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長三角時刻
鎮江最近出了一個很悚動的新聞。
一學校新學期開學,一年級新生報到,攏共來了 3 個人,全校九個年級從此前共 114 名學生減員至今年的 99 名。
一般在日本邊陲地區裏看到的社會新聞,發生在蘇南鎮江,确實會讓人有點恍惚,難道真如坊間所戲言的,鎮江正在 " 鶴崗化 "?
當然,被擇出來說事的這所學校,其實位于鎮江江心洲島上,本身就是五個村、1 萬多人口、大半老年人的底子,城鎮化農村生源減少、疊加生育率持續走低,讓全國農村學校,整體都在面臨撤并問題。
事其實不新鮮,但鎮江被媒體架了上去,又有點誤打誤撞被戳到痛處的意思。
因爲鎮江,确實沒人了。
01
在江蘇,縣級市昆山是大城市,地級市鎮江是中等城市。
作爲著名的 " 小個子 ",鎮江在省内,地最小、人最少。
在這一點上,其實當年 1983 蘇南行政區劃大調整,鎮江意見是很大的,因爲一下子被劃出去 6 個縣——武進、金壇、溧陽給常州,溧水、高淳交南京,宜興歸無錫——按照時任鎮江市副市長黃選能的說法," 武進人口最多,122 萬 "" 宜興是人才之鄉,出了 21 個狀元 "" 剩下的揚中當時人口才 28 萬 ""鎮江分量不同了,大家意見非常激烈 ",而本來要劃給南京的句容,是當時班子給省委寫了個文件,才勉強要了回來。
但 " 分量不同了 " 的鎮江,也不是被拆分的獨一号,1996 年 " 揚泰分家 "," 大揚州 " 也是直接被劃掉了一半," 揚老三 " 從此泯然衆人。
抛開種種,截至去年末,鎮江常住人口 322 萬人,近 5 年增加了兩萬多人,戶籍人口這塊,爲 266.92 萬人,比上一年度還減了 1.24 萬人,而江蘇人口最大縣宿遷沭陽,戶籍人口達到了 198 萬,對比有點激烈。
真的是缺人,關鍵是,在 " 拉人頭 " 這事上,鎮江的流量和留量都不夠用。
鎮江 8 所普通高校,在校大學生 13.6 萬名,目前的大學生 "留鎮率" 官方口徑是 23%,雖然早已啓動了人才 " 鎮興 " 行動、出台了一系列 "1+2+3+N" 人才政策,但是架不住長三角其他城市更會搶人。
鎮江南—南京南,29 塊錢、18 分鍾,再算上 2021 年末開通的南京地鐵 S6 甯句線,南京算是直接把手伸到了句容來要人。
鎮江市區本身沒地鐵,S6 甯句線句容境内的 17.3 公裏,算是鎮江唯一間接擁有的地鐵路段,而當年被要回來的句容,在坊間談資裏,也是每年都要被并回南京一次。
留不住人,甚至 " 留不住城 ","小而美" 的鎮江,關鍵還是被卡在了産業上。
02
在地區生産總值這塊,鎮江表現一直很 " 穩 ",1984 年,鎮江專區改地市後第一年,全省排名第十位,而到了 2023 上半年,交出的成績單依然是全省第十。
但這個第十其實也已經有點松垮,2009 年,泰州 GDP 反超鎮江,一路拉大差距,而身後的淮安,截至上半年最新數據,隻落後鎮江兩百億,至于 "副班長之争" 正焦灼的連雲港與宿遷,在增速上面,又是蘇省最生猛的兩位。
鎮江的這個 " 倒數第四 ",也有點搖搖欲墜。
再細看一些局部數據,去年江蘇工業用電量,連雲港與上一年相比增加了 27.84 億千瓦時,同比增長 21.1%,增量、增速均爲全省最高,而截至去年年底,全省也隻有三座城市工業用電量呈下降趨勢,蘇州、無錫、鎮江。
一般來講,用電量跟經濟勢頭強相關,過去兩年,我國用電量同比 / 實際 GDP 同比,大約在 1.2 倍左右,通過用電量往往能毛估測算出 GDP 走勢,而工業用電直接關聯工業産能,很能說明區域實時情況。
當然,相比蘇中蘇北,去年蘇南五市受疫情影響也相對較重,普遍數據低迷,但必須要講,蘇州無錫工業用電量增長下行,也是受制于基數較大,其中蘇州 1213.31 億千瓦時是鎮江的6 倍,無錫 600.4 億千瓦時是鎮江的3 倍,所以鎮江去年混在這唯三下降城市裏,雖然不難看,但确實也有些 " 出挑 "。
鎮江是江蘇四座老工業城市之一,但關鍵就是在于這個 " 老 " 字。
除開 " 出圈 " 全國的食醋和丹陽眼鏡,鎮江在化工、電力、造紙、建材等産業上算是深耕多年,2022 年,鎮江三次産業比例爲 3.3:49.3:47.4,在二産占比數據上,排全省第一。
鎮江規上工業總産值最高的兩個産業,一個是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一個是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重工業産值占比在最高時期曾達到 80%。
放眼看過去,鎮江支柱産業競争力并不明顯,且産業結構偏傳統、層次偏低,而新興産業又尚未冒頭,處在一個尴尬且微妙的産業轉型真空期。
總的來講,四個字,"老氣橫秋"。去年工信部公布的 45 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名單中,鎮江是蘇南城市裏唯一 "兩手空空" 的異類。
而周遭鄰居,倒是一個個思路清晰。姑且先撇開蘇南各市在納米技術、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領域的向上生長,單看身旁省内 " 最年輕 " 的泰州,這些年在生物醫藥、海工船舶等産業上可以說是風風火火,揚子江藥業是去年中國醫藥制造業百強榜上的頭名,而鎮江曾經引以爲傲的造船業,也已經被單一個靖江,搶去了風頭。
就像一個昆山人,絕不會自稱是蘇州人;跑去問一個丹陽人,也是敲打不出一位鎮江人。
在中國百強縣榜單上,丹陽、揚中、句容全部進入前 50 強,縣強市弱,也讓本就不大的鎮江,凝聚力上欠了火候。
曾長期擔任鎮江市委副書記、市長的張葉飛,直接講過一段—— " 鎮江是蘇南五市之一,但一直以來,無論我們的幹部還是普通市民身上,還缺少一種‘蘇南人’應有的自豪和自信。"
确實," 蘇錫常鎮 " 這個提法,裏面這個 " 鎮 " 字已經消失很久了,鎮江,似乎早已默默退出了蘇南群聊。
03
如果說這些年,鎮江什麽最出名,那或許是這三樣:
鎮江醋、鍋蓋面、城投債。
作爲全國來講債務承壓方面的 "明星城市",鎮江在 2018 年高峰期,根據國盛證券的研報數據,經調整債務率(城投有息債務 /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爲 1383.62%,在這一另類榜單上,鎮江排在全省第一。
靠土地财政進行債務融資,迅速籌措資金發展起盤,然後償債壓力激增、地方财力吃緊、寄希望于以時間換空間——前些年的鎮江可以說在這條路徑上越陷越深,一度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占了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 87%。
當年的年度江蘇省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述職會上,鎮江也被點名指出在重點領域監管方面存在薄弱環節,其中一條就是 "政府隐性債務風險突出"。
雖然這些年鎮江當地也一直在穩步化債,但多少也讓自己在各個層面上有些 " 縮手縮腳 "。
去年,鎮江退出了施行了 21 年的江蘇 " 南北挂鈎 ",無錫頂上,接替鎮江幫扶連雲港。
這對鎮江來說,确實也是一個不小的尴尬,做 " 幫扶嘉賓 " 的這些年,鎮江的經濟總量數據隻增長了 9.5 倍,排在全省末位,眼看着角色要從幫扶變成被幫扶。
就算是在文旅運營這塊,3500 年曆史的鎮江也是沒講好故事,無論是魏晉南北朝元素、《白蛇傳》IP、抑或渡口文化,單拎出來,都大有文章可作,但是省内旅遊這塊,鎮江也是常年排不上号。2022 江蘇各市旅遊收入及接待旅客數排名,鎮江都是倒數第三。
人少,事少,花活也少,鎮江真的需要刷刷存在感了。
雖然小,但鎮江還是有資源禀賦的。地處蘇南腹地,鎮江港通江達海,水路公路四通八達,長三角一體化裏的房價窪地,而鎮江小城更是有多達 8 個高鐵站,這也讓蘇中蘇北一衆城市頗爲豔羨。
而就在 8 月底,鎮江領導班子率隊去大灣區擴大了下 " 朋友圈 "。在 2023 鎮江(深圳)合作交流懇談會上,28 個重大産業項目集中簽約,總投資達 302.8 億,并且 " 含金量 " 很高," 十四五 " 提出的 " 四群八鏈 " 項目有 23 個,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産業領域項目占了 19 個。
鎮江正有意識地給自己新陳代謝、舒筋活絡。
旁邊人都在往前沖,1984 年以來,一直在 " 原地踏步 " 的鎮江,後面打算怎麽 "鎮興"?
如果留意近期鎮江市委書記馬明龍的一些表态,其實玄機已露,以下三點基本上是明牌。
一個是要在長三角這個 " 大三角 ",搞 " 小三角 ",也就是甯鎮揚一體化,離上海稍遠了、沒法像蘇錫那樣做優質承接,也不可能像蘇北徐州,梳理出一個 " 淮海中心 " 概念,就地取材,作爲蘇南腹地,那就畫好 " 小三角 "。
另一個,鎮江想要向南走,搞鎮丹一體化,去提升鎮江城區首位度。2020 年海門撤市設區,自此退出百強縣争奪戰,榜單上少了一個強有力的競争者,而南通城區,則一下子多出了幾成功力,一個道理,讓丹陽人能自稱鎮江人,這也是鎮江起勢的重要一翼。
還有一點,沒有懸念,一路向西,向南京搞承接要外溢。
強省會戰略疊加科教文衛内生力量,讓南京近年在産業端的表現可圈可點,省内第十城融入全國第十城,有想象空間。更重要的是,這其實是一場雙向奔赴,近日,杭州都市圈 " 非正式 " 官宣獲批,觸角伸向南京都市圈的安徽 " 勢力範圍 ",滬蘇浙的都市圈競争也愈加微妙,鎮江之于南京,是必須要深耕細作的都市圈基本盤。
摘掉小眼鏡,推開醋壇子,鎮江這座城市亟需一些新的叙事。
也希望下一次鎮江上熱點新聞,不要隻是因爲沒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