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北京,這裏有 2186 萬的常住人口,16 個市轄區,以及 27 條地鐵線路。
這裏商業繁榮發達,文化底蘊深厚,科技力量雄厚," 大 " 和 " 強 " 是每個人踏進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
這也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把北京作爲自己奮鬥與生活的起點。而海澱,這個聚集了各大高校、互聯網大廠與高新技術産業的區域,也成爲了大多年輕人在北京奮鬥的第一站。
年輕人在這裏立業、安家,海澱也見證了這些年輕人的成長。
北京海澱,一個魔幻的區域。
如果說北京國貿是繁華的精英聚集地,三裏屯是潮人打卡點,朝外充斥着年輕人的朝氣與活力,那海澱就是樸實無華的一片區域。
途經海澱區的地鐵上總是擠滿了 " 黑白灰 " 三色,仿佛隻要人們一隻腳邁入海澱,就自動蒙上了一層黑白色的濾鏡。在海澱生活,出門不用湊齊 Lululemon、Salomon 和始祖鳥中産三件套,優衣庫、迪卡侬才是海澱人最愛回購的品牌。套上寬松、耐髒的衣褲,低調又樸素,穿搭壓力也煙消雲散了。
但這并不能掩蓋海澱人身上的光環,在海澱的各個區域裏,都有人在熠熠生輝。
走進科技心髒中關村,這個當年的電子一條街經過幾十年的叠代與擴張,已經變成了科創高地。這裏藏着高新産業的創業者與發明家,他們把一些看似不可能的想法落地,也打造出了新一代量子計算雲平台、新一代 256 核區塊鏈專用加速芯片、全球首枚成功入軌液氧甲烷運載火箭 ……
往北走,是宇宙中心五道口,這裏彙集了各大高校的學子與學者,他們專業不同,研究方向各異,卻都在自己的領域裏攻克着學術難題。走在這裏,可能和你擦肩而過的就是某個領域的學術大拿,一分鍾前剛收到最新發表的論文被 SCI 收錄的郵件。
再往北走,大廠雲集西二旗,這裏每天湧入着新鮮的血液,他們以這裏的一隅爲起點,在這片區域裏一步步實現自己的大廠夢。就算邁進這裏的門檻越來越高,年輕人還是竭盡全力地湧進來,用幾年的時間在後廠村兜兜轉轉,盡管每天都有回不完的工作消息,開不完的對齊會議,卻也能靠努力拿個 title,賺個百萬。
一路向北,就到了最藏龍卧虎的永豐村。這裏看似平平無奇,卻坐落着用友軟件園、航天城、以及各數據中心,已經成爲高新産業的全新聚集地。這裏每天都有各種高新技術人才與高新技術企業批量入駐,幾萬名海澱人在這個角落裏做着隐秘而偉大的事情。他們在這裏興家立業,白天是高新技術的踐行者,晚上又回歸生活,享受片刻的甯靜,實現了真正的 work life balance。
看似土裏土氣的海澱人,穿着最樸素的衣服,卻做着最偉大的事。他們追求的并不是繁華、時尚與燈紅酒綠,而是學術、成就與未來發展。
海澱人的日常也是精進不休的。
走進海澱的咖啡館裏,你總能看到大學生背着書包相約在這裏,一起低頭背書,仿佛在玩一場 " 誰先擡頭誰就輸了 " 的遊戲。而工作日的咖啡館,也成爲打工人的聚集地,桌子上擺的不光有咖啡,還有筆記本、充電器、日記本和一支筆,大家在這裏不再是拍照打卡品鑒咖啡,而是奮筆疾書狂敲鍵盤,這場面總會讓剛走進咖啡館的人有些恍惚,懷疑自己來的到底是咖啡館還是辦公室。一位咖啡愛好者告訴 " 後浪研究所 ",如果沒有筆記本和工牌,海澱人是沒有辦法心安理地坐下的,大家都是 " 一台電腦一副耳機,點杯咖啡坐一整天 "。
就連海澱的酒吧,都和其他地方不一樣。海澱人的下酒菜不是缽缽雞、花生米和烤雞翅,而是各種學術交流與社會話題,他們的下酒節目也不是足球比賽,而是讓你發笑又引人深思的脫口秀開放麥,這種酒吧還有個學名,被稱爲 " 學術酒吧 "。在五道口的一個學術酒吧裏,每到周末的晚上,酒吧會請一位學者開一場學術講座,并在社交媒體上發布招募觀衆,大家報名很踴躍,有周圍的學生,也有打工人,一起在酒吧裏讨論文學、探讨哲學,學習曆史。
一生要強的海澱人,在各個生活場景裏求上進。
别的年輕人早 C(coffee)是爲了晚上夜生活有 A(alcohol),海澱人早 C 是爲了晚上去夜校卷技能;别的年輕人熱衷于 CityWalk ,海澱人愛上了 City read——一到周末,方所、風入松、Pageone,五道口駒然書社這些網紅書店就迎來了來學習讀書的海澱人,就連海澱區文化中心也擠滿了人," 如果不是 9 點之前去排着,那麽進入大概率沒地方 "。一位海澱區文化中心常客如是說。
還有更硬核的——别人直播是講故事講情懷,給觀衆拉滿情緒價值,海澱人張朝陽直播是給大家上物理課,給觀衆傳輸知識和物理理論。去年 9 月,趕上《奧本海默》熱映,張朝陽穿上了一身西裝,帶上了黃色禮帽,COS 了一波奧本海默,講述奧本海默對量子力學方面的貢獻。後來還被網友玩梗,說他是奧本海默的弟弟," 奧本海澱 "。
都說 " 人才是海澱最浪漫的風景 ",海澱人确實給海澱帶來了别樣的風景。
在海澱的餐廳裏,人們談論的不是最近的職場八卦,而是最近投遞的崗位面試分享;在海澱的青旅裏,住的不再是來北京看故宮、逛長城的背包客,是來找實習和工作的高校畢業生;在海澱的商場裏,你以爲旁邊陪着孩子的女士正拿着 ipad 看劇,實際上她正在 ipad 上浏覽幼兒 python 自學成才 ……
他們不是沒有生活,也不是不懂生活,隻是習慣了把奮鬥當作生活。
在一代又一代海澱人的努力與奮鬥中,海澱也慢慢成爲了科創人文高地,挺起了中國人文科技的脊梁。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聯想、北大方正、清華同方等科技公司在這裏起航;二十一世紀,百度、小米、美團、字節跳動、快手等互聯網公司在這裏面世;最近幾年,寒武紀、百川智能、智譜華章、零一萬物等人工智能企業也在這裏落地。
還有 44 所大學集結在此,既涵蓋了 9 所 985 院校,18 所 211 院校,又聚集了中國近四成的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還承擔了三分之一左右的國家 "863" 項目、"973" 項目及近千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
在這個浪漫與硬核交織,奮鬥與上進包圍的場域裏,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在渴望成爲海澱人。
但想要成爲海澱人,光在黑框眼鏡、格子襯衫、寬松 T 恤與優衣庫的純黑羽絨服這些穿搭上下功夫是遠遠不夠的。海澱人把研究穿搭的壓力,轉換成自我奮鬥的動力,他們在穿搭上躺平,卻在其他方面内卷,卷知識,卷學曆,卷工作,卷發展。他們不是爲了卷而卷,而是爲了過上更好的生活,實現人生目标,才自發選擇的卷。
卷生卷死的背後,是海澱人對上升感、汲取感與自我掌控感的追求,他們在追求内心豐盈的同時,也在追求外在生活的品質。
他們要的不僅僅是 985、211 的學曆學位,他們追求的是在高等院校、文化場所的包圍中,濃郁的知識氛圍。
他們要的不僅僅是世界 500 強、互聯網大廠的工作崗位,他們追求的是在更高、更大的平台證明自己的無限可能。
他們要的不僅僅是安家落戶,他們追求的是在忙碌了一天後,有一個惬意、安穩的心之所向。
奮鬥是海澱人的日常,但片刻的放松也是必不可少的。保利建工 · 嘉華天珺或許可以稱爲海澱人滿配人生中的放松自留地,實現 " 上班卷下班躺 " 的可能。
家是内心偏好的直接投射與外在生活的直觀體現,海澱人對其也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他們主打一個 " 不将就 ",休閑娛樂是要有的,教育氛圍也是不可或缺的;周邊設施是要配套的,交通便捷也是要最基本的;建築風格是要典雅的,房屋配置是要智能的 ……
保利建工 · 嘉華天珺的歸家尊崇感與園林度假感給了海澱人一份滿意的答卷。
一方面,周邊商業配套完善,交通暢達,名校環伺,滿足了他們的基本生活需求。
另一方面,在建築風格上,保利建工 · 嘉華天珺保留了海澱特有的文化濾鏡。園區的玉蘭花元素融入了園林設計中,頗有一種東方典雅的韻味,其所配置的人文海派風格的會所,也與海澱的人文底色相匹配,其所打造的山林秘境版的園林,也像海澱人一樣,頗具一種 " 大隐于市 " 的氣質。
而在創新設施上,保利建工 · 嘉華天珺也跟上了浪潮,既配置了華爲智能家居,滿足海澱人便捷智能化的生活需求,同時也沿用了保利天字系産品的大開窗設計,給海澱人打造更寬闊、明亮的居住環境。
典雅的設計搭上現代化的設施,卻奏出了一篇優美和諧的樂曲。從保利建工 · 嘉華天珺放眼到整個海澱城區,都在用事實告訴我們浪漫和硬核不一定是相悖的。願每一個奮鬥的海澱人,都能在保利建工 · 嘉華天珺實現眼裏有山河,心中有夢想,身後有生活。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 " 後浪研究所 ",作者:鍋包柚、四舅母,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