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雷科技
大家是否有發現,新能源車企一味追求更加智能、好用的車機系統,把更大尺寸的 " 彩電 " 塞進汽車,以取代那些老舊無味的機械按鍵。而用戶這邊,又很樂于接受這種前沿科技帶來的科技感,好玩又個性。
這像不像手機的發展路線,從非智能轉向智能,再一步步将機身上的機械按鍵去掉,用更大的屏幕加以取代。如今的新能源汽車,表面上看還是汽車的模樣,實際上,它更像是一台巨大的、帶有四個輪子的 " 智能手機 ",大家是否有這樣的同感?
智能手機的攝像頭大家也懂,平日使用的一些軟件中,用戶就必須授權其調用手機上的攝像頭。很快,他們也注意到了軟件在過度調用攝像頭,收集面部數據及其它隐私内容,并對此表示擔憂。
在相關部門與手機廠商的努力下,近些年過度收集用戶隐私的情況改善不少,但仍存在一些 " 大數據 " 相關的現狀,比如你口頭說了一下想買什麽,電商平台馬上就推薦到首頁。
那麽汽車呢?
如今這種 " 四個輪子的手機 ",攝像頭和傳感器如同 " 神經系統 " 一般遍布全身,擁有了智能平台。每顆攝像頭都相當于一隻 " 眼睛 ",它就像一把雙刃劍,給用戶提供便利和安全感,同時又成了他們 " 走漏風聲 " 的途徑。
小雷最近吃到了一個瓜,說某家新能源車企的内部員工,通過公司的信息系統獲取客戶車載攝像頭拍到的具有 " 高度侵入性 " 的視頻和圖片,并私下分享。根據一些媒體采訪員工得到的說法,他們在 2019 年 -2022 年間,都有做過類似的事情。
更離譜的是,這些員工連老闆都敢 " 偷窺 ",不知道他們老闆有沒有發現這件事 ...... 小雷已經想象不到這個畫面了。
矛盾同體的車載攝像頭
話說這家車企經常強調自己的車載攝像頭僅用于輔助駕駛,無論是現在或者将來,用戶的隐私都是擺在第一位的,整套設計就是爲了 " 保護用戶的隐私 "。
然後老闆的隐私就這麽沒了,恐怕他自己也還不知道 ...... 車載攝像頭就是一個這麽矛盾的産物,它給了内部人員 " 搞事情 " 的條件,同時也給了用戶帶來了各種便利。
車載攝像頭在新能源汽車身上是再常見不過了,抛開上述這家車企所使用純視覺輔助駕駛,車載攝像頭還有多種用處,就比如我們熟知的 360 ° 全景攝像、類似 " 哨兵 " 模式的汽車監控、駕駛員狀态監測功能之類的。
其作用就是給我們提供盲區視野,或者是車輛不在身邊時,能夠通過 App 對其進行監控,實現防盜的效果,同時也可以時刻監控駕駛員狀态,避免危險駕駛。從這些角度來看,車載攝像頭就是汽車的 " 盾 ",是安全用車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反,車載攝像頭也是一把刺向用戶的 " 矛 ",車輛想要知道駕駛員有沒有打瞌睡,周圍有沒有人想偷車,就要通過攝像頭提供的畫面信息來判斷。理論上來說,車主隻要激活了類似的監控功能,那麽相關的攝像頭就會長時間工作,期間必然會記錄到一些不該記錄的内容。
畢竟新能源汽車的動力電池普遍容量很大,部分混動車型還可以通過燒油發電,攝像頭這種部件能耗不怎麽高,據說 360 ° 全景攝像頭工作三天,大概才會消耗一度電,長時間工作并不是什麽問題。
當它 " 不幹正事 " 的時候,也就成爲了汽車上的 " 眼睛 " 了,用戶在幹什麽難以描述的事情先不說,錄下來就對了!
按理說,車載攝像頭看到車主在做什麽并不要緊,但關鍵就在于,新能源汽車大多都要聯網,才能正常使用車機上的功能,車主也得以通過手機 App 遠程監控。汽車聯網之後,車企隻要走走後門,就能看到各種行車數據,以及攝像頭拍到的畫面。
小雷還沒錢買車,便開始擔心起汽車會對我幹什麽不得了的事了。
那麽問題來了,某車企的這個 " 後台系統 " 是怎麽來的?爲什麽員工能夠有這麽高的權限?客戶數據庫本就是一個相當敏感的存在,哪怕是汽車行駛所記錄下來的信息,沒有官方進行解密,外人根本沒辦法獲取,更何況視頻、圖片這種更具侵入性的。如果随便一個員工都能走後門調取攝像頭畫面,那麽用戶何來隐私可言?
至于這一奇聞是否屬實,就等官方親自來解答了。
用戶隐私 " 失守 ",錯不在汽車本身
如果把自己代入一下,想象自己路過一輛汽車,并被清晰地記錄下來,又或者是在車裏做的事情被車内攝像頭全程記錄,并被汽車公司的内部員工相互 " 傳閱 "。想到這些,相信大家不免背後一涼。
說到底,汽車也是私密空間的一種,在車内外安裝攝像頭,就好比在房間裏裝了一套監控,總有一隻 " 眼睛 " 盯着自己,必然是渾身難受。不過,這要把鍋推給汽車攝像頭嗎?
其實用戶隐私洩露也不能怪車載攝像頭和智能汽車,汽車本身無意拿用戶的隐私開玩笑,這不過是背後的内部員工 " 走後門 ",才讓這些敏感信息走漏,甚至還在内部相互分享。
所以大家要将汽車上的所有攝像頭遮起來,或是隻買沒有攝像頭的汽車嗎?小雷認爲這恐怕有點 " 斬腳趾避沙蟲 " 的既視感,車載攝像頭正如這家 " 重視用戶隐私 " 的車企而言,是爲了輔助駕駛而設計的。
在小雷看來,汽車攝像頭并沒有做錯什麽,它隻不過是爲汽車和用戶提供安全行駛所需要的畫面數據而已,不知道有的畫面信息會侵犯用戶的隐私。更多的,還是背後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内部員工的權限便利,調取客戶數據進行分享,這才是廠商應該重視的地方。
對此,汽車廠商有不可逃避的責任,用戶花幾十萬買某個品牌的汽車,定然是基于對這一品牌的服務質量、口碑、安全、品質的信任,才把自己的安全與隐私交給汽車,而廠商作爲能夠直接接觸到敏感信息的一方,更要保證用戶的安全,數據庫不應該随随便便就讓員工走後門看到。
其它新能源汽車廠商也應該引以爲戒,相信沒有一位用戶能夠容忍這種事情發生,大家花錢買的是車,而非廠商員工偷窺客戶的 " 直播間 "。
智能汽車時代,用戶隐私如何保證?
汽車的智能化進程是不可逆的,數據收集在今天這個智能時代早已見慣不怪,車企要升級優化輔助駕駛算法,就要收集各類道路數據;汽車要做到足夠的智能和安全,同樣也要收集周圍及用戶的畫面數據。從現狀來看,數據确實是推動智能化向前進步的必需品。
如此說來,科技發展一定要犧牲用戶的隐私安全嗎?小雷認爲這明顯是錯誤的,廠商完全有能力在不侵犯用戶隐私的前提下,适當收集必要的數據,完善自身算法。
其實大家也不需要過分擔心,新能源汽車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加入互聯網更是家常便飯。考慮到用戶隐私安全之類的問題,車企事實上已經在做出一些努力,比如有的廠商開發了新的駐車拍照算法,當攝像頭拍攝到人臉、車牌這一類涉及隐私的部分時,便會自動打碼處理。
同時相關部門也有出力,前年頒布了相關的規定,限制車載攝影和遠程控制的使用,要求在未經得個人同意的情況下,汽車拍攝到的畫面,必須進行删除或者打碼。
據小雷所知,這家極其 " 注重隐私 " 的車企,近期升級了一套最新的輔助駕駛平台,配備了更爲高清的攝像頭。毫無疑問,這下拍人是更清晰了。對于此事,不少網友也在 " 隔空喊話 " 這家車企,火速安排智能打碼功能,加強對人們的隐私保護。不過吧,車企要是不愁賣車,一時半會也不着急弄這個吧?
可不管怎樣,用戶的隐私安全依舊是智能時代最受關注的話題,如果汽車廠商還沒有做好保護隐私的工作,那麽用戶還需要好好保護自己,樹立更強的隐私保護意識,盡可能避免智能汽車成爲用戶的 " 直播間 " 了。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