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零售公園,作者|顧森柒
2010 年是中國互聯網曆史上的《1984》,小米、美團、愛奇藝等諸多超級獨角獸誕生,站在互聯網第二次躍遷的浪口,沒有誰不想賭一把。
已經創業兩次并且都算得上成功的王濱,也是其中一員。
王濱第一次創業是創辦網興科技,三年後網興科技以 1.25 美元被賣給新浪,幫王濱賺到第一桶金;第二次創業是投資淘米網,後來該公司在紐交所上市。
有前兩次的經驗打底,王濱敏銳地嗅到了互聯網售貨機的商機," 互聯網 + 售貨機 " 充滿誘惑的想象空間。2011 年,王濱創辦了友寶在線。
彼時,憑借新零售的新興定位,友寶在線很快就成爲資本的寵兒,更是在 2019 年完成了由螞蟻集團領投的 16 億元戰略融資。IPO 之前,螞蟻集團持股比例達 16.68%。
可惜友寶在線上市之路卻一波三折,先後三次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才叩開了資本市場的大門。
作爲國内最大的無人零售經營商,友寶在線終于上岸了,背後的無人零售這片汪洋大海到底成色如何還很難說,畢竟,風口總有一天會散去。
01 坎坷上市路
說友寶在線和王濱熬到上市并不過分。
友寶在線分别在 2022 年 5 月 27 日、2022 年 12 月 16 日、2023 年 8 月 21 日向港交所遞交過招股書,一波三折後,終于在今年 9 月 28 日通過聆訊,11 月 3 日如願以償,正式登陸港交所。
上市當天,友寶在線開盤價 12.50 港元 / 股,較發行價 10.35 港元 / 股上漲 20.77%,開盤之後股價漲勢不錯,漲幅最高達 40.87%,最高漲至 14.98 港元 / 股。
實際上,友寶在線一度備受資本青睐。
友寶在線成立于 2012 年 3 月,但早在 2011 年就獲得了數百萬元的天使輪融資和數千萬美元的 A 輪融資。
此後,不乏北極光創投、銀泰集團、中金資本、建銀國際等知名投資機構投資,先後完成天使輪、A 輪、B 輪、股權融資、Pre-IPO、定向增發、戰略融資等多輪融資,融資金額非常可觀。
值得一提的是,友寶在線兩次獲得螞蟻集團的戰略投資,分别于 2018 年、2019 年獲得 12 億元、16 億元融資,第二次還有春華資本跟投。
沖刺港交所之前,友寶在線曾經在新三闆挂過牌,隻是時間不長。
2016 年 2 月 24 日,友寶在線在新三闆挂牌,下半年還被入選爲創新層企業,短短三年後,于 2019 年 3 月 12 日摘牌。
王濱過往的部分言論或許能夠稍加解釋這段被折疊的短暫曆史。對于上新三闆,可以概括爲兩個字:尴尬。
" 我們上新三闆,都不知道怎麽定義,定零售行業的話,肯定估值不會高;定互聯網行業,人家又說你不像。"
無人零售就像那隻被抛棄的蝙蝠,既不被零售業認可,又不被互聯網行業看好。
友寶在線考慮過去創業闆上市,基于折戟的現實因素,同時也爲了謀求更大的發展,還是将目标鎖定在了港交所。
爲什麽昔日資本的寵兒,想跨過資本市場的門檻并不容易?
翻看招股書,2020 年、2021 年、2022 年,友寶在線分别淨虧損 11.84 億元、1.88 億元和 2.83 億元,三年累計淨虧損超過 16 億元。
" 疫情 ",友寶在線反複在招股書裏提及,頻次高達 105 次,看上去友寶在線是覺得疫情導緻了業績嚴重下滑。
不可否認,被困在家裏的用戶足不出戶确實阻礙了業績增長,受限于環境因素,友寶在線被波及到在所難免。
但是 2023 年上半年,友寶在線的虧損仍在繼續,再度虧損 1.47 億元。
如果排除所有變量隻看疫情因素,按照勻速虧損計算,2023 年全年友寶在線将虧損 2.94 億元,超過了去年同期。
友寶在線自己應該也很清楚,熬到上市隻是完成了第一步,如果後續不能止虧,需要靠輸血才能存活,想要在港交所久待并不現實。
02 上市了,然後呢?
作爲智能零售終端服務商,友寶在線的主要收入來源是無人零售業務。業務結構過于單一,自我造血能力羸弱,是友寶在線的主要問題。
招股書顯示,2019 年至 2021 年,友寶在線給出的業務口徑爲 " 智慧零售業務 ",爲了更好區分各業務構成,統一口徑爲無人零售業務,與 2022 年至今相同。
2019 年— 2023 年上半年,友寶在線無人零售業務占比分别是 56.46%、70.28%、71.56%、78.38% 和 78.77%。不難看出,無人零售業務保持增長趨勢,且占比逐年增加。
有明确的的挑大梁業務,從商業模式上來講并沒有太多過失。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以 2022 年的商品銷售總額來計算,友寶在線占中國大陸自動售貨機運營商行業 7.4% 的市場份額;以交易商品總額以及網絡規模計算,友寶在線在中國大陸無人零售行業均排名第一。
點位是友寶在線的發展核心,守住點位等同于守住了江湖地位。
截至 2023 年 6 月 30 日,在中國大陸 157 個城市及 28 個省級行政區,友寶在線擁有超 61,888 個自動售貨機友寶點位,其中有 87.3% 的點位集中于一線、新一線和二線城市。
" 友寶在線是中國最大的無人零售經營商,公司擁有全國規模最大的自動售貨機網絡。" 這番自我介紹并沒有誇張的成分,友寶在線确實是無人零售的龍頭老大哥。
簡單追溯下友寶在線的曆史,就會發現其成立第五年就開始盈利了,直到新三闆退市前一直都處于盈利狀态。
正常來講,無論是看行業占比,還是看交易總額,友寶在線都具備了明顯的規模優勢,在采購環節擁有較強的議價能力,可以有效縮減開支。
可是,無人零售是重資産項目,友寶在線的商業模式也隻能走重資産模式。
零售業務是典型的高毛利、低淨利,需要以規模換利潤,套上互聯網的馬甲,無人零售同樣遵循。
規模越大,受成本拖累可能反而越嚴重。友寶在線全覆蓋了機器購置、場地租金、機器維修和運營等環節,成本高企。
根據招股書,近三年,友寶在線的銷售及分銷成本分别爲 10.83 億元、10.77 億元和 11.56 億元,今年上半年支出已高達 5.45 億元,成本高企。
再來看友寶在線的掙錢能力如何。毛利率是衡量企業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淨利潤率是脫水指标。
2019 年— 2022 年,友寶在線的毛利率分别爲 48.7%、29.4%、41.1% 和 42.7%,并不算低;但是與之對應的經調整淨利潤率隻有 1.5%、-51.2%、-6.4% 和 -10.4%,比較低。
而對比曆年數據,友寶在線曆史單年最高淨利潤率是 2017 年的 5.53%。
也就是說,如果按照年營收 20 億元來算,友寶在線真正到手的隻有 3000 萬元,盈利水平較差。
極低的利潤留存讓友寶在線不得不多次積極謀求上市,極度依賴外部輸血。所以,哪怕營收規模有所增長,也無法解決友寶在線虧損局面。
業務單一并不是友寶在線虧損的原罪,過于單一才是,就像爲了分散風險,雞蛋需要放在多個籃子裏一樣,友寶在線近乎把寶全部押在無人零售業務上了。
友寶在線不是沒有考慮過發展第二增長曲線:收購友唱 M-bar,進軍迷你 KTV 市場,是友寶在線想下的另一盤棋。
截至 2022 年 9 月 30 日,友寶在線在直營模式下共有 1998 個迷你 KTV,在加盟模式下共有約 1640 個迷你 KTV,遍布中國大陸 289 個城市。
迷你 KTV 講究長尾效應,是傳統 KTV 需求滿足的碎片化延伸,不以一時的硬件盈利或投放數量取勝。
更何況,2019 年— 2021 年,該業務闆塊的毛利率分别爲 66.9%、-490.2%、19.3%,盈利能力極不穩定。
随着多元化自動售貨機退潮,迷你 KTV 業務給友寶在線還造成了商譽減值。
03 無人零售,仍困于小衆
無人零售浪潮已退,是真風口還是僞需求,或許友寶在線已經用自身經曆給出了答案。
" 新零售 " 的故事,是馬雲率先提出來的,後面還有張近東的 " 智慧零售 ",劉強東的 " 第四次零售革命 "。
在王斌看來,無人零售剛好符合傳統線下零售的 " 新零售 " 故事:自動售貨機連上互聯網,通過觸摸屏展示商品信息,收集到的銷售數據用來做廣告和電商,從而形成商業閉環。
無人零售的故事,憑借天時地利人和,起初充滿了科技感。
天時,是指恰逢新零售興起。地利是指支付場景初步搭建,人和是指用戶線上支付習慣逐漸養成。
友寶在線成立第二年,線上支付更加成熟,2012 年,支付寶推出首個二維碼支付,微信支付、京東支付、百度錢包、蘇甯金融等第三方支付平台湧現,一場移動支付大戰即将開啓。
無人零售巧妙借勢,設想一個畫面:用 APP 掃碼進入商店,該商店完全無人值守,東轉西轉,挑選好了自己滿意的商品,打開支付平台,甚至直接刷臉就能結賬,然後轉身潇灑離開。
想象很美好,很可惜,馬雲自己的無人超市都以失敗告終,兩年内損失 40 億元。
無人零售能被資本催熟,也要承受随時被資本抛棄的代價。抛開花裏胡哨的代稱,究其本質,都是線上 + 線下 + 物流。
前文提及,無人零售屬于重資産運營模式,前期沒有資金優勢,很難砸出什麽水花,隻有長時間 " 燒錢 " 投入,才能滿足機械擴張,進而實現規模效益。
無人零售有着無法忽視的 " 隐形成本 ",據測算,友寶在線一台機器月均虧損 75 元。
以京東爲例,凡是涉及物流的,難掙錢的原因莫過于供應鏈建設困難,搭建供應鏈非一日之功,京東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堅守 13 年才實現了盈利。
而友寶在線之所以能在新三闆挂牌時期實現盈利,是因爲把難掙錢的任務簡介轉移給了加盟商,優化了成本結構。
2015 年,友寶在線除了自營,開放加盟模式,加盟商依靠經營商品銷售業務、獲得廣告利潤分成賺錢,友寶在線得以大規模鋪開市場。
可當商品銷售不再賺錢時,友寶在線留不住加盟商,2020 年開始,友寶在線的加盟商流失就較爲嚴重。
這其中,不排除友寶在線自身商業模式的問題,但身處無人零售大賽道,友寶在線躲不開行業性問題。
無人零售第一品牌,友寶在線的處境尚且如此,很難不懷疑無人零售的天花闆是比較低的。
首先,無人零售的市場規模較小。
對比其他同樣搭上互聯網的行業,動辄高達萬億的市場規模,到 2026 年,國内無人零售也才達 818 億元。
其次,無人零售複購率較低。
由于設備維護和管理的成本較高,加之技術應用不夠成熟,往往會出現用戶掃碼開不了門、商品掃不上碼、重複掃碼、找人工客服麻煩、服務鏈路長等現象。
如果貨櫃内的商品再出現質量問題,用戶體驗感直線下降,很難形成二次複購,如果第一次僅僅是因爲興趣或者必需品嘗試一番,後續再想獲取此類客戶,實屬不易。
再有,無人零售仍是小衆需求。
作爲對有人門店、傳統零售場景,甚至是線上零售業務的有效補充,無人零售有其存在的必要。
至于能否成長爲龐大的鲸在大海裏自由自在地遨遊,還需要市場檢驗。
作爲單獨的領域,無人零售面對的是消費、快遞等行業的激烈競争,比如,農夫山泉、元氣森林等有自己的飲品冷凍櫃、熱飲貨櫃。
自誕生之日起,無人零售的争議一直存在,資本裹挾風口席卷而來,最終仍然落入 " 平庸 " 的俗套結尾。
友寶在線成功沖刺港交所,成爲 " 無人零售第一股 ",背後心酸苦楚隻有自己知道,往好的方面來看,無人零售還有未來,與技術和消費者再磨合磨合,還有可能看見真正的破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