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 2030/2000 詞條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 3505 天
前幾天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一個帖子:糟糕的家庭,就是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 總是盯着孩子不放,鞋子放的位置不對,吃飯把衣服弄髒,多吃了一個零食,不小心灑了一杯水,默寫錯了一個字,考試扣了一分。
天天在挑孩子毛病,還時不時給孩子講一堆大道理,總想孩子按照你說的去改變。
事實上,沒有任何一個人在你面前感覺很糟糕的時候,還願意聽你講道理,一個人隻有在一個人面前感覺有價值的時候,他才願意聽你說。"
帖主的意思,一句話總結就是,孩子的如履薄冰、敏感自卑,都是父母造成的。
而父母中喜歡喋喋不休挑毛病的,基本都是媽媽。
所以,其實帖主是在委婉地告訴媽媽們:不要太焦慮,别有事沒事挑孩子毛病。
這個觀點我們聽得太多了,網上随手一搜,都能搜到類似的文章:
經常發火的媽媽,養不出快樂的孩子;
幸福的家庭裏,都有一個好脾氣的媽媽;
當孩子叛逆,低層次父母隻會發脾氣,高層次父母會做這 5 件事。
這些觀點有錯嗎?當然沒錯。
誰不知道情緒穩定的媽媽,對一個家庭有多重要。
但誰帶孩子誰知道,情緒穩定,做起來遠比想象中難。
你剛收拾好房間,轉頭孩子就把玩具摔地上,零件散落一地;你努力壓抑情緒,準備按照非暴力溝通套路走一遍,娃跑了,說現在不想聊……
遇上這種時候,簡直分分鍾破功。
曾經看到過一個很火的話題:哪一刻,你覺得當媽很難?
一個高贊回答是:
費力做了營養餐孩子不吃的時候;加班到很晚不能陪她的時候;周末在家她卻哭哭鬧鬧的時候……
不是媽媽哪一刻很難,是很多時刻都很難。
還有個網友,曾描述過自己當媽後,被罪惡感吞噬的感受:
我不知道該怎麽教育他,爲了照顧他,我失去了自由,變得易怒,還要按照育兒專家們說的,不要對孩子發火,不要對孩子動手,壓抑自己的情緒,做個所謂的好媽媽。
我很愛我的孩子,但我偶爾也會後悔成爲一個媽媽,這種情緒讓我感到慌亂和自責,我卻沒有更多的時間去消化它。
媽媽不是神,媽媽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有着凡人的七情六欲,累了會煩、事情搞砸了會難過、遇到無法應對的突發狀況會崩潰。
要求媽媽情緒穩定,無異于一種霸淩。
前幾天,我在微博上看到一個熱搜話題:忽然理解媽媽爲什麽容易生氣。
博主說,自己還在讀書的時候,當家庭主婦的媽媽每天的工作就是把家裏收拾得幹幹淨淨,讓博主和爸爸吃上好吃的飯菜,衣服洗得幹幹淨淨。
但隻要博主和爸爸稍微有些細節做不到位,媽媽就會生氣。
比如,衣服褲子沾上不好洗的油污、回家不先洗手、雜物随手亂放、洗漱後導緻廁所積水……
博主曾一度以爲,媽媽容易煩躁,是因爲情緒不穩定,愛生氣或者是太閑了。
但當她也當了媽媽後才明白,整潔的家,就是媽媽每天的勞動成果,是她覺得自己存在的價值。
可能她對婚姻的幻想裏,肯定包含着孩子聽話,丈夫理解,家永遠一塵不染。但我們每天都在随随便便地破壞她的勞動成果,甚至貶低成 " 無所謂 " 的事情。
她也許不明白自己壞情緒的由來,隻是情緒不會說謊,她就是會心情不好,尤其在看到我們那麽随手破壞時。
博主表示,媽媽會成爲 " 情緒不穩定 " 的人,全是因爲我們看不見她。我們看不見她,還表現得那麽理所當然。
所以,媽媽的憤怒隻能發洩在每一件小事中。
《對于自己,你還是個陌生人》一書中有段話:
人和人之間究竟是從什麽時候開始變得冷淡疏遠的呢?大概就是你坐在另一個人的對面,但你說的話他一個字都沒聽進去,你的情緒他也躲閃個一幹二淨。
你多希望他能明白啊,可是在你傾訴的時候,他的感官偃旗息鼓,隻有大腦在運轉,盤算好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後伺機給你上一課。
作者大将軍郭的觀點是:悲傷需要被尊重和看見。
事實上,任何情緒都需要被尊重和看見,憤怒也一樣。
因爲隻有被看見,情緒才有流動的可能,這種情緒的流動才是化解憤怒和拉進人與人之間距離的關鍵。
媽媽愛生氣,歸根結底就是因爲,她的情緒沒有被看見。
那位博主,也是成年後才想明白這一點。
如果她早就明白其中的緣由,一定會每天跟媽媽說:今天也辛苦媽媽爲這個家付出了,從此一回家就洗手,衣服不亂扔,不讓媽媽成爲愛發脾氣的媽媽。
想要穩住媽媽的情緒,家人的理解是一方面,媽媽自己可以做些什麽呢?
允許自己有限,降低自我期望。
心理咨詢師武志紅曾提到過一個觀點:情緒失控是因爲太 " 自戀 "。
" 以爲自己可以控制一切 " 的想法在心理學上被稱作 "全能自戀",認爲世界就該以自己的意志和需求爲中心,在他們眼裏,外物和他人都應該被自己控制,服從自己的意志。
所以,他們往往無法接受自己的需求不被滿足,行爲不被回應。
可是,越控制越失控。
當你以爲自己可以掌控全部的時候,就是對世界繳械投降了,因爲總會有意外讓你失望。
那麽,如何應對這種 " 自戀 " 感?
《對于自己,你還是個陌生人》一書中提到:
解決自戀要從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的有限性、他人的多樣性、世界的無常性,這并非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但至少你要把這件事記在心裏——我們能決定的事情有限,但至少我們可以控制自己。
關于控制自己的方法,就是 "允許事情更壞一點"。
作者大将軍郭在書中舉了一個治療路怒症的經曆:
知道自己有 " 路怒症 " 傾向之後,她就開始反思自己——我太期望一路暢通了,不接受任何車輛插隊。
後來,她重新給自己設定了期望标準:從一路暢通到半路擁堵,從沒有車輛插隊到允許十輛車插隊。
這時候,她漸漸發現,各種狀況都容納在可預期的範圍之内,一路上心情都還不錯,如果沒有遇到擁堵和車輛插隊,會更開心。
如果媽媽們能夠降低自己的期望值,把不合理目标變成允許事情更壞一點的合理目标,也會更容易感到快樂,更容易接受生活本就無常的規律。
說白了,就是放寬心一點,賦予自我一種彈性。
畢竟即便你把目标定得再完美,壞事也不會減少發生。
這又讓我想起一則外國人帶孩子的微博。
博主 @是橘子呀曾親眼目睹,一對坐在台階上的外國姐弟倆,媽媽扔兩個三明治給他們之後,就轉身去顧嬰兒車裏的小嬰兒。
姐姐拆開三明治的包裝後,直接把其中的一片面包放在了台階上,還是抹了黃油的那一面朝下,弟弟三明治裏的火腿片掉到了腳邊,也是撿起來就直接吃了……
博主滿眼擔心,但媽媽走過來,抱着小嬰兒坐到旁邊,眼睜睜看着女兒從地上拿起面包片,眼睛都不帶眨,好像從地上拿起食物吃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
與其說這位媽媽内心強大,不如說是做足了準備,去迎接即将發生的各種 " 壞事 "。
最後我想說,養娃是門玄學,當媽真的很難。
媽媽們在期待家人理解的同時,應該學會給自己松綁,把期待值降低一些。
希望每一個媽媽都能放寬心,也希望我們能夠理解媽媽的脆弱和崩潰,讓愛發脾氣的越變越少。
共勉。
↓免費試讀《精讀君通識詞典》前 30 個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