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16 日消息,國家衛生健康委等三部門發布關于做好縣域巡回醫療和派駐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到 2025 年,實現 " 一般的病在市縣解決,頭疼腦熱在鄉鎮、村裏解決 "。這一要求,呼應了群衆的看病需求,提出了切實的目标,令人爲之一振。
就近看病,本身是一種便利。但值得注意的是,長期以來,生病了喜歡舍近求遠,往大城市跑,成爲一種 " 慣性 "。這固然是一種更爲信任 " 大醫院 " 的傳統心理所緻,但相關選擇也涉及醫療資源的分布狀況。不必諱言,城市衛生資源相對過于集中是個老問題,農村衛生資源較爲不足,形成結構上的矛盾,影響着患者的選擇。
顯然,唯有從結構上加以調整,逐步推動醫療資源下沉,惠及更多地方的群衆,才能讓群衆吃下 " 定心丸 ",增強就近治療的信心和底氣。在前述三部門所推出的指導意見中,提出了明确要求:基本建立穩定的縣域巡回醫療和派駐服務工作機制,鄉級醫療衛生人員隊伍進一步壯大,持續保持村級醫療衛生服務全覆蓋,農村居民醫療衛生服務可及性明顯提升。這種直面痛點和難點、加強醫療衛生資源優化調整的方案,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指導性,可以有效解決老大難問題,促進優質醫療資源的均衡布局,推動和加快分級診療體系的打通。
過往,大病小病都 " 出縣 ",意味着分級診療理念未得到落實,意味着 " 大醫院 " 忙累不堪," 小醫院 " 清閑不已。其間,醫療資源的擠兌、閑置、浪費情形較爲明顯。這種狀況長期存在,不利于衛生健康領域高質量發展。
要改變這一狀況,必須通過機制和技術改良、創新,讓醫療衛生資源布局更爲科學化、均衡化,顯示出層次感和柔韌度。近年來,江蘇、福建、新疆等地持續推動醫療資源下沉,讓百姓在家門口就能解決小毛小病,成效顯著。一些地方啓動 " 流動醫院 " 進鄉村、家庭醫生 " 簽約上門 ",創新了思路,盤活了資源,受到群衆歡迎。
醫療資源下沉不是權宜之計,而是一個必須長期投入的過程。培養優秀醫療衛生隊伍,提升醫務人員服務能力水平,改善基層醫療衛生基礎設施 …… 是題中應有之義。隻要我們以患者爲中心,以問題爲導向,紮實推進各項工作,就一定能按時實現既定目标,增強群衆在醫療衛生領域的獲得感、安全感。
現代快報首席評論員 戴之深
(編輯 王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