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題:《引争議的 " 早 F 晚 E":成年人該如何安放 emo 情緒?》
「或許這種渴望剝去僞裝,讓情緒主導一切的自在,才是這場鬧劇中最戳中人心的所在。」
>>>
" 我盡量保持冷靜,我對不起好多人,我希望對得起這短暫的一生。"
8 月 29 日淩晨,一張頹喪悲傷的臉龐,從滿屏假笑營業的娛樂泡沫中悄然浮現,淩亂的短發,不飾修剪的胡須,強睜的雙眼上還有一道若隐若現的傷疤,俨然一副流浪醉漢的模樣。
(胡歌深夜 emo【已删除】)
如果不是賬号頭像上點綴着醒目的 " 紅 v",人們或許很難将這張臉龐與熒幕形象中或陽光、或痞帥、或儒雅的演員胡歌聯系起來。
正當路人憑着印象中的角色濾鏡,對胡歌的精神狀态表示擔憂時,熟悉他的粉絲早已在評論區替正主安撫解釋 " 習慣就好,胡歌的老粉都知道,他經常喝醉酒後,在微博發洩情緒,第二天再後悔删博。"
(網友評論)
果不其然,當第二天明媚的陽光照進屋内,把前一晚的憂郁曬至蒸發,收拾精神的胡歌删除淩晨的醉态,拍下牆上童真的插畫,向關心他的互聯網世界問安。
(胡歌問早安微博)
可作爲公衆人物,一言一行都在公衆審視之下,短暫的失态也無法輕易翻篇。有媒體把這樣的行爲解釋爲 " 早 F 晚 E",試圖和普通人受環境磁場影響下正常的情緒波動建立聯系。隻是這一次圍觀群衆不肯輕易買賬,有人逆反着說自己是早 E 晚 F,甚至是早 E 晚 E;也有人質疑明星手握萬元高薪,還要以情緒崩潰博眼球,是否過分矯情?
炒不熟的抽象熱梗,熨不平的情緒褶皺,成年人的 emo 不似定期服藥如約而至,往往是綿綿細雨般的慢痛在連軸轉的生活中糾纏不休。
1、深夜的憂傷流自何方?
人們不願意去同情商業資本控制下流量符号的賣慘,但人們願意去解讀一位鮮活生動的演員的憂傷。
胡歌就是這樣一位演員,不論他展現出來的精神狀态如何,在他幾十年的從藝生涯中并沒有愧對自己的本職工作,而是留下了李逍遙、明台、梅長蘇等諸多受人認可的角色。
(粉絲鼓勵胡歌的畫)
所以當他在濃稠的夜色中,暴露内心洶湧如潮汐的憂傷後,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表示關心,并能夠體諒那細膩的情緒感受和沉重的人生思考。
有人聯系發文日期的特殊性,猜想胡歌情緒低落的主要原因是想起了多年前的車禍,對月傷懷,悼念在車禍中逝世的友人。也有人結合胡歌的婚姻狀态,猜想他受困于家庭日常的瑣碎枯燥,身心逐漸喪失朝氣。
無論是舔舐友人離世的舊傷口,還是在不如意的婚姻狀況中逐漸迷失自我、焦頭爛額,人們都仿佛以明星的失态爲鏡子,照見自己在黑夜中曾與之搏鬥的夢魇。
但更多影迷和粉絲願意包容胡歌的 " 任性 ",是因爲他身上的擰巴勁兒,不安現狀,即使逆流而行在 " 如何做自己 " 的問題面前徘徊多年,也要固執地尋求一個答案。這或許能解釋爲何他外表已蛻變爲滄桑的中年人,憂郁的眼神中卻依然泛出如孩童般幼稚天真的光芒。
比如在此條微博之前,胡歌還有更大膽的 " 退圈 " 發言,同樣在熱搜廣場上引起争議。配圖中的他依舊不修邊幅,但一副太陽鏡映出背後空曠的藍天,金黃的沙漠孕育着綠意盎然的綠植,純粹、幹淨,描繪出自然野性之美。文字則是充滿試探的設想,口吻仿佛一個即将背起行囊遠行的探險少年," 如果未來五年,我不拍戲了,去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你們應該會支持我的吧 "。
(胡歌 " 不演戲 " 微博)
郝景芳爲《長安三萬裏》撰文時寫道 " 有的人一輩子也無法步入中年 ",胡歌身上也有這種與幻想纏鬥一生的執拗,看不透也融不進,無法真正在精神上遠離這世間,也無法真正在精神上進入這世間。所以他隻有讓自己在 " 出走 " 和 " 歸來 " 間,永遠探索,不停追問。
而此間流露出的悲傷,壓抑不住的情緒波動,也可以看作一種叛離," 假如我暴露一切傷疤,世界能否與我坦誠相見?"
或許正是這種渴望剝去僞裝,讓情緒主導一切的自在,成爲這場鬧劇中最戳中人心的所在。
2、普通人的 " 早 F 晚 E" 如何解讀?
雖然人們樂意在欣賞胡歌作品的基礎上,理解和同情他個性底色上的憂傷。但将這種失态表現造梗化,與廣大打工人的情緒狀态捆綁在一起,則帶有一種 " 跨頻問候 " 的牽強。
(" 早 F 晚 E" 插圖出處)
事實上," 早 F 晚 E" 的梗并非源自胡歌,而是網絡插畫家觀察生活後總結得出的。"F" 代表英文單詞 "Fighting","E" 代表悲傷情緒 "Emo",兩者合并,一起形容年輕人白天越努力,晚上越困惑的現狀,情緒波動随着環境磁場的變化出現。
但它也可看作是一種新型雞湯,就像是外界強加給打工人的安慰,F 爲主,E 爲副,無論晚上多麽難過,第二天要繼續打起精神,還有理想和燦爛的未來等着你去奔赴。
現實情況卻是人們不得不将悲傷短暫放下,因爲白天淹沒在步履匆匆的人潮中,沒有空間和時間留給人們精神内耗。
這樣的叙事套用在明星身上顯然是不妥的,人類的悲喜本就無法相通,收入條件、生存環境、選擇餘地等方方面面存在巨大差距的情況下,普通人難以共情明星的憂傷,明星也無法爲普通人的辛苦代言。而這種畸形的層級隔閡的存在,恰恰是導緻多數人 emo 的症結。
有網友以形象的語言闡釋其中的荒誕:明星 emo 之後,第二天能夠迅速找到 fighting 的狀态,是因爲他們可以通過錄綜藝、拍電影等手段,拿到遠高于人均的收入,最短時間内獲得物質上的寬慰。而對于普通人而言尋找 Fighting 是更加艱難的過程,耗費精力維系現狀的同時,還要戰戰兢兢地祈禱不會遇到雪上加霜的變故。
換句話說,現實的生存困境逼迫着打工人必須盡快習得情緒穩定的能力。演員保留天性中不受控的一面,或許能幫助他們在本職工作中獲得更大的爆發力,而普通人的精力則更爲寶貴,無法分出更多去應對情緒沖動帶來的後果。有時候過度頻繁的情緒波動表現,還可能招緻别人過度的關心 " 你是不是病了?"
所以對于普通人而言,用 " 早 F 晚 E" 形容的生活,是充滿被動和壓抑的。爲何早上要保持 "Fighting",因爲不能讓疲憊消極的情緒拖慢自己工作謀生的步伐。爲何晚上會不自覺的 Emo,因爲在強裝情緒穩定的情況下,總有一些委屈、痛苦堆積在心頭,進而在獨處的深夜翻湧,它無以名狀卻足夠苦澀。
而多數時候這種壓抑中的情緒波動狀态更是拒絕被标簽化的,它是會議間隙獨自咀嚼午餐時流下的一滴淚,是夕陽下頹坐在廣場邊的背影,是塞上耳機後心頭散開的郁悶,絕非簡單的 " 早 F 晚 E" 可以概括和撫平。因此很多人會在談及這個詞語的帖子下留言,爲自己早 E 晚 F、早瘋晚抑或是早 E 晚 E 等五花八門的生活正名。
(" 大家都不是很快樂 " 熱帖)
相比 " 早 F 晚 E" 的抽象口号,對普通人來說更能賦予鼓勵的,莫過于讓壓抑的悲傷 " 被看見 "、被細膩地書寫。比如最近某平台話題榜上的一句 " 原來大家都不是很開心 ",聽來更讓人心頭一暖。
讀來就像是冰冷的世界中,有人敲破了你僞裝堅強的外殼,用溫暖的手掌捂住柔軟的心髒,悲傷和吐槽一并流露,在衆多不盡相同的文字中,體會到抱團取暖的美好。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