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張超 編輯 | 羅麗娟
AI 大模型能力的不斷躍遷,讓協同辦公市場掀起了新一輪競賽。
4 月 18 日,在釘釘 2023 春季釘峰會上,釘釘總裁葉軍宣布釘釘正式接入通義千問大模型,目前與大模型融合場景正在測試中,新釘釘将全面智能化,未來一年所有場景都将進行智能化布局。
釘釘總裁葉軍
活動現場,釘釘還發布了斜杠 "/" 功能,演示接入通義千問大模型後,通過輸入 "/" 在釘釘喚起的多項 AI 能力。
有意思的是,金山辦公也迫不及待地在同一天宣布接入具備大語言模型能力的 AI 助手,百度稍早一天在内部将文心一言大模型全面應用在了智能工作平台 " 如流 " 上,字節跳動開發的企業協作與管理平台飛書更是一周前發布了智能助手 "My AI" 的概念視頻。
一個明顯的信号是,随着對大模型探索熱情高漲和對項目的深入研究,國内廠商似乎已經 " 默契 " 地找到了技術落地首站——協同辦公。
處在人工智能大潮下的每家企業都想盡快上岸,但從技術研發到産品落地是段漫長的距離。即便今天釘釘已經公開演示了四大辦公場景下具備的智能化能力,考慮到背後算力資源和内容合規性,何時能全面對用戶開放使用仍是個未知數。
不過,從葉軍的判斷來說,這輪變革将是 " 對整個産品範式的一次重要颠覆 ",所有系統都要進行改造," 應該算是一個比較重要的裏程碑 "。
智能化 " 颠覆 "
用戶數破 6 億、企業組織數超 2300 萬的釘釘,是國内目前用戶規模最大的協同辦公軟件。
即便做到行業領頭羊位置,見慣了各種大場面,葉軍在釘釘新功能展示現場直言:" 我今天壓力也很大,昨天也腿在發抖,不知道該講什麽。"
這似乎不是葉軍謙辭,畢竟大約四十分鍾的發布中,他或是調侃或是擔心,三次問到 " 沒有翻車吧 "。
事實上,釘釘是迄今爲止首個現場演示接入大模型後産品 AI 能力的協同辦公企業。某種程度上,此舉反映出了釘釘的技術、産品能力。
在 2023 春季釘峰會上,釘釘發布了一條斜杠 "/",也被稱作 " 魔法棒 "。它可以實現:
創作時,幫你拟标題、潤色文案,還能一句話生成海報;
彙報時,幫你擴寫方案,一鍵排版或者生成 PPT;
開會時,幫新進入會議的成員快速總結,一分鍾了解大家之前在聊啥;
會議開完了,自動生成會議紀要,列出待辦事項;
群聊時,把幾十頁的聊天記錄生成摘要,讓你不用爬樓也能迅速抓住重點;
應用開發時,把一句話、一張圖生成應用,還可以修改對話應用内容……
簡單來說,就是在群聊、文檔、視頻會議及應用開發這四個場景下,實現一鍵喚醒軟件智能辦公。按照葉軍的說法,前述四個場景是目前釘釘用戶使用量最大的場景,釘釘希望通過這些普惠的場景讓大部分人首先對智能化産生印象,後面依賴這些用戶提出需求反向推動釘釘功能研發。
這不是一次簡單的産品功能升級,在葉軍看來,釘釘過去發布的 6.0 版本、推出低代碼開發應用都是在做增量,而這次動的是根本," 所有的系統都要進行改造,應該算是一個比較重要的裏程碑。"
換言之,釘釘智能化後徹底改變了軟件運行模式,由原來 " 人腦理解—建模—應用 " 的路徑轉變爲 " 機器自動理解—建模—應用 ";在交互方式上,也從過去工程式代碼轉換成自然語言對話方式,讓用戶實現無感喚醒功能。
據悉,釘釘内與大模型相關的功能正在測試中,将在相關安全評估完成後上線。
除了這四個高頻場景,釘釘還在同步測試釘釘個人版、搜索、郵箱、AI 助理、智能客服等産品,讓客戶和生态基于釘釘 PaaS 底座的能力,更好地對接大模型。
葉軍透露,新釘釘将全面智能化,升級成爲智能協同辦公平台、智能應用開發平台,未來一年所有場景都将進行智能化布局," 智能化是對整個産品範式的一次重要颠覆,我們肯定希望走在最前面。"
釘釘也成爲阿裏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 CEO 張勇要求 " 阿裏巴巴所有産品未來将接入大模型,進行全面改造 " 後,首個正式官宣接入 " 通義千問 " 模型,并進行現場公開演示的應用。
新功能、新目标發布的同時,釘釘對産品商業化的路徑也有了比較具體的構想:一種是通過訂閱式服務收費,釘釘會按月給到 " 三專版(專業版、專屬版、專用版)" 用戶一定算力調用權限,超出部分再增購;另一種是按照調用次數收費,一次性購買一定量的算力,類似 midjoyurney。
葉軍坦言,正在參考 midjoyurney 和 ChatGPT 的定價," 我們肯定比他們定價低一點,我們得承認咱還是有一些差距,不能這麽高價格,要普惠一點,前期對特定用戶,甚至有一定的時長優惠。"
爲什麽是協同辦公?
随着釘釘斜杠 "/" 功能發布,協同辦公賽道像是打響了新一輪競賽,一時間多家企業都宣布接入具備大語言模型能力的 "AI 助手 "。
在釘釘 2023 春季釘峰會舉行當天,金山辦公正式發布了具備大語言模型能力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暫定代号 "WPS AI",最終命名需等待後續官方公布。
據介紹,"WPS AI" 可以幫助生成文檔,支持多輪對話,以及對已有的文檔進行處理等。該技術将最先應用于新一代在線内容協作編輯工具 " 輕文檔 ",并将陸續嵌入金山辦公全線産品。
金山辦公表示,"WPS AI" 将進一步向三個方向邁進,包括 AIGC(利用 AI 技術生成各種類型的内容,如文章、圖表、視頻等)、閱讀理解(利用 AI 技術對文本進行深入分析,提供準确和有用的答案,幫助用戶獲取所需的信息)和問答、人機交互。
而在釘釘新功能發布前一天,百度全新一代知識增強大語言模型 " 文心一言 " 就在内部全面應用在智能工作平台 " 如流 " 上了。
根據目前公開的信息,百度此次在内部發布的智能工作工具,涵蓋了文本和圖片生成、代碼推薦兩大場景,能幫助員工在日常工作中的思路構建、協作溝通、方案策劃、代碼編寫等方面大幅提升效率。
通過對比不難發現,WPS AI 目前集中在文檔場景下的智能化應用,相較釘釘還缺少 AIGC 和視頻會議、應用開發等場景;百度除了視頻會議場景下的協同辦公功能未見提及,其它功能與釘釘基本大同小異。
值得一提的是,字節跳動開發的企業協作與管理平台飛書,搶在一周前(4 月 11 日)宣布了一項智能助手功能—— "My AI",其能夠幫助用戶撰寫一篇彙報文檔、分析一份經營數據,或總結一場錯過的會議。
有意思的是,My AI 目前僅停留在概念視頻階段。據飛書方面透露," 具體産品目前仍在研發階段,離發布尚有一段時間,開放内測時會另行告知。"
協同辦公爲何一夜之間成爲 AI 大模型落地首站?各家企業搶着宣布接入該能力的原因又是什麽?
從産品能力上分析,當前協同辦公軟件公開接入的 AI 能力與微軟此前發布的 Co-pilot、Business Chat 有諸多相似之處。
一個月前,微軟就曾發布 AI 服務 Microsoft 365 Copilot,并将其嵌入 Word、PowerPoint、Excel 等 Office 辦公軟件中,幫助編輯、總結、創建和比較文檔;微軟還推出了一種名爲 "Business Chat" 的概念,可以在用戶工作時與他們一起工作,并試圖理解他們的 Microsoft 365 數據,完成報告撰寫、郵件起草等功能。
基于微軟的功能模闆,國内協同辦公企業隻要具備這樣的能力,發布出來自然是有市場吸引力的。
從大模型的運行模式上考量,其能力的叠代升級需要不斷預訓練、不斷進行人爲監督調整,要想優化得有海量數據 " 澆灌 "。而協同辦公軟件是個高頻應用,覆蓋的辦公場景也是剛需,用戶數據也達到了億級規模,種種因素考量下來,成爲大模型落地首站也就順理成章了。
而企業即便模型未成熟或者産品未落地,也要搶着對外釋放技術研發信号,一個很重要原因或與市場供需選擇有關。葉軍透露,目前釘釘沒有做推廣,都是客戶找過來要相關服務," 我們會适當地收費,他們一點沒有排斥感。"
未來可能是 No App 時代
技術進步,帶來的是生産效率和生産關系的改變。
衆所周知,斜杠 "/" 功能發布前,釘釘在長達兩年的時間裏都在宣傳一個功能——低代碼。即在釘釘自研的平台 " 宜塔 " 上,用戶可以通過可視化拖拽的方式,構建 70%-80% 的業務場景。傳統模式下需要一個月才能完成開發的應用,用低代碼的話幾個小時就能完成。
除了釘釘宜塔,國内低代碼開發平台還有:織信 Informat、百度愛速搭、騰訊雲微搭、活字格、ClickPaaS 等,它們出現的目的都是幫助傳統企業低門檻快速進行數字化轉型,提升員工體驗。
在各家企業合力推廣下,低代碼逐漸成爲傳統企業數字化辦公的标配。
" 我們用了兩年讓低代碼成爲了一個家喻戶曉的東西。現在凡是采購釘釘這個産品,一定會同時采購低代碼,現在它已經變成一定程度上的控标項。" 葉軍透露。
雖然大部分低代碼平台尚未公布用戶數和應用數,但從僅有的幾組數據也能窺探企業對該功能的喜愛程度。
據官方數據,截至 2022 年 9 月底,釘釘上的低代碼應用數量已超過 500 萬,低代碼開發者數量已超過 380 萬;截至 2022 年 11 月初,騰訊微搭平台上搭建的應用數超過 30 萬個。
而對接 AI 大模型後的協同辦公應用們,将技術門檻降得更低了,未來人和軟件的交互将變得非常簡單,産品會走向極簡,甚至可能就是通過一條斜杠來喚起所有功能。
在葉軍的構想中,未來在大模型的支持下,數字化應用可能會有一個指數性的上升,各種各樣的場景,應用交互從原來的點菜單找入口,變成純粹的自然語言溝通,背後還是應用系統,以前低代碼生成的各種業務,其實還是可以拿來用。
" 這是開發範式的一個非常大的變革,以前我們的低代碼是 low code,我覺得以後可能不是 no code,可能未來是 no APP。" 在與钛媒體對話時,葉軍這樣預測未來的互聯網發展趨勢。
對于更多打工人來說,在感歎技術叠代升級能力的同時,更關心它是否會導緻大量程序員、設計師、文案寫手失業?它與人類究竟将以何種關系共生?
當被問及這些問題時,葉軍分享了自己的觀點,AI 本身不是取代人,工具還是給人所用,會用 AI 的人比不會用的人機會多一點。
以過去使用低代碼的人群爲例,很多都是非計算機專業人士,甚至學曆水平都不高,過去他們通過低代碼拖拽就完成了業務線上數字化管理,如今的 AI 助手能夠進一步降低門檻,讓他們用自然語言表達需求,系統自動解決。
" 不管是什麽工具,對人都沒影響,因爲再怎麽取代都需要人來完成," 葉軍對钛媒體表示,大模型對低代碼也不是取代關系,很多低代碼會持續存在,現在看到的趨勢還會繼續存在,長期存在。
當所有協同辦公軟件都能提供 AI 能力,各家企業無疑又站在了一條起跑線上。下一步,比拼的就是技術更新叠代能力和商業落地場景。
一場智能化升級競速賽,正在協同辦公賽道拉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