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一弛
編輯 | 蘇建勳
36 氪獲悉,國産可回收商業火箭公司「大航躍遷」完成一億元種子輪融資,本輪融資由申能誠毅領投,天創資本、柏彥基金、險峰長青、知名投資人張超先生等跟投,誠一資本擔任獨家融資顧問。本次融資将用于 " 筷子夾 " 塔架回收試驗和 " 躍遷号 " 運載火箭研制。
大航躍遷于 24 年 3 月正式運營,以 " 地面捕獲 + 智能控制 " 爲特色,打造低成本、高可靠、可複用的運載火箭,是目前國内唯一聚焦塔架式回收的民營火箭公司。
目前公司已集結一批由院士顧問領銜的研發團隊,并已經完成多項技術攻關:包括 " 筷子夾 " 塔架回收驗證平台的搭建、箭載飛控計算機 " 火石一号 " 以及國内首款回收塔架控制器 " 小火石 " 的研制。公司受邀參加第 75 屆國際宇航大會,成爲首家在大會上作塔架回收可複用火箭報告的中國商業航天公司。
來源:企業提供。塔架回收火箭概念圖
從産品角度劃分,民營火箭發展主要可以分爲四個階段,分别是一次性固體入軌火箭、一次性液體入軌火箭、液體可回收火箭、航班化火箭。SpaceX 目前可成熟回收獵鷹 9 号,驗證了民營火箭公司完成第三階段 - 液體可回收火箭的可行性。
大航躍遷 CEO 陳曙光向 36 氪介紹,2015 年 12 月,獵鷹 9 号首次完成一級火箭回收,許多國内火箭領域從業者備受鼓勵,大量創業公司 2016 年開始如雨後春筍般成立,從 0 到 1 研發民營一次性固體入軌火箭,逐步實現中國民營火箭公司淌流程、建配套、拿融資的早期運營模式。
但在國内第一階段,中國民營火箭公司沒有液體火箭的完整技術體系的儲備,發動機等關鍵設備缺乏上遊供應商,距離大規模商業化實戰有較遠距離。
2020 年前後,國内有少數幾家民營火箭公司嘗試向一次性液體發起沖擊。2023 年完成了一次性液體火箭發射入軌,标志着中國民營火箭公司初步解決液體火箭供應端技術上的缺口,中國民營火箭公司也正式進入民營火箭發展的第二階段。
目前,國内尚無液體可回收火箭成功入軌的案例,國内技術較爲領先的民營火箭公司,主要參考獵鷹 9 号發展路徑,通過公裏級的 " 蚱蜢跳 " 回收實驗逐步研發液體可回收火箭。
據了解,獵鷹 9 号雖然 2015 年年末成功完成首次回收,但在 2020 年之前,各代獵鷹 9 号發射量未能超過 25 次 / 年。而星鏈成功布局帶來的下遊需求,則爲獵鷹 9 号批量化發射帶來了決定性催化。
2019 年,SpaceX 首次成功發射一枚載有 60 枚低軌衛星的獵鷹 9 号,爲大批量部署星鏈星座拉開帷幕。截至 24 年 10 月,SpaceX 共計發射超 7000 顆星鏈衛星,帶來共 202 批可回收火箭發射需求。
垣信衛星與中國星網集團分别于 2018 年與 2019 成立,皆已完成實驗星發射。星網集團的 GW 星座計劃和垣信衛星的千帆星座計劃總規模近三萬顆衛星,兩大集團的兩大星座明确組網,爲商業火箭公司提供了亟待解決的市場需求,若單星重量按照 500kg,發射價格按照 4.2 萬 /kg 估計,該增量市場約達 6000 億。
陳曙光認爲,中國版 " 星鏈 " 将爲國内民營火箭公司帶來實質性的商業需求,從成本角度考慮,開發可重複使用火箭是必走之路。相比一次性火箭,可重複使用火箭理想情況下可降低 60%-80% 的單次發射成本。
液體可回收火箭主要分爲類獵鷹 9 号的 " 着陸腿式 " 回收火箭,和類星艦的 " 塔架式 " 回收火箭。相比 " 腿式 " 回收火箭," 塔架 " 回收火箭主要具備運力高、箭體使用壽命長、回收可靠性高、研發效率更高和塔架發射平台性價比高的五大特征。
運載能力方面," 塔架式 " 回收火箭可以直接節省 3-5 噸重的腿部回收支架,相比同等規模的 " 腿式 " 火箭,理論運力上限更高。
使用壽命方面," 腿式 " 火箭回收時,箭體落地瞬間承受很大的沖擊過載。塔架用 " 夾筷子 " 的回收方式,爲箭體回收帶來足夠的緩沖空間,有效降低沖擊損傷,延長箭體和發動機的循環使用年限。
回收可靠性方面," 腿式 " 回收火箭需精準把握發動機關機時間,而且對降落前飛行姿态的平穩度有極爲苛刻的要求,稍有偏差就可能炸毀在回收平台上,獵鷹 9 号就有相似的經曆。通過 " 夾筷子 " 的方式," 塔架 " 回收火箭在降落途中有更寬泛的高度要求和時間窗口,姿态平穩度也能适當放松,回收可靠性有所提高。
研發效率方面," 腿式 " 回收火箭,着陸腿是火箭本體的直接組成部分,着陸腿與箭體是充分耦合的,測試場景較少。" 塔架 " 回收火箭則去除了該困擾,塔架主要由地面回收工程團隊負責獨立研究,箭上的歸箭上,地面的歸地面,完全解耦,并行研發,極大程度地減少箭體研發團隊對回收部件的考量。
而回收平台方面,塔架是基建狂魔的代表性産出之一,具備高質量高性價比的特征。陳曙光向 36 氪表示,中國有成熟的塔架産業鏈基礎,可吊起數百噸的貨物,接住數十噸的火箭綽綽有餘,塔吊的成本控制也做到全球領先,未來批量化生産發射平台成本端具有先天優勢。
大航躍遷目前已集結一批由院士顧問領銜的 " 正規軍 " 研發團隊,骨幹成員均出身于央企航天院所,平均航天工作經驗超 10 年,具備豐富的液體火箭研發經驗,并覆蓋從設計、研制、試驗、發射全流程背景。當前研發團隊專注研制回收塔架近 1 年時間,是國内最早系統性研發回收塔架技術的團隊。公司沒有固體火箭、一次性液體火箭産品研發的曆史負擔,目前僅聚焦在 " 塔架 " 式回收火箭産品的研發上,工程化的聚焦,會進一步提高研發效率。
未來規劃方面,大航躍遷 " 筷子夾 " 塔架回收試驗于 24 年 11 月啓動,2026 年第一代火箭躍遷号計劃實現入軌 + 一級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