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頂級帶貨主播在直播時,因爲有粉絲抱怨其推銷的 79 元的眉筆産品貴,竟公然嗆聲:"這麽多年了工資沒漲,是因爲你工作不夠努力!"
事後主播已發聲道歉,但整個事件已經引起了網友的熱烈讨論。很多網友表示 " 紮心了 "、" 受到了傷害 "。
這樣的說法非常不禮貌,毫無同理心可言,難怪讓很多人感到很生氣:" 我能理解他靠努力工作得到了回報,但是他居然已經不理解努力也可能得不到回報!"
我們什麽會對此感到冒犯?
" 你不夠努力!" 這類說法最直接影響的就是我們的自我認同感(常表現爲 " 心态崩了 ")。
所以,當我們聽到 " 收入不高是因爲工作不夠努力 " 尤其是當這句話從我們比較信任或比較有傳播力的人口中說出來的時候,我們就很容易感到失望、憤怒或傷心等消極情緒。
這一方面是因爲對方的觀點影響力較大,另一方面是因爲無論薪資高還是低,大部分人都會有 " 我大抵算得上一個認真工作的人 " 的自我認同感,所以消極情緒就變成了防止自我認同感危機的盾牌,将這種觀點拒之千裏之外。
同時,我們都喜歡公平的社會,心理學研究也發現,人們具有追求社會公平的傾向,但社會公平感是一種對自己在不公平情境中的位置的主觀判斷,也就是說,社會公平感在很多時候是一個主觀的評價,我們可能會因爲别人的某些觀點而産生不公平感。
圖源:網絡
其中很典型的一種觀點就是 " 收入不高是因爲工作不夠努力 ",似乎個人收入的高低隻能歸因到自身的努力上,與環境、機會等各種因素無關。這種多少有點 " 站着說話不腰疼,吃飽飯了還要吧唧嘴 " 的說法,自然會讓我們産生一種挫折體驗,同時表現出一系列的消極情緒(并變成網絡上憤怒的發言)。
了解了這些話是怎麽傷害我們的之後,我們也必須學會正确應對。下面咱們就講講:該如何應對别人的不正确評價?
認清自我
前面說了," 你不夠努力 " 這樣的話,之所以能影響到我們,主要是因爲影響了自我認同感,正确應對自然也要從自我認同感入手。
自我認同感最先由埃裏克森提出,他認爲人們從青少年時期就開始探索 " 我是誰 "、" 我的價值是什麽 "、" 我的目标是什麽 " 等一系列問題,并逐漸形成自己的觀點和态度,從而形成自我認同感。
一個擁有統一的自我認同感的人能夠理智地看待并且接受自己和外界,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能夠體驗到自我價值,即使遇到遭遇一些否定意見和消極情緒,也能夠正常地生活,而不至于沉浸在悲傷或悔恨之中。
不過,當我們成年以後,即使形成了統一的自我認同感,它也不是穩定不變的,我們仍可能因爲各種各樣的事情發生自我認同危機,導緻在個人認同和價值觀方面感到不一緻或沖突的狀态。但是,當我們通過思考和行動重新認識自己,就能擺脫這種狀态。
例如一個人認爲 " 自己是一個勇敢果斷的人 ",但是後來 TA 發現自己總是因爲猶豫不決而失去很多機會,導緻 TA 很懊惱,但是經過一番思考和探索以後,TA 重新認識了自己,認爲自己其實是 " 一個對于未知持謹慎态度的人 ",TA 也就不再懊惱了。
反過來,當有人說你 " 不夠努力 ",你心情肯定有點低落,但仔細一想自己天天努力工作、努力學習、努力生活,你大可以理直氣壯地回怼:你懂個 XX!
這位主播的話傷人,還有個原因是将 " 努力 " 與 " 回報 " 死死綁定在一起。這其實就是一種錯誤的歸因。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我們可以思考并指出對方的歸因謬誤,并正确歸因(甩鍋)。下面就簡單介紹一點常見的歸因方式和偏差:
情境歸因(Situational Attribution):外因,将原因歸于情境(環境)因素。例如:不好意思來晚了,主要是突然下了大雨打車不方便。如果能正确分析客觀原因,對正确評價自己會很有幫助。
性格歸因(dispositional attribution):内因,将原因歸于自己性格。例如:我沒抓住這個機會表白,主要是我自己太軟弱了。如果你總是傾向于責怪自己,就得警惕了。
自利歸因(Self-serving attributions):通俗的講就是 " 結果好就是靠自己,結果不好是别人的鍋 "。例如:不是我賣的貴,是你不夠努力沒漲工資…… 這種歸因,有時候能起到保護自己的作用,但應用太頻繁就會神憎鬼厭哦。
認知性偏差(Cognitive biases):在自己與他人行爲或認知一緻程度很高的狀況下,人們容易做情境歸因(歸于環境),相反則易做性格歸因(歸于自己)。例如:這件事大家都是這麽做的(與他人一緻),我的失誤隻是因爲運氣不好(歸于環境)。
動機性偏差(Motivational biases):爲了提升自己的價值感或保護自尊的 " 自利偏差 ",以及個人高估其對外在事件的控制力而易做内在歸因的 " 高估自控的錯覺 "。例如明明自己做錯事,卻甩鍋給别人;或因事情進展不順利而過分自責,但其實原因并不出在自己身上。
需要注意的是,上面說的種種,隻是爲了讓你知道,千萬不要别人随便說句 " 你不夠努力 ",你就把鍋撿起來默默扣到頭上,而不是教你碰上什麽事兒都把鍋甩得滿天飛,自己卻一點都不反思。
總之,聽到别人說 " 收入沒漲是因爲你不夠努力 " 時,我們有充足的理由感到冒犯和生氣,但也不必完全被這些消極情緒所支配,不妨認識并指出這些評價的不正确之處,積極維護自己的自我認同感和社會價值。
成功需要努力,但努力不一定(立刻)成功。就算我暫時不算成功,但我仍可以選擇成長。
參考文獻
[ 1 ] Berzonsky, M. D. ( 1994 ) . Self-ident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cess and content.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28 ( 4 ) , 453-460.
[ 2 ] 陳臘梅 . ( 2018 ) . 社會不公平感與心理彈性對暴力态度的影響 . 碩士學位論文 , 南京師範大學 .
[ 3 ] Kelley, H. H., & Michela, J. L. ( 1980 ) . Attribu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31 ( 1 ) , 457-501.
策劃制作
作者丨 ACC 心理科普 科普創作者
審核丨唐義誠 北京中科普心理心理健康促進中心 副主任
策劃丨丁崝
責編丨丁崝
往期
精選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内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原創圖文轉載請後台回複 " 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