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專精特新企業的靈魂。爲解決 " 卡脖子 " 問題,專精特新企業被寄予厚望。五年過去了,35 項 " 卡脖子 " 技術我們攻破了多少?專精特新企業是如何強化技術創新,練就 " 獨門絕技 ",最終突破卡脖子困境的?
與此同時,創新已成爲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關鍵。隻有确保和增強研發投入,才能不斷創新。然而,研發往往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但能否取得成果是個未知數。企業應該如何合理規劃和把控研發投入?
帶着這些問題,36 氪邀請到了合思創始人兼 CEO 馬春荃、中制智庫理事長兼研究院院長新望博士、北京慧榮和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鄭勁林、來也科技聯合創始人兼 CPO 褚瑞博士,做客氪星直播間。帶您走近專精特新企業,探尋破局 " 卡脖子 " 的秘密。
在這場直播中,幾位大咖主要讨論了以下問題:
1、當前我國在攻克卡脖子技術上有什麽進展?
2、企業如何強化技術創新,練就 " 獨門絕技 ",最終突破卡脖子困境?
3、5 年或 10 年後,卡脖子問題是否就不存在了?
4、專精特新企業是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
5、爲何會出現科技成果轉化低的問題?科技成果轉化難在哪?
6、企業應該如何合理規劃和把控研發投入?
7、專精特新企業在創新方面面臨着什麽挑戰?
8、國産替代大浪潮下,專精特新企業的前景如何?
以下爲對話實錄(有删減):
1、當前我國在攻克卡脖子技術上有什麽進展?
新望:2018 年,《科技日報》梳理過制約我國工業發展的 35 項 " 卡脖子 " 技術。經過幾年的攻克,如今已有 20 多項取得了突破,這主要還是靠國家,我們的舉國體制是一個優勢。但是大量的卡脖子、補短闆技術還需要專精特新企業去攻克。
從 2012 年開始,特别是 2018 年以來,以工信部爲主,國家六個部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對專精特型企業給予重點支持。與以往不同,這些産業政策是個普惠性的,給廣大中小民營企業給予支持,是非常好的政策。
這些政策不止是補短闆、解決卡脖子問題,實際上也解決了整個制造業的基礎問題,如設備問題、零部件、軟件等。這是一個很大的成績。
2、企業如何強化技術創新,練就 " 獨門絕技 ",最終突破卡脖子困境?
褚瑞:對專精特新企業而言,創新就是如何找到自己獨特的優勢和價值主張。
創新,很多時候不是在實驗室中想出來的,而是要深入客戶一線,發現客戶的真正需求,之後想辦法去匹配。很多技術上的交叉産生創新,都是在對客戶的調研中發現的。
鄭勁林:一、企業和科研院所聯合申請國家科研項目,共同攻關,再到科研成果轉化、産業化。另外,從科研成果到轉化的過程中,還要找一些用戶單位來試用再優化,這就是第二次創新了。
二、企業和科研院所、大學聯合研發,形成産品。另一種情況是,從用戶方了解到相關産業鏈存在短闆,之後再進行定向研發。
三、企業完全自主研發進行創新。用戶提出需求後,企業組建團隊,将相關業務部門和專家集合起來進行研發,之後是市場推廣。
就卡脖子技術而言,大的短闆肯定是有國家重大專項的政策支持。不過,産業鏈上一些小的短闆,需要企業自己找用戶去研發形成産品。
馬春荃:要在聯合研發的項目中建立有效的分利機制,一是要産權清晰,對攻關後的商業轉化有穩定的法律保障。二是當創新結果有清晰的責權對等時,會激發科研院所更大的活力去創新。如果在産界和學界能夠融合聯動,就會激活更多的科研成果出現。
創新是一種湧現,企業群體通過不斷地試錯、探索,可能有一個個體在無意中實現創新突破,從而引領整個世界。國家的政策支持,尤其是推動大量中小企業走向專精特新,給未來領跑世界帶來了非常好的基礎。
3、5 年或 10 年後,卡脖子問題是否就不存在了?
新望:解決卡脖子問題,前景不用太擔心,未來肯定全部都能解決。中國人的一個特點就是模仿能力特别強,經過不斷模仿和研發,最後形成創新能力,可能做得比國外企業還好。
産業集群是創新的一個沃土。要具備全球競争力,企業首先要加入到一個産業集群中去,因爲集群中彌漫着一些無形的創新氣氛。企業嵌入到産業集群中,而區域性的産業集群又嵌入到全球供應鏈中,這樣才能最快實現成長,也最容易成爲隐形冠軍企業。
最大的問題不是補短闆,而是要鍛造我們的長闆。卡脖子問題遲早會解決,但是企業有沒有獨門絕技,能不能鍛造長闆,最終形成長闆産業,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補短闆是策略,鍛長闆是戰略。
如果一個國家把所有的短闆都補完了,那也就自外于全球貿易合作體系之外了,所以一味強調補短闆沒有必要,重要的是鍛長闆,在未來的國際競争當中赢得競争優勢,打造出自己的核心競争力。
4、專精特新企業是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
鄭勁林:對于專精特新企業而言,吸引和留住人才,尤其是研發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一、可以通過合作單位、科研院所、大學來引入人才。二、打造比較寬松的科研環境也是很重要的一點。三、股權激勵也是一個比較好的機制。
褚瑞:企業文化價值觀特别重要,原因是中小企業無法和大廠比薪資,隻能依靠企業文化去吸引和留住人才。隻要員工對文化價值觀有足夠的認可,公司的骨架就不會散,那麽人員流動的問題就不是特别大。
文化價值觀主要分兩點:一、學習國外的扁平化制度。二是持續進化,大家一起學習,創新的氛圍很容易就能塑造出來。
馬春荃:企業選擇一個好的辦公地點,也是留住人才的重要一環。如果員工在辦公地能夠更容易安家,同時企業又具有獨特的競争力,再輔以合理的短中長期利益分配機制,是更能吸引和留住人才的。
5、爲何會出現科技成果轉化低的問題?科技成果轉化難在哪?
新望:很多專精特新企業是來自于科技成果轉化,但總體上在這方面還是比較弱。原因有兩點:一、教育和科技對制造業,尤其是對高端制造業的支撐力還不夠。二、很多專利被束之高閣,專利不能轉化成生産力。
6、企業應該如何合理規劃和把控研發投入?
褚瑞:創新有很多途徑,不一定是研發産生的。但是研發投入肯定不能少,但是對專精特新企業來說,研發特别要避免的就是單打,就是說一個産品不行就再做一個,關鍵是要找到自己的核心價值主張。
鄭勁林:研發要分層次,如短周期、中周期和長周期,但首先要保證現金流狀況比較好。
研發投入要和企業自身體量形成一定配比。就我們自身而言,研發一兩年能形成産品的占比較高,研發三五年才能形成産品的占比較低。
7、專精特新企業在創新方面面臨着什麽挑戰?
新望:專精特性企業,包括中國的制造業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一是全球産業鏈正在劇烈重構,企業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重新定位。以前是是哪裏生産要素低、價格低,就往哪裏布局,現在是哪裏自主可控,哪裏安全,哪裏價值觀和我一樣,就往哪裏布局。二是中小民營企業對未來的預期在下降、民間投資在下降,如何穩住企業家的信心,提升企業家的預期。
8、數字化轉型能夠助力企業提升創新能力嗎?
褚瑞:當你用數據指導業務發展的時候,就打開了創新的大門。關鍵就是要獲得數據,以及第一手的客戶反饋,這樣才能産生很多創新。
鄭勁林:數字化應用在提高企業運營效率方面很有幫助,通過用戶數據分析指導産品開發和創新也是很有益的。但是,專精特新企業一般是小體量企業,如果要借助數字化轉型成爲智慧工廠、無人工廠不是很現實。
馬春荃:專精特新企業一個非常獨特的特點是小批量定制化。企業要把數據信息與經營利潤挂鈎,這樣才能夠及時敲鍾預警。
9、怎麽看待國産替代大浪潮下,專精特新企業的前景?
新望:在新發展格局下,未來的制造業是以内循環爲主,内外循環相互促進。内循環爲主就是要把全國的統一大市場做起來,把短闆補上。對于國産替代,我比較樂觀。
國産替代做到一定程度後,一定要自主創新、領跑,要打造自己的獨門絕技。如果在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中,我們處在産業鏈高端的位置,就可以整合中下端,屆時我們就能從制造大國變成制造強國。
10、專精特新企業應該如何抓住國産替代機遇期?
褚瑞:國産替代其實是一波紅利,因爲一旦有國産替代後就意味着有一條捷徑可走,這裏蘊含着巨大的市場。
但是,國産替代也有一個負面效應,因爲企業未來總得去做國際化,走向全球市場。一旦形成路徑依賴,做國際化的時候就容易吃虧。
鄭勁林:在部分領域,國産替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國家是給了企業很多政策支持和優惠,但企業在市場中競争還是要靠産品、技術和自身的實力,在市場中形成差異化的競争優勢。
馬春荃:在市場經濟之下,專精特型企業要抓住這個窗口期去提升收入、利潤,以及優化産品,改進技術,因爲國産替代對我們的資金和經驗的原始積累是不可或缺的。
但是不要依賴補貼,國産替代是一種助力,但是不能是隻在這個場景下才能獲利。未來,我們還要走出國門,在國際市場中競争。隻有這樣企業才能在競争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