下休止鍵。
所有人都希望你抗壓、耐造、情緒穩定," 像成年人一樣生活 ",然而成年人真的就能戒掉情緒、破除敏感,變得百毒不侵嗎?
1997 年,心理學家夫婦 Elaine N. Aron 和 Arthur Aron 提出:存在這麽一個人群,對内源和外源刺激高度敏感,特别容易被情緒淹沒。他們把這個人群,稱之爲" 高度敏感者 "(Highly Sensitive Person),簡稱 HSP。
研究發現,高度敏感是一種先天特質,或者說體質更容易理解一點。對他們來說敏感幾乎與生俱來,并且會在成長過程中,變成一種比較穩定和持久的人格特征——意味着很難改變。
2010 年,Aron 夫婦進一步提出高敏感特質的 "DOES" 标準,包括:
Depth of processing:深入反刍,對信息過度加工,以至于思緒過多;
Overstimulation:刺激過載,容易因爲一些小事産生強烈反應;
Emotional responsiveness / empathy:情緒反應和同理心,對他人的情緒容易理解并受到影響;
Sensitive to subtleties / sensory stimuli:細節感知,對諸如光線、微小的聲音等都能清晰感知到。
DOES 導緻高度敏感者在生活中表現爲:想得太多,反應過度,容易感到焦慮、煩躁、沮喪、壓力,患得患失,很難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
在人群中,約有 20% 的人屬于高度敏感者。爲了讓自己能夠良好地融入社會環境,高度敏感者需要承擔比别人更大的心理負擔。
盡管這個群體并不小衆,但他們好像已經學會了在白天、在公開場合中 " 隐身 "。
尤其是成年以後。
小時候因爲小事哭鼻子,不管多少次,總會有老師同學好心寬慰。而成年人的世界卻沒有那麽寬容。哭一次兩次,别人會安慰你;哭三次四次,别人會躲着你;哭五次六次,别人就會厭煩你 ……
大家壓力都很大,你憑什麽 " 裝可憐 "" 賣慘 "" 博同情 "?又憑什麽制造情緒垃圾,讓本就壓抑的職場環境更添糟心?
成年人過于直接、強烈的情緒,在别人眼裏是幼稚、矯情、無病呻吟。高度敏感的你,在大家的背後議論中,會被貼上 " 奇怪 "" 綠茶 "" 莫名其妙 " 的标簽。有時候人和人之間的悲歡不僅并不相通,而且充滿敵意。
因爲過度的壓抑與粉飾太平,壞情緒往往會在深夜一個人的時候爆發。"2020 年十大網絡熱詞 " 之一的 " 網抑雲 ",便是這種現象的集中體現。
然而當這個現象成爲熱點,在相對隐匿的評論空間裏,高敏感性人群再一次無差别地攻擊爲 " 賣慘裝文藝 ",廣大網友建議 " 用正能量回怼喪文化,把網抑雲變成網愈雲 "。
明明已經盡可能地在不引人注目的時間、地點爆發與釋放自己的敏感與壓抑,卻依然會被揪出來示衆,承受 " 情緒不穩定,不像成年人 " 的批評。
高智生物的敏感、情緒、壞心情,從什麽時候開始變成人類的恥辱了?
網絡總是在教育我們,不要情緒内耗。輸入關鍵詞 " 情緒内耗 ",最熱門的内容是清一色的 " 拒絕 "+" 情緒内耗 "。然而,這些文字無論運用多麽溫情的語言,本質仍然在告訴我們:情緒内耗是一種錯誤。
人們甚至想不起來," 情緒内耗 " 或許也可以和 " 接納 "" 和解 "" 包容 " 這樣的動詞聯系在一起。
受這種網絡主流态度的影響,情緒内耗的人,也會讨厭自己。就像李雪琴的海邊喊話,每一個字其實都在否定和中傷自己,認爲自己做得不夠好,給節目組(公司)、周圍人(同事)、朋友們帶來了麻煩。
大家在讨厭敏感人群的時候,總是忘記敏感與情緒内耗的背面,是卓越的共情能力和與某一項工作死磕的勇氣。就像李雪琴,雖然情緒不穩定,但她的确爲桃花塢做了很多事情,她怕被人嫌棄,所以更加努力。
最近幾期 " 桃花塢 " 的數據相當喜人,成爲了鵝廠最出圈的綜藝;很大程度上也有李雪琴的功勞。
但即便是這樣,李雪琴還是對自己感到不滿意。隻是因爲自己情緒不夠穩定,不能時刻保持積極的、陽光、高能量。
與圍剿 " 精神内耗 " 相輔相成的是推崇 " 情緒穩定 ",就像網友說的,我們這代人衣食無憂,卻連悲傷的資格都沒有。
如果真有造物主,看到在信息大潮之下,每個人都極力掩飾内心的敏感,追求極緻的情緒穩定無内耗,估計也得歎口氣——老子辛辛苦苦把每個人都創造得不一樣,你們爲啥拼盡全力要把自己标準化?
缺點同時也是一個人的特點,是我們行走世界的小宇宙,是我們與他人區分開來的基因密碼。
在谷崎潤一郎的《細雪》中,雪子的姐夫對她有這樣一段評價:
" 像雪子妹妹那樣消極保守,連電話都打不好的一個女性,也自有其獨特的長處。世上也許有那樣的男子,不把她那種性格一律看成是因循消極、落後于時代,而認爲是一種溫柔、高尚的品質。不能認識到她那種優點的男子,就沒有資格做雪子妹妹的丈夫。"
缺點與優點其實是互文關系,當我們極力改掉缺點,優點同時也被抹平了,最終變成一個沒有特點的平庸的人。
适當的敏感與精神内耗應該被包容,正如适當的失誤也應該被包容。人生的自由,就包含了做自己的自由。
敏感作爲一種先天特質,或許有帶給自身和他人困擾的一面,但也有其無與倫比的獨特優勢的另一面。
研究證明,高度敏感會帶來合稱爲 "CDEF" 的 4 種優勢:
Creative:較高的創意和發散思維能力,總能有很多點子和想法;
Depth:冷靜的思維和深思熟慮的能力;
Empathy:極高的同理心和共情能力;
Feeling:良好的審美能力和感受力。
當我們過度圍剿敏感、拒絕精神内耗、追求情緒穩定,李雪琴就不再是李雪琴;我們的世界也少了 20% 的敏感色。
海邊喊話環節結束後,宋茜找到李雪琴,陪她一起在海邊放煙花。因爲這小小的溫暖,李雪琴又落淚了,說 " 人最容易哭的時刻就是感受溫暖的時刻 "。
這就是敏感的人。
别人哭的時候,她想的是 " 山高水長、後會有期 ",因爲她要給自己的勇氣以自洽;别人笑的時候,她卻被暖哭了,因爲從不敢将他人的付出當作理所當然。
李雪琴在微博裏寫:會永遠記得,那天海邊的煙花,和被偏愛的我。
這條微博下,點贊量最高的評論是:會有很多人愛你。
李雪琴這一哭,更多人愛上了她的坦誠與勇敢。因爲她像皇帝新裝裏的小孩,說出了很多人不願意承認的事實——整個社會的評判标準越來越狹隘,過度追求情緒穩定、正能量的代價是越來越多的人活成了面具人與空心人。
與可敬的情緒穩定相比," 真情流露 " 更可親。
無論自愛還是愛人,都不是愛一個更優秀的人,而是包容月亮的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