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擇校,向來是家長的心頭大事。畢竟,環境優美、教學優質的好學校帶給孩子的影響無疑是深遠的。近日,外灘君探訪了一所新學校,就在距離上海 1.5 小時車程的南通市,是惠立旗下最大的寄宿制學校。同時,外灘君也和該校的兩位校長暢聊了一番。在教育資源備受矚目的今天,這樣一所學校,會為孩子們帶來什麼樣的教育和機會?
支持外灘君,請進入公衆号主頁面 " 星标 " 我們,從此 " 不失聯 "。
文丨張楠 編丨 Tina
" 我去過很多國家,其實世界各地的孩子幾乎 99% 都差不多,隻有 1%,是由于身處環境而導緻的差異。而中國孩子的這 1%,就是他們特别害怕‘犯錯’。"
說這話的,是南通惠立學校創校校長 Simon Kenworthy 柯文希先生。
來自英國的他,畢業于伯明翰大學的數學和體育專業,獲得杜倫大學 PGCE 教師證書。加入南通惠立學校之前,他曾先後在英國、肯尼亞、阿聯酋等地頂尖私立學校擔任教學及管理工作,也在多地有過創辦新校的經驗。迄今為止,他已經走訪過 101 個國家。
Simon 接受外灘君采訪
作為國際化教育的資深實踐者,Simon 一語中的。隻是,孩子們害怕犯錯的現象背後,又何嘗不是父母們緊張太過的緣故?
家長們以終為始,從一個名為 " 功成名就 " 的未來,逐步倒推到幼兒園,擇校、補習、升學 ...... 一步都不敢放松。結果,孩子卻在戰戰兢兢中迷失了方向。
對南通惠立學校中方校長餘歲穗女士來說,這類現象更不陌生。她已在國内雙語學校、公立學校積累了近 20 年豐富的教學和管理經驗。這些年來,她見過不少家長的焦慮,甚至不乏早早把孩子送出去讀海外中小學的," 可是又不放心 "。
餘校長和孩子們
優質教育資源緊缺,競争激烈也在所難免。可,怎麼辦?今年 9 月,南通惠立學校正式開學。對向往國際化教育、卻又因地域選擇受限的家庭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
承襲英國惠靈頓公學嚴謹的全人教育精髓,惠靈頓(中國)與嫡系雙語品牌 " 惠立 " 早已是家長們心中國際化教育的 " 頭字招牌 ",而南通惠立學校還是惠靈頓(中國)教育集團旗下最大的寄宿學校。
對衆多家長來說,這無疑是個好消息。" 一位難求 " 的上海惠立學校固然好,但搖不搖得進去,得看運氣。現在,南通惠立學校來了,家長們多了一個不需要拼運氣的選擇。
日前,外灘君受邀實地探訪了南通惠立學校,并與兩位校長分别暢聊一番。體驗過後,外灘君最直接的感受就是" 大 ":既在校園之大,亦在願景之大,更重要的是,對向往優質國際化教育的家庭,南通惠立學校正大開教育之門。
雙語教育不能 " 不中不洋 "
必須魚和熊掌兼得
走進南通惠立學校的校園,第一感受就是大。穿過門禁系統後,行政樓、教學樓、圖書館、體育館、寄宿樓 ......11 棟巴洛克風格建築,與英國惠靈頓公學一脈相承。去寄宿樓的路上,還看到兩片标準的足球場、英式橄榄球場。
學校老師告訴我們,整個校園總共投資 8 個億,占地 8 萬平米,可以容納 2000 名學生。而這個硬件全面升級的校園,坐落于蘇錫通園區,與蘇州和上海隔江相望,車程也不過 1.5 小時。
" 硬件升級可能是最直觀的,但其實我們的課程、師資更有的說,既與惠靈頓(中國)一脈相承,又進一步提升了個性化的支持。" 餘歲穗說。
先說師資,就集團層面,教師的平均工作年限超過 11 年,在惠靈頓(中國)工作的平均年限 3 年以上,其中 20% 以上更是已經在惠靈頓(中國)工作超過 5 年。
教齡長、流動低,在集團支持下,南通惠立學校的創校團隊更是彙聚了一群教育 " 老兵 ",他們當中許多人,此前就已在惠立學校或集團工作多年。
作為惠立學校的學術保障,惠立教育研究院旨在幫助集團的所有學校設立統一的教學目标和檢驗标準。南通惠立學校獨特的課程設置亦得益于此。
研究院對中、英兩國課程标準進行了詳細的對比,發現大部分内容其實是重合的,而差異的部分,則兩者取其優。
比如語文,惠立采用的自然是中國國家課程大綱标準;而科學學科上,鑒于英國在小學階段已經開始培養訓練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比中國至少早了兩年,惠立便在小學階段也納入了這一部分。
在這樣的體系建設之上,南通惠立學校也同樣重視" 個性化 "。就在前不久,老師們發現,有個小朋友數學非常有天分,才一年級就已經接觸到高數的知識了。于是,學校迅速做了兩件事:
第一,請中學部老師來給小朋友做評估,細緻、科學地判斷這個小朋友的數學學習情況;
第二,請中學老師每周一次進到這個小朋友的數學課上,給他個性化的輔導和支持,并且根據孩子的學習進展情況逐漸增加這一頻次。
" 我們這麼做主要考慮到:一方面,我們希望激發他的數學學習天賦,給他更高的挑戰,而另一方面也很重要,他要跟同齡人待在一起進行社交,和其他小夥伴一起玩、一起成長。" 餘歲穗講解說。
英語就更不用說。雙語教育本就是家長們對國際化學校的首要判斷标準,期待甚至可達 " 雙母語 "。實施 " 搖号 " 政策後,生源差異變大,語言教學的挑戰也随之而來。
" 雙母語 " 的理想很豐滿,但在雙語學校中學得 " 中英雙弱 " 的娃也不在少數。在餘歲穗看來,把雙語教育做得 " 不中不洋 ",正是因為一味追求 " 雙母語 " 而忽略了基本現實:我們的孩子本身就是英語的非母語學習者。
彌合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溝壑,惠立給出的答案,是CLIL (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内容和語言整合學習 ) 。這種教學模式,要求所有學科老師,在教授學科内容的同時,加強學生的語言能力,同步完成學科和語言兩個教學目标。
換句話說," 在惠立學校,所有學科老師都是語言老師。" 說着,餘歲穗拿起身旁厚厚一本的手冊,基于這些年來惠立教育研究員對雙語教育的理解與實踐,裡面集合着非英語課的學科老師們在課堂上融入語言學習的教學方法。
比如這堂藝術課,要學法國畫家馬蒂斯 ( Henri Matisse ) 的作品《蝸牛》。但課程的前半部分,卻都在做語言的導入;而後半部分才是創作、動手的藝術闆塊。
" 哝!這個叫 word tennis 的小遊戲,學生可以先随便說藝術相關的單詞,你說個‘顔料’,他說個‘毛氈’ ...... 你來我往幾個回合,這堂課的‘共同語言’就出來了。"
緊跟着,老師再追問幾個簡單的小問題," 這幅畫用到了哪些材料?"" 這位藝術家的作品有哪些特點?" 再讓學生三人一組,開始 listening triangle,在不停地聽、說練習中,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語言能力。
"我們需要不停地搭建橋梁,運用二語學習者的學習方法,逐步過渡到接近于母語的水平,然後能夠進入母語學習的狀态,這才是真正的魚和熊掌兼得。" 餘歲穗說。
實現真正的全人教育
寄宿體驗是關鍵
如果說,南通惠立學校的課程、師資保持了惠立教育一貫的高水準,那麼寄宿,絕對算是惠立教育基礎上的一次 " 全面升級 "。
兩幢緊密相連的 7 層高寄宿樓,總共可以容納 764 名寄宿生。寄宿學院内設有多個公共區域供寄宿生們使用,包括安靜的閱讀室與學習室、媒體室、遊戲室(其中包括各種遊戲與體育設施),課後時間,孩子們既可以去自己看書、練琴,也能和朋友們一起聊聊天、做做遊戲。
每一層,學校都設置了這樣一塊小型社交空間。說是 " 小型 ",其實也有一兩百平,而且兩幢宿舍樓之間,還有一個更大型的社交活動區域,讓更多寄宿的孩子都能聚在這裡 social。
" 英國的學院制寄宿,一個學院住在一個 house 裡,我們這邊寄宿樓的每一層,其實就相當于一個 house。" 餘歲穗介紹說。
緊挨着宿舍樓的就是教學樓,保證學習和生活無縫銜接。而劇場、體育館、遊泳館等設施也在晚間向寄宿生們開放。Simon 補充說," 喜歡運動的孩子可以放學後在學校打球、遊泳、跑步等等;喜歡音樂的孩子可以在傍晚去音樂教室練習樂器;學校的教師們也和學生住在同一幢宿舍樓,确保孩子學習、活動兩不誤。"
作為英式教育的精髓," 全人教育 " 相信,通過廣泛的學術和課外活動培養自信和全面發展的孩子,有能力直面未來生活中的種種挑戰,也更有可能發現内在真正的驅動力。而要實現這一點," 寄宿 " 不可或缺。
在南通惠立學校,一年級就可以申請寄宿了。看到這裡,外灘君還是忍不住問出家長們心底的擔憂:孩子這麼小就寄宿,适應不了怎麼辦?親子關系不會疏離嗎?
沒想到,Simon 自己就是寄宿教育的 " 受益人 "," 我 10 歲就開始寄宿了,剛開始時有些想家,但到後來就要求父母提早送我去學校,因為學校比家裡可有趣多了!"
" 真的是這樣!" 餘歲穗笑着補充說," 前兩天我們一個家長還說呢,不是孩子需要我們,是我們需要孩子。其實孩子的适應能力,真的超乎大人想象。"
這一點倒是可以從 Simon 幼時的經曆中得到佐證。Simon 說,他幼時隻在英國生活,最遠也就去到法國,但自小培養出的獨立、适應能力,讓他特别願意去探索更多的新世界,這才有了周遊一百多個國家的廣闊視野。
跟 Simon 淺聊兩句,就能明顯感受到他的這種人格魅力:親切、幽默,好奇心還特别強。采訪間隙,他還興緻勃勃地問起我們攝影器材的品牌、型号來……
而另一位校長餘歲穗,也頗有種 " 古道熱腸 " 的氣質。
面對中國家長關于親子疏離的顧慮,她先是爽朗一笑," 我們倒覺得,孩子寄宿後親子關系更好了呢!" 試想剛進小學這兩年,誰家不是雞飛狗跳的,這些交給老師,沒準兒反而孩子跟父母更親了呢。
然後,她亦誠心建議,如果父母有時間、精力能夠陪伴孩子,那當然最好;但如果條件不允許,那麼,選擇寄宿當然是比請保姆、送培訓班要好的。" 畢竟,孩子最迫切的是情感需求。"
到了青春期,更是如此。父母期待、孩子叛逆、學業壓力等全部交錯在一起,讓許多家長都在這段特殊時期既頭疼又無助。而這些,在經驗豐富、專業的寄宿導師們這裡,卻是有章可循的。
南通惠立學校的幸福關懷及寄宿主任 Penelope Mulhollan 告訴外灘君," 在寄宿生活中,我們始終關注培養‘全人’,老師會去了解每一個孩子喜歡什麼,和誰是好朋友,對某些事會有什麼樣的反應等等,和孩子建立良好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再去談孩子的學習、習慣養成、人格發展。"
Penelope 女士畢業于牛津市威斯敏斯特學院,2018 年加入上海惠立學校,從創校開始就一直負責幸福關懷工作。對寄宿生來說,她的身份既是老師又像家長。孩子們都親切地叫她 Penny。
餘歲穗補充說,除了專門的寄宿團隊,全天候 24 小時在線支持學生,全校所有教師都要參與寄宿輪班。" 比如我是每周二晚上輪值,跟他們一起寫作業、玩耍或者閱讀;Simon 校長是每周三早上,叫小朋友起床、然後一起吃早飯。"
教育家杜威講,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教育不是将來生活的預備,正是生活本身。在南通惠立的寄宿生活中,這些都在得到一一印證。
成功的定義越多元
教育的機會才越廣闊
和兩位校長的對談接近尾聲,整個過程中都鮮少聽到 fancy 的概念、花哨的表達。
" 要我說,我自己最深的感受就是‘紮實’。" 餘歲穗說。教育經驗豐富的她,這些年也目睹着行業的流轉。她樂于看到行業的創新,但她更相信,教育更重要的是 " 根 "。
說罷,她指了指身後挂在牆上的八字箴言,也是惠立教育的辦學願景," 惠賢育能,立德樹人。" 培養孩子具備走向未來的能力,培養他們成為一個大寫的人,教育二字,唯此而已。
确實,大道至簡。當我們對于教育的期待逐漸明晰,在通往那裡的路上,又何必 " 炫技 "?
基于這樣的辦學願景,南通惠立學校希望能夠挖掘更多孩子,激發他們的志趣和潛力。因此,南通惠立學校現已全面啟動獎學金計劃,尋求學術成績突出且全面發展的學生,和具有音樂、運動特長的優秀學子。
目前,學校開設的獎學金項目包括學術獎學金、音樂獎學金、運動獎學金項目三種,顧名思義,不隻是學術成績優異的孩子有希望赢得獎學金,擅長音樂、運動的孩子同樣有機會。
因為除了學術成績,南通惠立學校同樣看重學生是否積極廣泛地參與體育運動、文化藝術、社會實踐等校内外活動,有沒有表現出領導力潛能和積極影響他人的榜樣力量。
這些獎學金項目,已經在讀的學生、和明年準備入學(六年級及以上)的學生都可以申請。經由惠立獎學金委員會審核通過的綜合表現優秀的學生申請者,将獲得最高可達 50% 的學費減免。而且,學校告訴我們,未來也會有更多獎學金項目開放。
申請獎學金的過程,會包括獲獎證書、個人陳述和面試環節," 整個過程,有點像大學申請的‘迷你版’。我們不定義優秀的模闆,但鼓勵更多的孩子去實現卓越。" 餘歲穗說。
正如 Simon 校長所說,全世界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通過教育實現成功,可是如何通往哪裡,卻是各人各色。
" 有的孩子會因為害怕失敗,而把一天都排得滿滿當當,甚至學到半夜,但這種努力是迫于外在壓力;也有的孩子,在嘗試中發現那些讓他們感到興奮的探索,于是自我驅動。"
而南通惠立學校所鼓勵的,顯然是後者。真正成就孩子個性發展的,必得是持久而健康的内驅力,而這需要經過廣泛的探索與反複試錯。對應到學校,就需要一個體驗豐富、發展路徑多元的成長環境。
從藝體到學術都涉及的獎學金項目,正是惠立教育對成功定義多元的例證之一。
從每一節日常課堂中的分層教學、每一次課後的個性化輔導,到寄宿生活中的各種關顧與支持,以及偌大的校園内到處都可以去投身一項學習體驗的硬件設施,這所學校無不在用細節告訴學生們:要對世界和自我充滿好奇、要踏出舒适區,不停地嘗試與挑戰 ......
當孩子真正感受到那樣恣意生長,他們才算真正叩開了教育的大門:那時,未來是曠野,不是軌道。
南通惠立全人素質拓展冬令營來了!
2023 年 1 月 15 日 -19 日
南通惠立學校為 G1-G7 的孩子
帶來了豐富的冬令營活動
包括馬術、STEM、戶外探究等多種雙語活動
豐富寒假生活,讓孩子鍛煉多種能力
掃碼即可報名冬令營
更可預約參觀學校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