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新能源行業觀察,作者丨逢元,編輯丨和暢
" 上天、下地、出海 ",被業内人士戲谑爲國内企業未來發展的三大路徑。
天和地所對應的,分别是 AI、芯片等高精尖科技和下沉市場。" 海 ",顧名思義,便是去海外尋找新的增長點。
近年來,在波濤洶湧的企業出海浪潮中,锂電池行業也不例外。
特别是随着全球電動化及儲能雙雙進入快車道,锂電池需求呈現爆發式增長,2023 年锂電池企業持續擴産,并且新建産能将加速釋放。但與之相對應的是,锂電池關鍵材料階段性、結構性産能過剩問題逐漸顯現,加之各路跨界 " 玩家 " 湧入锂電池賽道,行業内卷嚴重。
面對當下産業出現的結構性産能過剩難題,锂電池廠商紛紛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場,寄望通過 " 出海 " 來緩解國内競争壓力,謀取全球發展。
海外是内卷下的新出口
内卷,是當下國内锂電池市場的真實寫照。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 年上半年,我國锂離子電池累計産量爲 111 億隻,同比去年累計下降 4.5%。盡管在新能源産業鏈上,锂電池整體市場需求略有下滑,但湧進來的競争者卻有增無減。
據新能源行業觀察不完全統計,2023 年上半年已有涉及房地産、環保、服裝、食品、化工、物流、玩具、陶瓷、LED、酒業等多個領域,超過 20 家公司傳出了跨界布局動力電池賽道的新動态,大至五糧液,小如浪莎股份。
動力電池搭台,資本唱戲。強如锂電池這樣的朝陽賽道,也逃不過 " 内卷 " 魔咒。
2022 年至今,全球範圍内已公布的重大動力電池項目超過 150 個,總投資預算逼近 2 萬億元。同時,全球 17 家動力電池企業在 2022 年底的産能總計接近 1600GWh,到 2025 年的總産能規劃更是達到了 5868GWh,甚至更多。
按照 1GWh 可以裝車 2 萬輛算,5868GWh 就意味着可滿足超過 1.17 億輛新能源汽車的生産。
而中國工程院院士丁榮軍曾在 2023 國際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創新生态大會上預測,2025 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突破 2500 萬輛,滲透率超過 20%。
顯然,動力電池産能規劃遠超市場需求的預期,産能過剩風險與壓力如影而随。
最直接的體現便是今年動力電池全産業鏈的價格普遍下跌。其中動力電池的價格下降了超過 32%,電解液價格下跌了超過 40%,正極材料價格下跌了超過 22%,電池級碳酸锂的價格下跌甚至超過了 60%。
鑫椤資訊分析指出," 目前電芯已經全面産能過剩,動力電池領域已經陷入價格戰,盡管儲能市場需求旺盛,但也出現了産能過剩的趨勢,價格明顯下降。"
相比較國内已經内卷嚴重的锂電池市場,海外市場成了锂電池廠商的突圍口,随之而來的便是出海浪潮一波高過一波。
對此,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向新能源行業觀察指出,除了受海外市場需求增長影響外,锂電池企業 " 出海 " 還能獲取更高利潤和提升品牌知名度等。" 相對于國内市場,海外市場的價格更高,同時,在海外市場布局,可以提高企業的品牌知名度和國際影響力,爲企業的長期發展奠定基礎。"
掘金海外
所以對于锂電池企業而言,海外遍地是待開采的 " 金礦 "。
在過去幾年中,全球範圍内對節能環保的要求不斷提高,非化石能源的開發和應用成爲各國政府的重要戰略。锂電池作爲一種清潔能源解決方案,在電動汽車、儲能設備等領域有着廣泛的應用前景。
爲了推動锂電池産業的發展,各國紛紛出台了相應的支持政策。
比如印尼,近幾年就因兩輪車 " 油改電 ",讓電動二輪車迎來了政策紅利。根據印尼政府規劃,到 2030 年将自主減少 31.89% 的碳排放,從 2040 年開始隻銷售電動摩托車。而 2021 年,印尼電摩的滲透率僅爲 0.3%,行業正處于發展初期,市場空間潛力巨大。
不過,盡管锂電池出海政策吸引了一些企業的關注和投資,但在實施過程中也面臨一些挑戰。其中包括技術轉移的難度、市場需求的不确定性以及國際競争的加劇等。
"企業出海,面對的挑戰有很多,包括市場準入壁壘、國際質量标準合規、技術創新能力、建立全球化供應鏈、建立品牌知名度等方面。" 出海領域的業内人士李略向新能源行業觀察直言,這些挑戰可能包括語言和文化差異、保障産品品質與質量、與本地企業和當地政府的競争等。
就如今年 8 月,《歐盟電池與廢電池法規》正式生效,盡管給足了緩沖時間,除了明年 7 月需要提供的電池碳足迹信息外,大部分強标在 2025 年底才正式生效。但法規之嚴苛前所未見,某種意義上,這已經形成新的 " 貿易壁壘 "。
李略就表示,對于歐盟來說,其目的未必是全面禁止中國電池,但肯定有在爲本土電池産業的發展尋求空間之意。換言之,中國企業要想在海外市場占據領先位置并不無可能。
所以在李略看來,企業要想保持領先位置,需要具備以下特點:首先是較先進的技術創新能力,以适應和引領不同國際市場的需求;其次是建立穩定可靠的全球供應體系,以确保産品供應和售後服務;此外,持久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場認可度也是占據領先位置的關鍵因素;當然,建立廣泛的合作夥伴關系,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和人脈,以擴大市場份額和加強競争優勢也非常有必要。
毫無疑問,通過多年布局和摸索,目前的海外市場,锂電池賽道也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的中國企業。
光大證券報告稱,在我國新能源車滲透率大幅領先的背景下,産業鏈上各環節在全球範圍内占有主要份額。在其中的電池環節中,甯德時代、比亞迪、中創新航等企業市占率逐年上升。據 SNEResearch 數據,2022 年甯德時代全球市占率達 37%,而松下、LG 等海外電池企業市占率卻逐年下降。
國内企業在全球市占率的上升,自然離不開企業在海外多年來的布局。
其中如甯德時代,早在 2014 年就在德國成立了第一家海外全資子公司,并與寶馬開展了三元锂電池的合作;其在産業上遊,于 2019 年便着手購買了澳洲锂礦;兩年後又在非洲買礦。目前,甯德時代海外锂礦布局已遍及南北美、澳洲、非洲,海外鎳钴資源則分布于東南亞和非洲。
此外,近年來,甯德時代也采用建廠及技術出海的方式前往歐洲和美國,寄望于以技術換得市場。
又有通過與海外的整車廠、經銷商等渠道合作的中創新航,以高品質産能及創新技術輸出的形式賦能歐洲電動化。
截至目前,甯德時代、中創新航、國軒高科、億緯锂能、蜂巢能源、欣旺達等國内動力電池廠商紛紛披露了海外布局規劃,而多數企業選擇在歐美地區建廠。
像上述企業這般有遠見,早早掘金海外市場的企業還有很多,也在海外市場占據了一定的有利位置。
正如光大證券所言,我國産業鏈前期規模化效應以及技術領先帶來的成本優勢,顯著增加了産業鏈的競争力,也爲産業鏈走向國際市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毋容置疑,未來在甯德時代等科技領先企業的影響下,中國企業在接下來的全球市場擴張中将占據更大優勢。
* 文中李略爲化名。
參考資料:《動力電池 " 出海 " 的機會與隐憂|钛度車庫》,來源: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