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董指導聊科技
創業初期 1993-1997
濃霧
1993年英偉達成立。在初期,他們遇到的挑戰和大多數創業公司一樣,空有技術,但如何做産品、找市場還需要交學費。這其中有兩個故事。
一個故事是和遊戲公司世嘉的合作。在公司第一款、第二款産品接連失敗後,公司很幸運的依然迎來了大客戶:遊戲公司世嘉SEGA 。
但雙方合作了一年多後,黃仁勳發現,行業龍頭微軟已經開發出了Windows 95的Direct3D圖形接口。英偉達繼續研發的話,隻會更加偏離技術主流、市場主流。
最終,黃仁勳決定及時糾錯,并意外獲得了世嘉的認可,給了錢繼續研發。
另一個故事是和台積電的合作。英偉達是芯片設計企業,産品要落地,還是要把芯片造出來。于是,他就想到了台積電。當時台積電在業内也已經頗有名氣,但還是決定爲這家創業2年的企業代工。
當黃仁勳接到台積電張忠謀電話時,激動地說:噓,安靜!Morris (張忠謀)給我打電話了。
穿越
在技術回歸主流方向、綁定了核心供應商之後,英偉達的技術實力快速彰顯,1997年發布RIVA 128,适配微軟、性能超群。1999年英偉達上市,也發布了GeForce256,定義了GPU産品。2000年,收購了當時行業龍頭3Dfx的知識産權。
産品大賣、收入大漲、地位提升,股價也随之飙升。2001年,英偉達收入達到10億美元,并被納入标準普爾500指數。即使在納斯達克互聯網泡沫破滅時,也依然在2002年1月初,勇闖股價新高,實現兩年15倍。
這個漲幅中,也有和微軟的合作提振。而這也是英偉達遇到的另一個大坎。
和微軟分手 2001-2007
濃霧
英偉達的發展勢頭,也受到了微軟的關注。微軟第一代Xbox的顯卡,就敲定由英偉達來提供。
原本是英偉達抱大腿的事情,但卻展現了極強的"氣節"。微軟希望Xbox大賣,自然也希望價格低一些。但當微軟提出降價時,被英偉達果斷拒絕。英偉達認爲自己也很難,産品設計難、加工難,良品率不高。也許是因爲前面的經曆,讓英偉達意識到"錢在手"的重要性。
總之,就是英偉達産品性能沒達到微軟預期,但也沒降價。憋了一肚子氣的微軟,就停掉了和英偉達的合作。大客戶就這麽沒了。
老黃不爲"50%收入折腰",但股價卻折到了腳踝。伴随着納斯達克指數下行,英偉達股價從2002年初到十月,一年不到跌了90%。
穿越
好在接下來是一個電腦、互聯網快速普及的時代,遊戲産業也一片向好。《反恐精英》、《魔獸世界》、《星際争霸》、《FIFA 2002》等等遊戲,不僅玩家多,還有競技比賽來推廣。而且雖然英偉達送别了微軟,但也迎來了索尼、暴雪等公司,以及還有CPU主要玩家之一的AMD,在PC端也是穩步發展。
整體而言,遊戲的風口,讓英偉達快速飛翔。産品持續叠代,攻城略地。2006年第一季度,英偉達在筆記本GPU市場的市占率,就從2005年四季度的25%上升到了40%。收入也快速增長,2007年達到了41億美金。
這充分說明,在産業早期,要謹慎;在産業發展期,即使犯錯,也有補救。這也就是雷軍提到的,找到風口的好處。
當然,英偉達不是找到了風口。而是熬到了風口。在創業的時候,同類型公司有二十多家,後來達到七十多家,但在2006年時,活躍玩家就三個。有的被淘汰了,有的放棄了。
從2004年最低點算起,到2007年最高點,三年期間漲幅高達近12倍。2007年英偉達還被《福布斯》雜志評爲"年度最佳公司"。
一時風頭無兩,但大跟頭,又要摔了。
内憂外患 2008-2016
濃霧
在2006年,AMD收購了英偉達的競争對手ATi。這不僅給對手補充了彈藥,也燒了英偉達的糧草。在此之前,AMD平台芯片組有90%都來自于英偉達。
雖然AMD表示,我們很開放,歡迎合作。但外界都看得出來,AMD的CPU+GPU的組合,朝着英偉達,來勢洶洶。但這對于英偉達也不算壞事,畢竟英特爾馬上就來了。
英特爾将英偉達 SLI™推薦給了全球PC制造商,作爲配套INTEL CORE™ 2 DUO處理器首發機型的GPU芯片。
英偉達喜不自勝,官宣發文稱,無論從系統水平還是遊戲性能來看,"雙英組合"都是無與倫比的。事實上,确實也得到了市場認可,客戶稱是最高跑分,雜志評爲夢幻組合。
但第二年,雙英組合就鬧掰了。英特爾發布了CPU和GPU融合的Larrabee架構,還放言這會讓其他顯卡在兩三年内消失。
老黃哪受得了這個氣,直接"回怼":即使英特爾能在2010年将圖形計算能力提高10倍,仍然無法與目前(2007-2008)年的産品相匹敵。
嘴仗打完,活還得幹。2007年英特爾收購了一家物理加速引擎公司Havok,2008年英偉達就收購了另一家同樣技術的AGEIA。
2008年席卷全球的經濟危機,導緻電腦業務受到影響、行業不景氣。隊友紛紛變對手,而且AMD的芯片性能也在一代代追趕。
屋漏偏逢連夜雨,英偉達産品也出現事故。
這一年,由英偉達供貨的電腦多品牌都出現了屏幕問題,事後發現是GPU和PCB闆的粘合材料存在缺陷,熱脹冷縮後會出現空焊狀況,導緻GPU出故障。爲此,英偉達不得不一次性支出近2億美金來解決售後問題。
事故發生後,英偉達和蘋果之間關于責任認定也發生了激烈争執,就像當年和微軟争執一樣,蘋果一怒之下也把英偉達換成了AMD。
不得不說,英偉達确實有"骨氣",又一次丢失大客戶。
錢沒掙多少,但花的并不少。在2006年,爲了讓GPU更加走向通用計算,英偉達啓動了CUDA項目,可以讓程序員用C語言編程直接訪問GPU硬件,發揮并行計算的功能。
這個項目很超前,但當時還沒有體現明顯的效果。而研發呢,英偉達計劃每年要10億美金。
内憂外患之下,業績壓力很快來臨。2008年7月2日,英偉達溝通稱,預期該季度收入僅爲8.7-9.5億美金,低于預期的10億美金,毛利率下滑,也低于預期。某分析師說,知道這個季度會很有choppy,但也沒想到這麽早就有了壞消息。
原本投資人就對CUDA研發很不理解,覺得浪費資金,結果業績還真差了。毫無意外,投資人用腳投票,英偉達股價暴跌30%。
2008年11月,英偉達季度報告顯示,收入下降20%,利潤下降74%,從同期的盈利2.3億美元下降到了0.6億美元。在2009年更是出現了季度連續虧損。
數據來源:Capital Market Laboratories
英偉達股價,一年就下降了85%。基本又回到了2004年。此後,英偉達經曆了一段時間略久的複蘇。
穿越
雖然股價回到2004年,但顯然此時的英偉達也已經不是剛創業的雛兒了。
産業趨勢逐漸形成、品牌認可度良好(比如怼跑一個大客戶,又來一個大客戶),更重要的是競争格局要比當初好很多。即使算上英特爾,也不過三家。
而且,英特爾很快就出局了。雖然GPU和CPU差一個字母,但隔行畢竟如隔山。英特爾又要雙線作戰,難度也大。于是,2009年底,英特爾就宣布無限期推遲Larrabee架構發行了。老黃赢得了當年那場嘴仗。
隻抗衡AMD就容易些了,畢竟AMD也是在CPU、GPU雙線作戰,戰力也不算高。
從收入就可以看出,雖然2009年收入下滑,但2010年就回到了增長。此後幾乎每年保持微小幅度的增長,但體量還不錯。
這就體現了一個道理:競争格局很重要。
雙峰格局,還是可以支撐的。就像餓了麽和美團、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哪怕是第二名,但也還是有肉吃。
另外,就是收入體量很關鍵。合适的收入體量,才接得住錯誤。隻有保持收入增長,才能化解困難。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在發展中解決問題。
隻有這些要素,能保證英偉達不會死。此後的多年,遊戲依然是英偉達大頭,遊戲的複蘇也帶動了公司收入增長。
但要想獲得市場高度認可、獲得資本市場追捧,還是要回答:除了市場熟悉的遊戲之外,未來新的增長點在哪裏?高估值從哪裏來?
于是,英偉達也四處找路。
一個方向是移動端。在2008年英偉達就發布了一款基于ARM處理器架構的芯片Tegra,吹響進軍移動的号角。但第一款産品并沒有産生太大影響。在2011年,Tegra終于提升了。
在1月的CES電子展上,英偉達發布了Tegra 2雙核GPU,高性能效果,讓業内大爲震撼。股價兩天就大漲30%。
但遺憾的是,從芯片發布到芯片商用,頗有雷聲大雨點小的樣子。
2013年,Tegra 4發布,而且小米3手機成爲全球首款搭載Tegra 4的終端。但由于英偉達在基帶芯片領域的技術匮乏,該款産品也沒有搭載高通的基帶芯片,結果,翻車了。過熱、卡頓等等,被消費者各種指責。
于是,2014年,英特爾不得不宣布,移動端戰略失敗了,暫時不考慮了,而是轉向汽車等。
汽車作爲另一個方向,但進展也談不上精彩。英偉達很期待自動駕駛在汽車領域的應用。但直到如今,英偉達汽車的收入占比,也幾乎可以不予考慮。畢竟目前自動駕駛也還算不上普及應用,隻是作爲未來增長的想象空間。
人工智能領域,有點屬于情理之中、意料之外。2010年,AI先驅吳恩達爲了讓AI程序識别出一隻貓,不得不花費了16000個CPU處理器,後來發現換成GPU後,隻需要12個。而業内在2012年的ImageNet大賽上,也進一步認可GPU并行計算和神經網絡的完美契合。
于是,人工智能企業開始采購GPU。2015年的GTC大會上,黃仁勳就躊躇滿志地表示,英偉達将不再是一家純粹的遊戲公司。向AI企業轉型。
然而,算力被認可,要體現到業績上,差不多還是要等到2016年。這一年,英偉達發布了更适合深度學習的Tesla P100芯片。英偉達數據中心業務也開始出現加速。
2016年增長更是在150%以上。數據中心的發展,也終于改變了英偉達自2013年以來的增長乏力。
華爾街興奮了。終于可以聊一聊估值提升的故事了。
最終,盡管2012年英偉達的收入就接近了2008财年的高峰,但一直到2016年公司股價才回到了2008年的高點。
市場興奮地發現,英偉達創曆史新高了!
全球各地股市都一樣,新高後的籌碼,再拉升,總是輕松很多。伴随着納斯達克的整體上漲趨勢,英偉達也不斷創下新高。
那麽,英偉達如何熬過了這一段時期呢?
如果用一個詞語總結,那就是"研發",如果加個修飾詞的話,就是"持續研發"。盡管2007年之後遭遇危機,但英偉達的研發并沒有停止。費用率持續小幅上升。
英偉達研發費用率,百萬美元;數據來源:中泰證券研究所
而且也正是由于不被看好的、質疑亂花錢的CUDA項目,爲英偉達形成了很深的護城河。
甚至當年放言的英特爾,也不得不在2011年1月,和英偉達簽訂了六年的交叉許可協議。英特爾要支付合計15 億美元的許可費用來使用英偉達的技術。
CUDA相當于把極其複雜的顯卡編程,包裝成了一個簡單易用的接口。當越來越多的程序員,使用CUDA來快速提升算力;而CUDA又和英偉達芯片的封閉适配時,就基本鎖定了芯片的市場占有率。
英偉達利用軟件生态、綁定硬件的做法,可以說是屢試不爽。
微軟的認證、Oracle的認證等等,這些都是它們當年進入中國後,獲得市場的一個重要措施。讓越來越多的人,以會用CUDA、通過認證爲榮,甚至是找工作、漲工資的必要技能。
而當年台積電也是在寒冬期時,也是張忠謀堅持加大研發,才有了和競争對手的差距擴大。
隻是,困難中堅持研發,說易行難。
福禍相依 2017-2021
濃霧
遊戲、AI的發展,爲英偉達帶來增長動力。2017年末時,英偉達已經有10餘個季度業績超出華爾街預期了。這一年加密貨币又大漲,用GPU挖礦,給英偉達送來了一筆橫财,市面當時可謂是一卡難求。
業績與估值齊飛,股價向東北加速。2018年9月末,英偉達股價在2016年突破曆史新高後,兩年時間大漲了7倍。
但優秀的企業,總需要折騰。自2018年10月起,英偉達股價三個月就暴跌了58%。
其中,在11月15日,英偉達新的季度财報顯示收入環比下降,而且對下個季度的業績指引,環比也大幅下降。大幅低于投資人預期。公布後就大跌19%。
對于業績不達預期,英偉達解釋爲:加密貨币熱度衰退,導緻中端顯卡Pascal系列渠道庫存過剩。
加密貨币價格自2017年底高點後,就持續大跌;而顯卡方面,有一個因素是中國遊戲市場,自2018年3月之後,遊戲版号審批也大幅放緩。傳媒研究員可能也沒料到蝴蝶效應如此奇妙。
另外,貿易戰的突發,也讓英偉達的中國銷售産生了壓力,對估值也有一定沖擊。但公司很快用減配版搶回了市場。
穿越
這一次的穿越,股票上的主要動力,應該是美聯儲。
2018年美聯儲加息,股票市場,尤其成長股承受壓力。但當看到美國三大市場都出現暴跌後,美聯儲又開始逐漸轉鴿。
轉鴿的态度,讓風險資産價格逐步回升。币圈再次火熱,随着數字貨币逐漸企穩後,庫存逐漸得到消化。因而,英偉達2019年收入下降,但2020年收入就再度實現了增長。
投資人預期被快速調整後,發現,英偉達增長也還可以。于是,在2020年初,英偉達基本回到了2018年的高點。
随後,突然爆發的疫情,讓美股經曆了數次"曆史罕見"。而美聯儲也堅定轉鴿,堅定放水。股票、加密貨币等等風險資産,都迎來了大水牛市。
業績上的提升,則要說一下收購的數據中心供應商Mellanox公司。這是英偉達再次正面抗衡英特爾。
2020年,面對英特爾的競争,英偉達最終仍以近70億美金,完成了對美國加州Mellanox邁絡思公司的收購。
Mellanox成立于1999年,是服務器和存儲端到端連接方案的供應商,簡單理解,就是讓數據中心享受高帶寬、低時延的通信效果。在10GB以上高速網絡應用中,Mellanox市占率高達70%。英偉達也自愧不如。
英偉達收購Mellanox後,相當于獲得進軍數據中心業務,将AI等趨勢落地的入口。而且協同效應很強,實現了"計算快"、"傳輸快"的結合。GPU在數據中心設備采購中,快速發展。全球Top500的超級計算機中,用英偉達服務的就有342台。
另一個要說的就是突然的疫情。加速了美國的數字化,各大雲廠商也增加了數據中心支出。DLA Piper 調查顯示,全球數據中心投資總額,從 2020 年的244 億美元上升到了 2021 年的 538 億美元。
2021年3月,英偉達業績再次超越市場預期。而這一年,英偉達的數據中心營收同比增長了124%,并在2022年第一季度,數據中心業務超越遊戲,成爲英偉達新的營收支柱。
這期間還有被許多公司号稱All In的元宇宙,也爲市場帶來了一些期待,但遺憾的是,收入轉化度不高。
最終,從2020年5月突破2018年新高後,在2021年11月底,英偉達股價又一年半時間,大漲了3倍。
迎來拐點 2022-
濃霧
随後,在美聯儲貨币收緊的情況下,從2021年11月起,接近1年時間,英偉達股價再次暴跌70%。
穿越
原本市場認爲收入再次進入平靜期時,在2023年2月,ChatGPT來了。全球AI大熱,英偉達的GPU占據90%的市場份額,高端顯卡供不應求。2016年老黃送給OpenAI的DGX服務器,終于給主人帶來了莫大的回報。
業績超預期、産品超預期、AI很興奮,于是,英偉達自2022年10月低點,又不到一年就大漲了4倍。雄赳赳氣昂昂地邁入萬億美金俱樂部。
現在關于英偉達股價是否高估、股價未來走勢如何,形成了激烈的讨論,但目前看到的現實是,N卡依然搶斷貨。
從業務拓展角度來看,未來依然有自動駕駛、XR等等浪潮,等着用AI,等着高端GPU。但關于股價,那英偉達也脫不開貨币政策、脫不開納斯達克的趨勢。
波動與穩定
回看英偉達的發展,如果從股價角度來看,可謂是跌宕起伏、要多刺激就有多刺激:
兩年漲15倍,然後一年跌90%;
三年漲12倍,然後一年跌85%;
兩年漲7倍,然後三個月跌58%;
一年半漲3倍,然後1年跌70%;
現在,一年不到又大漲了4倍。
如果老黃一直盯着股價,想着怎麽套現,或者被股價波動幹擾戰略或情緒,那必然不會有現在的英偉達。
但不代表英偉達不在意股價。2013年,公司啓動了資本回報計劃,回購、分紅,給投資者滿意回報;就在2023年8月,又抛出250億美元的回購計劃。可以說是,把公司發展紅利,實打實回饋了投資者。
如果從企業經營角度來看,也是一路困難不斷。
大客戶世嘉險些丢掉,大客戶微軟丢掉,大客戶蘋果丢掉,合作夥伴AMD"跳反"了,合作夥伴英特爾變對手了。
移動戰略失敗了,車的業務還沒起來,産品也失敗過,"核彈"的調侃也接過,橫财來了又走。
但如今,AI芯片市占率90%,微軟、英特爾、谷歌等等都是合作夥伴。最近谷歌還和英偉達宣布:擴大合作夥伴關系。萬億美金市值,早已把英特爾、AMD甩在身後。
如果非要總結方法論的話,一個是研發,用産品力赢得市場。另一個就是,好運氣,找到或撞到長坡賽道。第三個是活得夠久,熬到好運氣來,這就需要經營技巧。
另外,從結果來看,GPU市場的雙峰格局,是英偉達走出數次困難的重要原因。但這個格局,又何嘗不是英偉達拼出來的呢。
也許大波動也會再次來臨。但英偉達的數次經曆說明:
哪怕波動再大,隻要堅信創新、堅信科技是第一生産力,那波動就隻是發展中的豐富素材。公司如此,國家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