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定焦,作者 | 布魯斯,編輯 | 向園
折扣 MAMA 在北京亦莊的店,最近新增了很多打卡帖,帖子多寫着," 因爲劉潤老師來的 "。
在知名商業咨詢顧問劉潤 10 月 28 日 " 進化的力量 " 的年度演講之前,很多人沒有聽過折扣 MAMA 這個折扣零售品牌。在劉潤的演講 PPT 上,2500 家門店、17 億營收、32% 毛利這一組數據,引起了外界關注。
其中,有折扣零售的同行提出質疑:" 地圖上爲什麽隻能搜索到 4 家店 ";" 算下來一家店一年賣 68 萬,每天營業額 1800 多元、毛利 600 多元,除去員工工資 200 元和房租 200 元,能不能賺錢?"
随後,折扣 MAMA 創始人邢雲飛和劉潤分别對此進行回應。劉潤在 11 月 1 日稱,數據和折扣 MAMA 創始人邢雲飛本人确認過;所說的 2500 家門店,包含自營的店、聯名的店和供應鏈支撐的店;營收 17 億,是折扣 MAMA 三種類型店鋪的總收入。
然而,相關的讨論并沒有停止。同時也讓更多人注意到了折扣零售這個在近幾年内爆火的商業模式。
實際上,這是一種早已被驗證過的商業模式。其最早起源于 1945 年的德國,誕生出了德國著名折扣超市 ALDI(奧樂齊),而在日本,也于 1989 年誕生了折扣連鎖之王唐吉诃德。這兩家企業蓬勃發展至今,有數據顯示,截至 2022 年,全球零售 250 強中折扣零售店占 10% 以上。
過去兩年,國内也跑出了好特賣、嗨特購、零食很忙等一批折扣連鎖店,從區域營運到全國開花。
在争議之外,本文試圖拆解折扣店到底是一門什麽樣的生意?折扣 MAMA 在賽道中扮演了什麽樣的角色?折扣店模式發展到今年,這個賽道是否被持續看好,競争格局又如何?
折扣 MAMA,到底是做什麽的?
如果用一句話總結近日圍繞折扣 MAMA 的争論,那就是PPT 上的三個數據,分别是不同的主體和計算口徑,但是放在一張圖上,容易讓人誤解。
根據邢雲飛在各類渠道的回應,其中 2500 家門店是包含折扣 MAMA 自營店和其供貨的商店,32% 是終端零售門店的毛利率,17 億是折扣 MAMA 給第三方渠道+自有門店的供貨收入。
11 月 2 日,劉潤再次回應,其發文佐證了上述觀點,稱折扣 MAMA 共服務了 2500 家店,其中 17 億營收包含折扣 MAMA 自營門店收入加供應鏈服務收入,32% 毛利率的主體是其供貨門店。
幾番争論之後,外界開始好奇折扣 MAMA 的業務以及創始人邢雲飛本人。邢雲飛也多次表示,用 C 端的零售門店品牌去理解折扣 MAMA 是錯誤的。
那折扣 MAMA 到底是什麽模式?
根據邢雲飛今年 9 月接受外界采訪時的介紹,其曾供職于黑石集團歐洲投資部,曾任美團系社區團購全國戰略運營負責人,是零售、生鮮行業連續創業者。其 2021 年創立折扣 MAMA,截至 9 月在北京擁有 20 多家門店,門店毛利率達 36%。
在各類采訪中,折扣 MAMA 被描述爲一家既有自營臨期折扣門店,又有 TO B 業務的公司,TO B 業務包括聯營門店、聯營渠道和批發業務。聯營比較重點的渠道是加油站、高速公路服務區,折扣 MAMA 還供應了城市的連鎖超市、便利店、社區團購、校園渠道,以及一些東南亞的出口渠道。邢雲飛也自稱,折扣 MAMA 的整體業務一直是賺錢的。
不過,目前地圖上顯示,折扣 MAMA 在北京僅三家門店,北京以外城市的店鋪暫時沒有在地圖上顯示。也就是說,現在折扣 MAMA 更多扮演的是供貨商的角色,從品牌商手裏低價收臨期商品,給自己的直營店和三方渠道供貨。
高德地圖顯示折扣 MAMA 在北京有三家門店
邢雲飛曾多次在采訪中強調供貨能力,其稱,公司沒有一個采購人員,所有的商品都是在品牌方完成的現金直采,爲品牌提供一套以年框爲單位的解決方案,形成品牌貨源的壟斷。他舉的例子是寶潔," 拿到寶潔的授權之後,寶潔每個季度把庫存表格同步給我們。"
按照業内人士的說法,折扣零售企業通過開設自有門店,掌控自有渠道,同品牌廠商直接合作,點對點交付,是一種健康高效的模型。不過,令人疑惑的是,折扣 MAMA 爲何要在今年批量關閉自營門店,轉向利潤更加微薄的上遊,且目前正在推廣加盟?
邢雲飛在一檔播客節目中透露,現在公司堅持兩種加盟模式,一種是城市合夥人(200 萬費用),可以複制折扣 MAMA 的供應鏈資源,吸引當地的夫妻店加盟。另一種是城市加盟店(20-25 萬費用),在下沉市場及地區招收加盟商。
一般來說,自營開店、供貨、開放加盟所需的能力不一樣。海豚社聯合創始人那明遠告訴「定焦」,不同的模式對應的業務能力和要求是不一樣的。開門店的需要擅長選址、租金談判和日常業務經營;供貨則更需要穩定貨源、交付能力和拓展終端客戶的能力;加盟更需要極強的 sop 能力、分錢能力和品牌營銷能力。
硬折扣 VS 軟折扣,誰赢了?
折扣零售業态發展至今,有三種終極形态。
折扣零售行業資深從業者韋凡總結,一種是 Costco 和山姆這種會員制倉儲量販店,毛利控制在 14% 左右,靠會員費獲利,但這一類不在投資機構的考慮範圍内。
目前國内投資者出手較多的兩種折扣店形态,一種是對标 ALDI(奧樂齊)的硬折扣,賣正期商品,靠集中采購和降低運營效率賣出低價。另一種是對标唐吉诃德的軟折扣,以臨期尾貨産品切入,在原價基礎上打折出售。
伴随着折扣零售行業在國内的走紅," 硬軟折扣 " 的模式之争就沒有停過,到底哪種模式更好?
軟折扣以臨期商品切入吸引顧客進店,但因爲用戶在進店前沒有明确的消費目的,需要打造用戶的沉浸式購物體驗,因此一家門店有三四千個 SKU,服務的客戶多是年輕白領或學生群體。
這也導緻軟折扣有一個緻命弱點,就是依賴供應商。臨期尾貨的貨源不穩定,同時導緻客單價不穩定,因此門店需要選址在客流量相對好的地方,比如說商場、園區寫字樓等,以拉高用戶進店量。
硬折扣門店則是開在社區周邊,服務家庭群體,産品 SKU 隻有 800 個左右,都是正期商品,涵蓋日常生活所需品類,多數品類隻提供 2-3 個品牌,以此來大規模集采降低價格,用戶一般是帶着确定性的目标進店,買完即走。
長期關注折扣零售賽道的投資人仁宇稱,軟折扣門店的毛利在 30%-40%;硬折扣店收入相對更穩定一些,但毛利較低,一般是 15%-20%。
在硬折扣的大賽道裏,今年以來,還跑出了零食折扣業态,它的模式是靠大牌商品錨定用戶的低價心智,再靠高毛利的散裝零食掙錢。據仁宇稱,加盟商門店毛利爲 18%-20%。這個賽道在下沉市場擴張速度很快,多個品牌在 2023 年獲得了融資。
總結來看,這批折扣零售企業大多在疫情期間成立,在 2021 年和 2022 年集中融資,按照開店數量和布局區域,目前已經形成了明顯的賽道格局。
「定焦」制圖
韋凡提到,折扣店經營到後期,難題之一就是貨源分散。一方面,入場的玩家增多,競争激烈,上遊供應鏈整合難度大;另一方面,尾貨處理渠道變多,很多手裏有貨的人選擇直接開直播賣貨,多位臨期賣家已經在抖音上做出了 IP。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以臨期産品切入的軟折扣企業,在完成消費者的低價心智錨定後,開始動态調整成硬折扣或混合模式。表現之一就是逐漸減少臨期産品,開始建立自有 OEM 品牌,有的自有品牌産品占比甚至超過 65%。其中好特賣申請了 " 俠趣 " 商标,嗨特購也已注冊 " 強小魯 "" 木頭奇奇 " 等數個商标。
折扣零售另一大難題則是規模。如果沒有足夠的規模,僅靠自己的現金流滾,又很難複制擴張。因此,軟折扣品牌多數都選擇開放加盟來加速擴張,幫助解決資金和選址問題。
通過公開信息可以了解到,好特賣開放了聯營模式,繳納 34 萬保證金加 19800 元的培訓費,即可成爲 " 合夥人 ",項目的回本周期約爲 10 個月;嗨特購目前包含品牌授權、帶店加盟和獨立經營三種合作模式,根據其加盟招商手冊提供的模拟測算數據爲例,租期 3 年的 300 平方米門店,在月均 50 萬、年入 600 萬的情況下,加盟者一年可以收入 168 萬,投資 17 個月才可以回本;折扣 MAMA 的加盟模式和上述兩家企業類似。
但不少業内人士并不看好硬折扣品牌開放加盟。" 我們認爲加盟模式和硬折扣零售天然相悖,硬折扣本身的利潤非常薄,沒有多餘的錢去給加盟商折扣,加盟商也沒有太好的價格優勢。" 仁宇稱。
折扣店行業,泡沫和機會并存
爲什麽折扣零售業态在近幾年迎來爆發?
" 消費分成趨優消費和趨利消費。品牌和價格是劃等号的。如果能用一個比較便宜的價格去買到品牌的老款,這更具有性價比,符合目前的市場需求。" 那明遠稱。
從供給端看,過去幾年新消費的發展,産生了一級市場的泡沫,消費品牌推新速度加快,在一定程度上進入過剩階段,現在遇冷了,導緻大量庫存和尾貨堆積。
據韋凡了解,國内有一些新興品牌,長期有 8%-12% 的庫存,有些品牌可能會更高。這類尾貨産品其實長期存在,隻不過之前在一些灰色地帶銷售,現在有了正規渠道。
2008 年美國金融危機,唯品會抓住了這波線上折扣的機會;2018 年中美貿易摩擦,那明遠和團隊預測線下折扣的機會來了,所以參與了 Bigoffs 倉儲零售折扣店。他認爲,品牌要不停地出新品來引領市場潮流,抓住消費者,老款的庫存壓力需要渠道來釋放,隻要把握好量的平衡,就不會對新品的價格有影響。
此外,韋凡則提到,過去三年間,商業地産面臨撤鋪、空鋪等問題,這也給折扣店進駐商場、購物中心提供了機遇。
因此,多位業内人士都表示,短短數年時間,在資本的催化下,已經形成頭部梯隊,折扣店是一門可以長期發展的生意,商業模式也已經在很多國家被印證。未來數年,是頭部玩家跑馬圈地的階段。
不過,從去年開始,一些創業公司如繁榮集市和本宮零食創研社,就因爲種種原因相繼退出市場,多個品牌的臨期折扣店如嗨特購、好特賣,也在部分城市經曆關店潮。
泡沫和機會并存,這是很多業内人士對折扣店行業現狀的共識。國外的折扣店已經運營數十年,達到了萬店規模。而中國的折扣店行業還在發育期,仁宇稱,理想情況是,每個社區周邊都有一家很便宜的折扣店。
在理想和現實中間,折扣店行業還有難關要闖。
其中最緊要的就是如何平衡單店盈利和整體擴張。仁宇稱,面對股東壓力或同行競争,企業都需要進行擴張,但是單店模型需要打磨,無法快速複制。
其次是如何在擴張過程中解決好商品問題。疫情這幾年,包括社區團購、直播電商等新渠道發展了起來,折扣店怎麽和品牌博弈,也是一大難題。
行業需要多少時間達成較大的規模,玩家們有沒有上市的可能性,在國内有沒有可能發展出一個全國性、可上市的折扣連鎖品牌,都要打一個問号。
目前從業者們看到都是一些區域性的品牌,這與中國零售業的特性相關。" 大家都是在各自的區域裏有一些本地化供給和拿店的能力,開店密度越高,履約和推廣成本越低,但能不能跨省做成一個全國性品牌,考驗的是團隊是否足夠優秀,能不能找到全國品牌集中的品類并進行總部控貨,能不能解決跨區域運輸成本和倉儲系統管理成本高的問題。" 仁宇稱。
回過頭來看,相比一家公司的争議,折扣零售行業代表的 " 以低價爲核心競争力 ",及其背後的商業邏輯和思維模式,這才真正值得我們一探究竟。
*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韋凡、仁宇爲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