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白 / 文 随着推特、亞馬遜、Meta 等知名互聯網公司相繼開啟裁員浪潮,屬于科技巨頭的持續 20 年的擴張和神話,已然榮光不再。據美國企業服務數據庫公司 Crunchbase 統計,截至 2022 年 11 月中旬,美國科技行業今年已有超過 6.7 萬名員工在大規模裁員中被解雇。不少尚未裁員的公司也紛紛停止招聘或縮減招聘規模。
事實上,這一浪潮并未止于大洋彼岸。如果盤點近期披露的中概股三季度财報會明顯發現,再也沒有那些時髦的 " 黑話 " 了,打法、戰略、心智 …… 這些包裝起互聯網巨頭新裝的性感又時髦的詞彙正在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 " 降本增效 " 這一曾經與大廠光環毫不相關的 " 舊時代 " 土味詞彙。一個肉眼可見的趨勢是,盡管并不像海外科技巨頭那麼明顯,但中國互聯網公司,同樣也在跟随裁員的步伐。
行業的轉折,最終會體現在具體的個體遭遇上:大廠畢業去開滴滴、35 歲危機 …… 這些充滿蕭條意味的故事,開始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我們的視野裡。
如果單純地從商業邏輯來看,全球科技巨頭的這種變化當然可以被解釋。這種泡沫的坍塌和重建過程,在過去的日子裡循環往複:人們把此刻與新世紀之初的那場科技股泡沫破裂相提并論——如此生長 20 年,直到大廈崩塌。
當摩爾定律已經逼近極限,真正意義上革命性的技術突破卻并未到來。上一輪技術颠覆所帶來的紅利,基本被瓜分殆盡。蛋糕已經不再變大,那麼如何切割現有的蛋糕,就必然會是一個殘酷的過程。這是降成本、大裁員的背後邏輯。
但相比商業邏輯的變化,市場之外的教育可能更為關鍵。曾經似乎永遠年輕、永遠鬥志昂揚的科技公司們,如今卻逐漸成為他們一度試圖颠覆的過去。互聯網沒有改造一切,相反,那些潛伏在商業世界之外運行的更重要的影響因子,正在重塑年輕人的認知、改變公司的命運——他們開始逐漸發現,其實從來就沒有什麼完全的 " 在商言商 ",企業永遠是社會運行中的一份子,政治經濟社會氣候的微小變遷,對于企業的發展來說,都是巨大的改變。
面對那些曾經承載我們對于美好未來期望的公司們陷入收縮和裁員的風波,黑格爾的悲觀再一次充斥話語場間:人類從曆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訓,就是從不吸取任何教訓。這當然沒有問題。但是,我們還是希望,這一次能夠不一樣。特别是對于中國這一代的科技企業們來說,他們生長于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年代,承載了我們對于公司制度在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更多期待。我們希望他們在中國公司的現代化道路上,能夠走得比以往更遠一些。
其實在全球百年商業史中,并不缺少那些能夠穿越周期和時代的公司。它們之所以能夠實現基業長青,不是因為抓住了某一個時代的風口,而是始終堅持做好自己的事情:在業務的上升期沒有盲目擴張,在動蕩的低谷沒有自亂陣腳,始終能夠沉下心把産品做到極緻。這才是公司發展真正的避風港所在。
當然我們此前也能看到,以騰訊為代表的中國科技互聯網公司們早在數年前就已經開始了管理重構。但相比此前的居安思危式自我 " 革命 ",如今的裁員則是考驗轉型成功與否、企業管理水平的關鍵,能不能留住那些有價值的員工、真正實現降本增效而不是盲目收縮,這些都考驗着企業的業務和組織梳理能力。
從這個角度來說,這也是過去二十年來順風順水的年輕公司們所面對的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管理考驗。裁員、組織優化可能隻是對過去粗放式擴張的一種反思開始;到了如今這一刻,如何真正意義上懂得向管理要紅利的價值,是對于習慣了過去高速增長、躺在流量紅利上就能夠賺錢的科技巨頭們來說更為重要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