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吳斌
編 輯丨李瑩亮
百年品牌瑞士信貸最終還是沒能扛過去。
截至 3 月 20 美股收盤瑞士信貸股價截圖
在瑞士政府的牽線搭橋之下,當地時間 3 月 19 日,瑞銀集團終于同意收購瑞信集團,這樁曆史性的并購交易将以全股票方式進行,總對價 30 億瑞郎(32.5 億美元),不到瑞信 3 月 17 日 74 億瑞郎市值的一半,相當于打了 " 四折 "。瑞信股東每 22.48 股瑞信股票将換取 1 股瑞銀股票,這相當于每股收購價 0.76 瑞士法郎,較 2007 年的股價高點暴跌 99%。
此外,兩家銀行都可以不受限制地使用瑞士央行現有工具,在遵守貨币政策工具指引的前提下從瑞士央行獲得流動性。瑞士央行将向瑞銀提供 1000 億瑞郎的流動性援助,同時政府爲瑞銀接管資産的潛在損失提供 90 億瑞郎的擔保。
根據目前的計劃,瑞銀收購瑞信的交易預計将于 2023 年底完成,屆時将締造一個全球性财富管理公司,整個集團的投資資産規模達到 5 萬億美元。
瑞銀收購瑞信并不意味着危機的結束。3 月 20 日,歐美市場已經回吐此前的短暫漲幅,投資者仍對全球金融體系的健康狀況持懷疑态度。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杜陽對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如果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市場化處置機制運行良好,能夠迅速恢複歐美銀行業的正常運營,将風險控制在一定範圍内,則不會對全球金融體系造成太大影響。但如果信心危機繼續蔓延,或将引發儲戶進一步擠兌,對全球金融體系的影響将有待進一步确認。
瑞銀收購瑞信難以打消市場疑慮
瑞信是全球最大的财富管理公司之一,也是全球 30 家被視爲具有系統重要性的銀行之一。2022 年瑞信總資産近 5600 億瑞士法郎,約合 5755 億美元(2021 年爲近 8300 億美元)。
實際上,瑞信的流動性并無太大問題,作爲系統重要性銀行,瑞信被要求執行較高的風險監管标準,截至 2022 年第四季度,瑞信一級資本充足率爲 14.1%,流動性覆蓋率爲 150%,遠高于監管要求,短期應對資金流出壓力的能力較強。
從業務結構看,2022 年瑞信總資産中高風險投資銀行業務占比爲 35%,低風險的财富管理及傳統商業銀行業務占比合計接近 60%,受市場波動風險的影響仍小于一些以投行業務爲主的美國的銀行。
但随着經營不善和投資者信心逐漸消磨殆盡等問題持續暴露,瑞士财政部長 Karin Keller-Sutter 坦言,瑞信已經無法 " 獨立生存 " 了。2021 年以來,瑞信财務風險不斷加大,2022 年瑞信連續四個季度出現虧損,全年虧損超過 70 億美元。
在經曆了美國曆史上第二大和第三大銀行倒閉案的 " 殘酷一周 " 後,瑞士官方吸取了教訓,緊急馳援有着 167 年曆史的瑞信,防止信心危機蔓延到更廣泛的金融系統。
但即使瑞信收購案迅速敲定,也難以打消市場疑慮。投資顧問公司 Angeles Investments 首席投資官 Michael A.Rosen 表示,瑞銀與瑞信間的收購交易消除了一個潛在的不穩定因素,但歐美銀行體系的基本面問題依然存在,壓力主要在于緊縮貨币政策。
更讓市場擔憂的是,急于拯救瑞信的瑞士當局在解決了問題的同時,還制造了一個新的麻煩。
圖片來源:新華社
收購案埋下 " 大雷 "?
和手上瑞信股票 " 打四折 " 的股東相比,更慘的是價值約 160 億瑞郎(約合 172 億美元)的瑞信額外一級資本(AT1)債券的持有者,可謂是 " 血本無歸 "。
瑞士金融市場監管局(FINMA)在官網上表示:" 在 FINMA、瑞士聯邦和瑞士央行密切合作下,瑞銀将全面收購瑞信。政府的特别支持措施将觸發瑞信 AT1 債券約 160 億瑞郎的名義價值被完全減記,從而增強該行的核心資本。"
需要注意的是,這也成爲了歐洲規模 2750 億美元的 AT1 市場最大的價值減記事件,損失規模遠超過 2017 年西班牙銀行 Banco Popular SA 債券上的 13.5 億歐元減記,彼時該銀行被桑坦德銀行收購。
從本質上看,AT1 債券是應急可轉債(CoCo Bonds)的一種,誕生于 2008 年金融海嘯後,爲了滿足 2010 年巴塞爾協定 III(Basel III)中提高對銀行的資本要求。CoCo 債券發行主體爲各國銀行,是具備 " 救助功能 " 的可轉換公司債,以銀行的監管資本水平作爲轉換觸發點,當銀行資本充足率低于最低要求水平(7%)時,或者當主管機關權衡決定發行機構已達到無法繼續經營情況時,CoCo 債券将被強制性地轉換成普通股,令持有人轉爲銀行股東并分攤銀行虧損,抑或允許銀行透過減損全部或部分債券本金,來降低負債比率、提高資本充足率。
一般而言,CoCo 債券屬于次級債,償還順序低于一般債券,但優先順位仍高于股東。銀行業清償程序的先後順序分别爲:存款、各種金融債、T2 債、AT1 債、優先股、普通股。
債權的清償優先級要高于股權,爲何 160 億瑞郎瑞信 AT1 債券最終一文不值?
瑞士金融市場監管局最終決定将瑞信 AT1 債券價值完全減記的做法,顯然出乎了人們的意料。在瑞士監管機構的強勢裁定下,瑞信 AT1 債券持有人被迫承受的損失比瑞信股東更大,令一些持有人十分憤怒,批評瑞士當局完全沒有考慮到 CoCo 債券在資本清償結構中的優先位置。
而此舉也很可能會在歐洲銀行業産生新的 " 風暴眼 ",導緻其他銀行的同類債券遭到抛售。
瑞信事件恰好發生在金融市場極度厭惡風險的背景下,已經讓 AT1 債券市場如臨大敵。3 月 20 日亞盤交易時段,多家亞洲銀行股出現大跌,多家知名銀行發行的 AT1 債券出現明顯的抛售迹象。
一位銀行業專家對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稱,本次債券減記的重要影響之一是打破了損失吸收過程中先股後債的順序,AT1 債券是一種在特定情況下可以轉換爲股權的特殊債券,該種債券設計的目的是爲了幫助銀行實現 " 内部纾困 ",避免銀行進入處置階段時,對納稅人造成的沖擊,進而降低危機傳染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可能性。通常情況下,股東應在 AT1 債券持有人之前承擔損失。此次事件打破市場慣例,或将對整個 AT1 市場産生影響,引發投資者對 AT1 債券的擔憂。
歐美銀行業危機才剛剛開始?
面對十幾年未見的銀行業風暴,多家央行已經行動起來。
當地時間 3 月 19 日,美聯儲、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在内的六大央行發布聯合聲明,将通過常設美元流動性互換協議增加流動性供給,上述央行同意将 7 天期操作頻率從每周變成每天,這些操作将從 3 月 20 日開始,并将至少持續到 4 月底,幫助安撫因金融業動蕩而驚慌失措的投資者。
美聯儲的美元流動性互換協議最早是爲 2008 年金融危機所建立的,曾多次在極端市場環境下爲全球銀行業提供了重要的融資支持。按照協議,其他國家央行在面臨美元短缺問題時,可以用本币向美聯儲兌換美元,約定在未來以同樣彙率換回,并支付一定利息。
盡管近期各國紛紛出手救市,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危機迅速惡化,但根本問題仍未解決。引發歐美銀行業風暴的一大關鍵問題在于歐美央行激進加息,鑒于貨币政策的滞後效應,銀行業的挑戰可能才剛剛開始。
接下來危機仍有蔓延到更多中小銀行的風險,市場正密切關注歐美銀行業下一個 " 大雷 " 是否會再度轉向目前 " 風雨飄搖 " 的美國第一共和銀行。盡管 11 家銀行上周宣布爲其注入 300 億美元流動性,但上周五,第一共和銀行股價仍在暴跌,當天收跌 32.8%,一周累計下跌逾 70%。
與此同時,在短短不到一周時間内,标普全球評級公司 19 日已第二次下調了第一共和銀行的信用評級,連降三級至 "B+"。标普全球表示,最近從 11 家大銀行注入的 300 億美元存款可能無法解決其流動性問題。
杜陽分析稱,當前歐美銀行業的信心危機仍面臨較大不确定性,美聯儲超常規加息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銀行體系的脆弱性,金融資産價值的大幅度縮水将重塑銀行資産負債結構。
面對越來越大的緊縮風險,接下來歐美央行的加息之路或将提前終結。瑞士百達資産管理多元資産高級策略師賽雅倫(Arun Sai)對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歐美銀行業風暴是加息對經濟影響滞後的一個有力預警,将促使各國央行放慢加息步伐,各國央行現在必須考慮進一步加息對金融體系穩定性的影響。
展望未來,Arun Sai 認爲,金融市場的許多領域尚未完全反映出未來的風險,周期股、小盤股和高收益債券等對增長敏感的資産類别似乎都很脆弱,我們仍持謹慎态度,對股票持減持立場。
SFC
本期編輯 江佩佩 實習生 李睿妍
21 君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