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這幾年,地産行業一直在經曆震蕩
我們看到了大批民企的撤離,包括像萬科也在開年後宣布走向全面 " 國資化 "
通過這一系列現象和變化,這個行業似乎真的跟過去不太一樣了
像我們過去常說,地産行業到底過得好不好,去大虹橋轉一圈就知道
這裏曾經是無數地産人眼中的淘金聖地

見證了大多數地産總部的拔地而起,沖擊千億規模的豪言壯志猶在耳邊
轉眼到了 2022 年,随着行業快速進入下行期,一棟又一棟的樓被空出

不知不覺距離 2022 年,現在又過去兩三年了
但好像有兩個問題一直沒有被回答
這麽多房企離開之後,剩下的樓怎麽辦,現在是繼續空置還是有獲得重生
還有樓空出來之後,對于大虹橋這個闆塊來說,它接下來又應該怎麽辦呢?
帶着疑問和好奇,我們在這個還有點冷的二月,再次踏上去往大虹橋的路程
看看這裏悄然又發生了什麽變化
01
開發商都走了,留下來的樓怎麽辦
剛從虹橋火車站出來不遠
就可以看到現在這裏所剩無幾的房企
一路上看到的融創、中奧、大唐地産基本都是這個情況

還有萬科和龍湖等房企,看似樓還是這個樓,人還是這些人,但内部已經變了不少
正如萬科集團 40 周年海報上寫的口号," 自強不息 萬事皆可 "
也算是又一次度過了難關

第二類就是恒大這種房企都沒了
隻留下虹橋總部大樓的空殼子

主入口水景廢棄了,沿路長滿雜草,還有一些垃圾
盡管一樓大堂乍看起來還像那麽回事兒
鋪了大理石,通了水電,擺放了台鋼琴和幾個沙發做裝飾

但就是沒有一家企業在辦公的,隻留了一個值班大爺
透過大堂巨大的玻璃幕牆
可以看到這個項目規模相當龐大,相互連接着好幾棟辦公樓

這裏總建築面積足足超過 50 萬方,曾是恒大全國商業闆圖上最耀眼的一個存在
光地上部分就有 13 棟建築,包括 7 棟寫字樓、5 棟酒店和 1 棟商業體
圍着走一圈也要花上點時間,可惜絕大部分樓建成後被圍檔攔住,四五年來都略顯頹敗

之前允諾入駐的恒大汽車、健康等産業鏈,還有各大知名酒店品牌都沒了蹤影
整個中心的交付使用遙遙無期,和恒大集團一起走向了黯然失色
更慘的是第三種——經緯商務官邸,直接樓都沒蓋完

除去當時爲了賣樓造的豪華樣闆間外,其他 20 多棟樓都陷入停工狀态
整個片區就像個大工地,随處丢棄着建築垃圾
爲數不多幾棟蓋好的樓也都是空着的,沒什麽人辦公,就站着幾個值班人員
不知道什麽時候才有可能迎來一絲轉機
房企的樓還在,但裏面早就物是人非了
即使那些還在運營的樓裏面,透過玻璃看
整幢樓可能隻有某一層有一兩家企業辦公,超過一半的工位都是空置的

而旭輝集團 36 号樓的樓棟指示牌更明顯
目前 4 樓有新能源、通訊科技、貿易和設計公司
6 樓有一家數字空間,8 樓則是食品公司,其他樓層還處于整層查封的狀态
這些租戶看起來和地産都沒什麽關系,差不多全換了一批

一路上看到的都是辦公招租啓示
面積從幾十平到上千平不等,焦灼地等待能有新企業的入駐
租金也是打起了猛烈的 " 價格戰 ",最低的算下來一平一天連一塊錢都不到

當然,大虹橋痛苦不堪的不僅僅隻有這些房企
還有依靠房地産行業繁榮帶動的各類生态和中小商戶
就連星巴克都不再像以前那麽熱鬧,很少再有地産人在這邊忙工作聊業務

家居龍頭老大紅星美凱龍的日子也不好過
遠遠看去,好幾座風格統一的總部大樓很是氣派

兜了一圈發現,現在真正在用的隻有 A 座
其他幾棟樓的人都不多

房企的離開,最終導緻是人的撤離,連帶着大虹橋的商業也遭受了一定影響
台資打造的麗寶廣場就是典型代表
還記得我們三年前在這裏辦公時,電影院、書店還有小吃街在工作日的客流都還算可觀
沒想到這次再來,整個商場沒有幾家店是正常營業的

僅剩電影院還靠春節檔的餘溫,在苦苦支撐
辦公樓也沒好到哪裏去
樓上搬空的差不多,樓下在使用的共享辦公位更是寥寥無幾

不得不感歎,前後的對比沖擊有些強烈,隻能寄希望于後面人氣能慢慢恢複
看到這麽多公司和商場的生存境況不太好
房企的樓要麽是被留在原地空置,要麽就是在苦苦支撐
那麽大虹橋這個闆塊接下來又會怎麽辦呢?
對大虹橋來說,這也是一個時代的更叠
就像萬科喊出 " 活下來 " 的口号一樣
大環境在快速變化,大虹橋自身也需要加快調整
如果說上一個時代屬于房地産,接下來或許更靠得的住的,是它強大的交通樞紐地位
以虹橋阿裏中心爲例,去年對已有業态進行了合理改善
把閑置空間改造成了大虹橋首個新中式酒店

建國璞隐酒店實景圖,圖源今日闵行
既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商務區的區位優勢,又能滿足白領和商旅人士的住宿需求
還有這幾年蓬勃發展的虹橋國際中央法務區
比起剛成立時僅有 20 多家機構挂牌,現在已經挂牌超過 150 家法律和泛法律服務機構
實現從律所到公證處、仲裁和調解機構還有法律科技的全覆蓋
也爲整個長三角地區律師們的業務往來提供了更大的便捷性

事實上,大虹橋的招商引資從來沒有停過步伐
這兩年積極引入新能源、人工智能和生物醫藥等新興行業
代表企業有理想汽車、深蘭科技、信達生物、正大天晴等等

圖源上海虹橋
新項目也在熱火朝天的建設中
就在經緯商務官邸的西側,一家智能制造、國際商貿領域的頭部企業,去年 9 月剛開工建設新的辦公樓
闵行前灣、青浦徐泾紛紛打造總部經濟

資料整理自網絡,僅供參考
大虹橋的稅收數據方面同樣也有亮點
并不是說房企走了之後,這裏就完全停止發展了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近三年稅收的複合增長率超過 20%
去年上半年稅收收入超過262 億元,同比增長達到 6.5%
回過頭來看,當時之所以選擇重點發展地産行業,也是大虹橋和房企們的一次雙向奔赴,符合當時的大環境
既承接了棚改的大量資金和需求,又由萬科這樣的領頭羊帶領
吸引了房企源源不斷聚集于此,建設上海總部,走全國化道路,把規模做大做強
光看 2010 年到 2020 年這 10 年,大虹橋确實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在地産行業的強力帶動下,直接讓周圍多個闆塊 " 逆天改命
但這幾年地産出現震蕩,大虹橋就此走上了轉型之路
站在城市發展的全局高度上,依然對這個闆塊寄予厚望,并提出了邁上新台階的更高要求

圖源文彙報
專項規劃正在緊鑼密鼓地制定和推進中
接下來将進一步補足短闆、強化優勢
大虹橋的概念最早在 2005 年被提出
到今年 2025 年,正好走過了快 20 年的時間,開發建設基本已經完成
作爲地産行業的一個縮影,它背後代表的或許就是一個時代的更叠
我們還看到,留下來的房企還有一些活得挺好的,比如被稱爲 " 閩系地産希望 " 的國貿股份

整個 2024 年,國貿憑借 60 多個億的金額,排到了全上海拿地權益金額第 8 名
今年也沒停下拿地的腳步,踩盤當天剛好是上海首輪土拍
國貿又在松江新城順利拿地,把 " 郊區之王 " 的名号越打越響
人來人往,起起伏伏,這本來就是時代的常态
我們也期待,随着大環境逐漸恢複,上海樓市走向平穩
在不久的将來,以前離開的房企還能再回來
以上爲正文,來自遠山
這是真叫盧俊公衆号的第5924篇原創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