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戰史編譯 Author 淡青
寫在前面的話:本文節選自橫森周信著「海軍陸上攻撃機」(Land based Naval Attack-Bomber)全文略有删節,2023 年 12 月 17 日首次發表于 " 戰史編譯 " 公衆号,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文章僅作爲學習交流之用,不代表譯者認同其原文觀點。
戰雲逼近南太平洋
受節外生枝的失敗之作 G6M1 的影響,十二試陸攻在推遲了将近一年之後,終于在昭和十六(一九四一)年四月二日,以一式陸攻一一型的名義正式定型,開始投入大批量生産。
之所以稱之爲一式是因爲該機定型的時間西曆一九四一年如果按照日本的皇紀紀年法計算是二六零一年,然後取其末尾的數字 " 一 " 作爲制式名稱,與皇紀二五九六(西曆一九三六)年定型投産的九六式陸攻的命名規則是一樣的。
随着三菱的生産線開始轉産一式陸攻,九六式陸攻在三菱的生産也就此于昭和十六年二月,在總計生産了六百三十六架之後告一段落,此後,九六式陸攻的生産設備被陸續轉移到了中島飛行機株式會社,在該公司繼續生産。
在中島生産的九六式最初型号爲二二型,随後又轉而生産改良型号二三型(G3M3),至昭和十八(一九四三)年停産爲止,共計生産了四百一十二架。
二三型是裝備了 " 火星 " 五一型發動機(額定功率一千二百馬力 / 高度三千米),加裝了翼内油箱的性能增強型号,最大平飛速度二百二十四點五節(四百一十五點七千米每小時)/ 高度五千九百米,最大續航距離三千三百六十三海裏(六千二百二十八千米),具有九六式陸攻系列型号中最高的性能數據,盡管此時該機的基本設計已經顯得日益陳舊,但是憑借着良好的可靠性和可維護性,依然深受部隊的歡迎,直到太平洋戰争結束爲止,在各種用途上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三菱 G3M3 /96 式陸上攻擊機 23 型 是該系列中性能最出衆的型号
在定型以後作爲制式的軍用飛機投入批量生産的一式陸攻一一型在初期遇到的主要技術難點—整體框架式油箱的漏油問題,雖然在初期确實讓人感到非常頭疼,但是通過負責加工工藝的平山和堀村兩位技師的不斷努力,問題逐步到了解決,特别是在使用了作爲油密封塗料由旭 GLAS 負責研制開發的 " 熱可塑性合成樹脂 " 之後,基本上得到了完美的解決。
另外一個技術問題是起落架的強度,盡管該機的主起落架結構如前文所述,采用了非常簡潔優秀的設計,但是在被配屬到一線實戰部隊經過多次反複地野蠻着陸後強度仍然略顯不足,頻繁出現金屬鑄造件破損事故。
對于這個問題,則是通過使用當時尚不普及的被稱爲 " 愛雷克特龍 " 的鎂合金部件予以了解決。
截至這一時期爲止,海軍的陸攻部隊雖然繼高雄(駐台灣)航空隊之後,又分别于昭和十四年十月十日、昭和十五年十月一日、昭和十五年十一月十五日,相繼組建了千歲(駐北海道)航空隊、美幌(駐北海道)航空隊、元山(駐朝鮮)航空隊,使海軍的陸上攻擊機隊達到了六個,但率先裝備一式陸攻的卻是高雄航空隊,時間是昭和十六年的五月中旬。
高雄航空隊配備的三菱 G4M1/1 式陸上攻擊機 11 型 此時飛機塗裝的仍然是在中國大陸作戰時慣用的雙色(墨綠色和土褐色)迷彩。
高雄航空隊雖然已于昭和十五年度開始接替木更津航空隊配屬一聯空,與鹿屋航空隊一道進駐漢口基地,但是最新銳的一式陸攻隊還是在自十二試時代以來在空技廠一直親自參與該機研制工作的鈴木正一少佐的指揮下,于七月末抵達漢口基地,首次參加了實戰。
當時由漢口起飛執行作戰任務的九六式陸攻的常用作戰高度,一一型通常在五千米左右,二一型通常在六千至七千米左右,而一式陸攻在此基礎之上還能再高一千米可以達到八千米以上,可以從容不迫随心所欲地戰鬥,據說即便是在敵人的戰鬥機中高空性能最好的那些型号,比如 I-15 之類,也無法對這款新型飛機進行有效的攔截,隻能下方相當低的高度上來回打轉。
另外,在巡航速度方面也要快得多,導緻與九六式陸攻協同作戰非常困難。
于是,就研究出了利用新型飛機的高超性能,與巡航速度基本與之相當的零式戰鬥機協同作戰的所謂新戰法。
即零戰隊于夜間在一式陸攻隊引導下起飛,然後于拂曉時抵達敵基地上空。
此戰法會讓敵人誤以爲是日本陸攻隊慣例的清晨攻勢出動戰鬥機起飛前去攔截,一旦在空中形成集結待機的态勢,便會遭到上空爲數衆多的零戰的襲擊轉瞬之間就會被擊落大半,而餘下的在慌忙着陸之後,也會在陸攻的轟炸下被盡數破壞。
該新戰法于昭和十六(一九四一)年八月三十一日,于當時敵戰鬥機的最大根據地成都上空率先實施。
整個作戰取得了非常完美的成功,每一步驟都完全按照計劃,敵戰鬥機于上空被盡數捕捉,二十一架敵機全部都被擊落了。
據說此戰之後,該方面的制空權基本上都重新掌握在了我方的手中。
昭和十六年九月,陸攻部隊曆時四年有餘的大陸作戰結束了。
所有的陸攻部隊各自返回所屬的基地,更新裝備器材,調整人員,爲即将到來的大戰做準備。
特别是鹿屋航空隊,由于全部飛機都換裝成爲了一式陸攻,因此更是格外的繁忙。
當時海軍航空隊已于昭和十六年一月十五日廢除了此前的第一、第二、第四聯合航空隊的編制,組建了全新的第十一航空艦隊,第十一航空艦隊下轄三個航空戰隊:第二十一航空戰隊(編有鹿屋 · 第一 兩個航空隊)、第二十二航空戰隊(編有美幌 · 元山 兩個航空隊)、以及第二十三戰隊(編有高雄 · 第三 兩個航空隊)。
鹿屋航空隊裝備的 1 式陸攻 11 型
另外,在大戰爆發前夕的十月三十一日,此前一直歸屬第十一航空艦隊第二十四航空戰隊的千歲航空隊,随着戰争的開始,配屬給了預定将在南洋群島方面作戰的第四艦隊。
第一航空隊于十月二十三日,攜全部飛機由鹿屋基地出發前往海口,進而又于十一月中旬在指定的配屬基地台南完成了集結。
美幌航空隊于十一月一日,飛抵台中,進而又于當月二十八日,攜四十八架飛機轉場至法屬印支土龍木(譯者注:th ủ d ầ u m ộ t 位于西貢,今胡志明市以北約 40 千米)基地,與美幌航空隊同屬二十二航空戰隊的元山航空隊于十月三十日飛抵高雄基地,接下來又經由三亞,于十一月中旬開始秘密向西貢基地轉移,截止至十二月一日,全部四十八架飛機均已抵達西貢。
第一航空隊在中國大陸作戰時期裝備的 1 式陸攻 11 型
另外,第二十二航空戰隊司令部也于同一時間進駐西貢基地,做好了開戰後對馬來方面敵空軍實施航空殲滅戰的準備。
另外在台灣,爲了準備即将在菲律賓展開的作戰,分别在高雄基地部署了高雄航空隊的一式陸攻七十二架,在台南部署了第一航空隊的一式陸攻四十八架,在台中部署了鹿屋航空隊所屬的三十六架飛機。
南太平洋上空的戰雲,仿佛即将抵近的暴風雨一般,在暗自湧動着。
木更津航空隊裝備的 1 式陸攻 11 型 随着戰場逐漸轉向太平洋方向已采用全面濃墨綠色的新式塗裝 在太平洋戰争初期主要作爲訓練部隊的木更津航空隊随着此後戰事的日益激烈從 1942 年 4 月 1 日起又再度被改編成爲了一線作戰部隊。
另一方面在十一月中旬,木更津基地(訓練部隊)第一飛行隊的十四架九六式陸攻突然接到了接受寒帶改裝的命令,待空技廠的地勤整備員匆忙完成了改裝工作之後,便于十一月二十四日早晨,僅憑着一紙内容僅爲 " 遂行某重要任務 " 的所謂命令,将這些飛機轉移到了此時被皚皚白雪所覆蓋着的美幌飛機場。
交給到抵達當地的機組成員手中的是一份包括有千島群島在内的北太平洋航空圖,并被告知他們将要爲于明天由千島群島南部伊圖魯普島(日稱擇捉島)單冠灣出動的機動部隊實施艦隊航線前方的反潛巡邏。
以單機爲一班,輪番對美幌基地以東約六百海裏範圍内的北太平洋保持持續巡邏警戒的陸攻的機組成員們所看到的是甲闆上系留滿了艦載機的以 " 赤誠 "、" 加賀 " 爲首的航母群,以及圍繞在其周邊的護衛艦艇群……
這麽大規模的機動部隊,究竟是以何爲目的、要往哪裏去呢?陸攻隊裏面沒有人知道。
隻能繼續默默地注視着海面,然後按照規定的時間交班,踏上歸途,在結束了時長約十個小時的作戰巡邏任務之後返回美幌基地。
陸攻隊員們在基地内對于巡邏中自己所看到的一切都盡可能地選擇閉口不言。
而且也沒有任何哪一個人邁出過部隊營房的大門,所有人都在日夜不停的默默執行任務。
進而在南方,第十一航空艦隊在得知英國方面爲了增強遠東艦隊的實力緊急派遣的新銳戰列艦 " 威爾士親王 " 号與高速戰列艦 " 反擊 " 号已于十二月二日駛入新加坡後,立即将相當于目前正在台中待機的鹿屋航空隊一半的兵力,一式陸攻三個中隊合計二十七架飛機于十二月四日派遣至海南島三亞基地,然後于第二天也就是十二月五日進駐西貢。
從南到北,一股沉重的令人透不過氣來的緊張感如今似乎已經達到了臨界點。
在這種氛圍當中,十二月二日下午五時三十分,一封由此時正停泊在廣島縣柱島的聯合艦隊旗艦 " 長門 " 号發出的電報,劃過了西太平洋的夜空。
「ニイタカヤマノボレ一二〇八」
(攀登新高山 一二零八)
—未完待續—
讀者朋友們好,本人與上海譯文出版社 " 讓曆史感同身受 " 叢書策劃人、著名譯者章和言老師、上海飛珥文化合作出品的有聲讀物《口述曆史:太平洋海空戰續篇》在喜馬拉雅 APP- 有聲集結号欄目上線了,目前限時免費中,大家如有興趣可點擊下方圖片二維碼收聽,感謝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